面對怎麼樣的威脅,會讓你產生恨的感受呢?

(本文章之研究結果引用自 Cristhian et al., 2022 之論文)
我們經常在戲劇或音樂作品中看到「恨」這個字眼,又或者身邊也有讓你恨得牙癢癢的人、群體。但你是否想過這個感受究竟為何?又為什麼要存在?如果這個世界沒有了恨,會不會更加美好呢?

「恨」其實不算是一種情緒

恨 (hate) 在人與人之間的衝突,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們可能因為恨一個人而去阻礙對方,甚至用任何形式的攻擊去傷害對方。我們所知的恨,是一種強烈、持久且具有破壞性的情緒經驗。但是在定義上,恨並不算是一種純粹的情緒 (emotion),而是情緒、觀點和態度之間的交集,理由如下:
  • 相較於情緒,恨是一種長期的狀態。
  • 並不存在人類共有的、代表恨的臉部表情
  • 難以與生氣、輕蔑和厭惡區分
  • 並不會因特定的情境誘發

恨會受到威脅所誘發,並導致我們出現攻擊行為。

威脅可以分成象徵性威脅 (symbolic threat) 與真實的威脅 (realistic threat),象徵性威脅是指對於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自我概念的威脅;而真實的威脅則是對安全、目標或資源的威脅,例如:正在追尋的目標受人阻礙。
研究發現,象徵性威脅較容易誘發長期的恨意,而真實的威脅則更容易引發短期的情緒反應,像是憤怒或恐懼。其中,對人或群體的恨,會預測後續的攻擊傾向,像是傷害他人、阻礙他人目標的行為。

所以,恨到底對人類有什麼用?

綜上所述,恨是由外在的威脅所誘發,特別是象徵性威脅,我們可以將之視為一種對威脅的保護機制。
過去,這種恨意導致的攻擊行為,可能會幫助我們提高群體的生存機率。但是現今的社會環境下,多數人已不需要依靠攻擊他人來換取生命安全。當我們明白這些行為背後的機制,我們就可以理解這些感受所帶來的訊息,並試著減少傷人的行為。理解往往是改變的第一步。

筆者的觀點

看完這篇研究,讓我感到十分不解,卻又能在生活經驗中找到與之相符的例子。我們對於那些真正傷害到自己的威脅,大多抱有短暫的負面情緒;然而對於威脅到我們的道德、價值觀等等的群體,有著更深刻的恨意。
群體間的恨意導致了許多歷史上的悲劇,包含種族仇恨、屠殺等等,無論這些攻擊事件背後隱含的威脅為何,它都造成了許多人不可磨滅的創傷,是必須被譴責的。透過這些研究,我們更了解恨的潛在心理機制,也得以去反思某些行為存在的必要性。

參考文獻

Cristhian A. M., Jan-Willem van Prooijen, Paul A.M. Van Lange (2022). A threat-based hate model: How symbolic and realistic threats underlie hate and aggress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03. https://doi.org/10.1016/j.jesp.2022.104393.
Veronica|喜歡紫色的臨心研究生
Veronica|喜歡紫色的臨心研究生
臨床心理組研究生,就讀中... 希望將心理學研究撰寫成為科普文章,讓大眾可以看見,歡迎留言指正。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