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怎麼樣的威脅,會讓你產生恨的感受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本文章之研究結果引用自 Cristhian et al., 2022 之論文)

我們經常在戲劇或音樂作品中看到「恨」這個字眼,又或者身邊也有讓你恨得牙癢癢的人、群體。但你是否想過這個感受究竟為何?又為什麼要存在?如果這個世界沒有了恨,會不會更加美好呢?

「恨」其實不算是一種情緒

恨 (hate) 在人與人之間的衝突,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們可能因為恨一個人而去阻礙對方,甚至用任何形式的攻擊去傷害對方。我們所知的恨,是一種強烈、持久且具有破壞性的情緒經驗。但是在定義上,恨並不算是一種純粹的情緒 (emotion),而是情緒、觀點和態度之間的交集,理由如下:

  • 相較於情緒,恨是一種長期的狀態。
  • 並不存在人類共有的、代表恨的臉部表情
  • 難以與生氣、輕蔑和厭惡區分
  • 並不會因特定的情境誘發

恨會受到威脅所誘發,並導致我們出現攻擊行為。

威脅可以分成象徵性威脅 (symbolic threat) 與真實的威脅 (realistic threat),象徵性威脅是指對於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自我概念的威脅;而真實的威脅則是對安全、目標或資源的威脅,例如:正在追尋的目標受人阻礙。

研究發現,象徵性威脅較容易誘發長期的恨意,而真實的威脅則更容易引發短期的情緒反應,像是憤怒或恐懼。其中,對人或群體的恨,會預測後續的攻擊傾向,像是傷害他人、阻礙他人目標的行為。

所以,恨到底對人類有什麼用?

綜上所述,恨是由外在的威脅所誘發,特別是象徵性威脅,我們可以將之視為一種對威脅的保護機制。

過去,這種恨意導致的攻擊行為,可能會幫助我們提高群體的生存機率。但是現今的社會環境下,多數人已不需要依靠攻擊他人來換取生命安全。當我們明白這些行為背後的機制,我們就可以理解這些感受所帶來的訊息,並試著減少傷人的行為。理解往往是改變的第一步。

raw-image

筆者的觀點

看完這篇研究,讓我感到十分不解,卻又能在生活經驗中找到與之相符的例子。我們對於那些真正傷害到自己的威脅,大多抱有短暫的負面情緒;然而對於威脅到我們的道德、價值觀等等的群體,有著更深刻的恨意。

群體間的恨意導致了許多歷史上的悲劇,包含種族仇恨、屠殺等等,無論這些攻擊事件背後隱含的威脅為何,它都造成了許多人不可磨滅的創傷,是必須被譴責的。透過這些研究,我們更了解恨的潛在心理機制,也得以去反思某些行為存在的必要性。

參考文獻

Cristhian A. M., Jan-Willem van Prooijen, Paul A.M. Van Lange (2022). A threat-based hate model: How symbolic and realistic threats underlie hate and aggress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03. https://doi.org/10.1016/j.jesp.2022.104393.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Veronica|喜歡紫色的臨心研究生的沙龍
7會員
23內容數
我是正在就讀臨床心理研究所的學生,希望將自己對心理學的愛,透過撰寫文章的方式分享給讀者。期待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看見自己的需求,為生活帶來一些正向的改變!
2023/01/11
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有害怕跟別人不一樣的時刻,也許你正在經歷這樣的煩惱,又或者你已經度過這個時期。但是要如何定義「與他人不同」呢?如果一個人身上,同時擁有許多「不一樣」的標籤,他會受到更嚴重的排斥,還是反而得到比較正向的對待呢?
Thumbnail
2023/01/11
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有害怕跟別人不一樣的時刻,也許你正在經歷這樣的煩惱,又或者你已經度過這個時期。但是要如何定義「與他人不同」呢?如果一個人身上,同時擁有許多「不一樣」的標籤,他會受到更嚴重的排斥,還是反而得到比較正向的對待呢?
Thumbnail
2023/01/02
你是否有過分組討論時,被朋友或組員拒絕在外的情形呢?或者下班後,同事們紛紛約吃飯,卻唯獨沒有約你呢?然而,被拒絕後的打擊只會出現在親密的朋友身上嗎?還是被陌生人拒絕也會讓你有同樣感受呢?
Thumbnail
2023/01/02
你是否有過分組討論時,被朋友或組員拒絕在外的情形呢?或者下班後,同事們紛紛約吃飯,卻唯獨沒有約你呢?然而,被拒絕後的打擊只會出現在親密的朋友身上嗎?還是被陌生人拒絕也會讓你有同樣感受呢?
Thumbnail
2022/12/18
這兩年的疫情大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型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被迫減少。這些改變、風險和限制可能導致壓力的增加,以及幸福感減少。因此人們發展出許多不同的策略因應這些挑戰和恐懼,而頻繁使用社交媒體是其中之一。
Thumbnail
2022/12/18
這兩年的疫情大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型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被迫減少。這些改變、風險和限制可能導致壓力的增加,以及幸福感減少。因此人們發展出許多不同的策略因應這些挑戰和恐懼,而頻繁使用社交媒體是其中之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恨意+權力慾望-->走火入魔 📖 人類之所以緊緊抓住仇恨不放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察覺到,一旦仇恨不再,他們必須處理的就是痛苦。這句話出自美國小說家詹姆斯·鮑爾頓,他認為人類對仇恨的執著是一種對未解決痛苦的逃避,讓人不願面對內心深處的傷痛。 仇恨讓人感覺到權力感與強大,而無須去感受到自己的脆弱
Thumbnail
恨意+權力慾望-->走火入魔 📖 人類之所以緊緊抓住仇恨不放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察覺到,一旦仇恨不再,他們必須處理的就是痛苦。這句話出自美國小說家詹姆斯·鮑爾頓,他認為人類對仇恨的執著是一種對未解決痛苦的逃避,讓人不願面對內心深處的傷痛。 仇恨讓人感覺到權力感與強大,而無須去感受到自己的脆弱
Thumbnail
探討敵人在人生和事業中的角色,提到了外部敵人能促進團結,內部敵人則會令團隊分崩離析。 強調選擇能提供能量的人為敵,不斷升級挑戰的重要性,並指出心魔和不安全感塑造個人的重要性。
Thumbnail
探討敵人在人生和事業中的角色,提到了外部敵人能促進團結,內部敵人則會令團隊分崩離析。 強調選擇能提供能量的人為敵,不斷升級挑戰的重要性,並指出心魔和不安全感塑造個人的重要性。
Thumbnail
冷暴力,這個詞聽起來像是某種專業技能,但實際上卻是一種極其不健康的行為模式。它不像傳統暴力那樣直接肉體上的傷害,而是一種隱蔽的精神折磨,就像是心理小刀一樣,悄悄地割裂你的內心。 當我們談論冷暴力時,我們指的是隱藏一種在言語、行為或態度中的暴力形式,通常不會被直接表達出來。 長期的關注、無視、
Thumbnail
冷暴力,這個詞聽起來像是某種專業技能,但實際上卻是一種極其不健康的行為模式。它不像傳統暴力那樣直接肉體上的傷害,而是一種隱蔽的精神折磨,就像是心理小刀一樣,悄悄地割裂你的內心。 當我們談論冷暴力時,我們指的是隱藏一種在言語、行為或態度中的暴力形式,通常不會被直接表達出來。 長期的關注、無視、
Thumbnail
人們驚慌失措的反應,再次地讓人魔們確認他們的權力地位。為什麼你那麼害怕我?當然是因為我令人害怕、我的權力就在於我能令你產生恐懼。媒體一再對他們妖魔化的描述,都讓那些魯蛇們看到,只有透過無殺別殺人,他們才能進入那不凡的人魔世界裡。 媒體的嗜血的報導、讀者的驚惶地胡亂指責,都在鼓勵無差別的殺人行為。
Thumbnail
人們驚慌失措的反應,再次地讓人魔們確認他們的權力地位。為什麼你那麼害怕我?當然是因為我令人害怕、我的權力就在於我能令你產生恐懼。媒體一再對他們妖魔化的描述,都讓那些魯蛇們看到,只有透過無殺別殺人,他們才能進入那不凡的人魔世界裡。 媒體的嗜血的報導、讀者的驚惶地胡亂指責,都在鼓勵無差別的殺人行為。
Thumbnail
出於保護自己的意念,最終讓自己受了傷──從頭至尾,僅有我一個人受傷。我連憤怒都不敢發洩,只能讓其反噬自身。就像太過害怕的動物,在過激反應下往往會傷到自己,出於保護的行動,最後卻造成更大的傷害。
Thumbnail
出於保護自己的意念,最終讓自己受了傷──從頭至尾,僅有我一個人受傷。我連憤怒都不敢發洩,只能讓其反噬自身。就像太過害怕的動物,在過激反應下往往會傷到自己,出於保護的行動,最後卻造成更大的傷害。
Thumbnail
生活中,當我們遇見令人感到無比可悲,卻又讓人忍不住憎惡的某個人時,如果細心去觀察那個人的言行和神情,在他的背後,往往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可憐因素。有些人可能是曾經受過嚴重的傷害,並將這些造成傷害的記憶烙印在他們的心底,始終没有復原,最後硬化成刀,不斷地揮砍著自己的靈魂。
Thumbnail
生活中,當我們遇見令人感到無比可悲,卻又讓人忍不住憎惡的某個人時,如果細心去觀察那個人的言行和神情,在他的背後,往往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可憐因素。有些人可能是曾經受過嚴重的傷害,並將這些造成傷害的記憶烙印在他們的心底,始終没有復原,最後硬化成刀,不斷地揮砍著自己的靈魂。
Thumbnail
惡意總是需要好的包裝,才能夠持續的荼毒社會。 而鄉愿之人,也很容易被利用,站在道德高點,恣意的擴散惡意.... 傷害都是在暗處發生的 最終,你我都成為共犯! 台大歧視政見的啟示:我們應該尊重仇恨/歧視言論的言論自由嗎? 如何定義仇恨言論?
Thumbnail
惡意總是需要好的包裝,才能夠持續的荼毒社會。 而鄉愿之人,也很容易被利用,站在道德高點,恣意的擴散惡意.... 傷害都是在暗處發生的 最終,你我都成為共犯! 台大歧視政見的啟示:我們應該尊重仇恨/歧視言論的言論自由嗎? 如何定義仇恨言論?
Thumbnail
紀錄一下看完紀錄片《插旗攻城市》中挪威片段的所思所想。 - 看完這段紀錄片我才發現原來我是比較傾向於相信「人性本惡」的。 很難想像一個曾懷抱著強烈惡意去奪走他人生命的人站在自己面前「毫無戾氣」地笑著跟自己聊天,也很難想像當初奪人性命的人能完全泯除心中的惡念回歸社會。心中萌生過的惡真的有可能根除嗎?這
Thumbnail
紀錄一下看完紀錄片《插旗攻城市》中挪威片段的所思所想。 - 看完這段紀錄片我才發現原來我是比較傾向於相信「人性本惡」的。 很難想像一個曾懷抱著強烈惡意去奪走他人生命的人站在自己面前「毫無戾氣」地笑著跟自己聊天,也很難想像當初奪人性命的人能完全泯除心中的惡念回歸社會。心中萌生過的惡真的有可能根除嗎?這
Thumbnail
讓你生氣如果符合媒體利益,很可能不符合你的利益。資訊來源,無論電視或網路,免費的居多,媒體賺的都從你的行為反應而來。
Thumbnail
讓你生氣如果符合媒體利益,很可能不符合你的利益。資訊來源,無論電視或網路,免費的居多,媒體賺的都從你的行為反應而來。
Thumbnail
「對準政權」這種有害思想,必須全部清除。只清除最頂層的人,是那些基層已願意投降,想要和解時推卸責任給少數人才說的話,清算對方時盡顯自己的寬容,讓敵人的士兵效忠新王,那是勝利者才有資格說的話,你贏了嗎?
Thumbnail
「對準政權」這種有害思想,必須全部清除。只清除最頂層的人,是那些基層已願意投降,想要和解時推卸責任給少數人才說的話,清算對方時盡顯自己的寬容,讓敵人的士兵效忠新王,那是勝利者才有資格說的話,你贏了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