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池畔》017《靜止的流水》八

2022/08/2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譬如說:假設你家有隻小寵物──猴子。猴子無法長時間靜止不動,牠們喜歡到處亂跑亂跳、抓東抓西的,猴子就是這樣的。現在,你到寺院裡來,看見這裡的猴子,這隻猴子一樣靜不下來,一樣到處亂跑。可是牠干擾不到你,對不對?牠為何干擾不到你呢?因為你以前也養過猴子,所以了解猴子是什麼樣子的。假使你認識一隻猴子,無論你走過多少省分、看過多少猴子, 都不會被牠們所干擾,對不對?這就是一位了解猴子的「人」。
如果你了解猴子,那麼,你就不會變成一隻猴子;假使你不了解猴子,你自己可能就會變成一隻猴子!了解嗎?當你看到牠伸手抓這抓那時,會喊:「嘿!」你很生氣……,「那隻該死的猴子!」這是一位不了解猴子的人。知道家裡的猴子和寺院裡的猴子都是一樣的,你為何要受牠們干擾呢?一旦認識猴子是如何的時候,那就夠了,你便可以安住於平靜。平靜就像這樣。
我們必須去認識感覺,有些感覺是愉快的,有的是不愉快的,但那些不重要,那是它們的事,就如猴子一樣,所有的猴子都是一樣的。我們明了感覺有時是愉快的,有時則否──那是它們的本然。我們應該了解它們,並知道如何放下它們。「感覺」是不穩定的,它們是變異(無常)、不圓滿(苦)和無主(無我)的。一切我們所知覺的,都是如此。當眼、耳、鼻、舌、身和意(心)領受感覺時,我們知道它們,亦如認識猴子一般。如此一來,我們便可以安住於平靜。
良因曰 :
世俗人往往透過外面的五光十色,來暫時麻痹自己;或者習慣透過忙碌,來忘卻煩惱,這是世俗的行為模式。因此,初發心學佛乃至修行時,往往也套用這個模式,讓自己很忙,不斷地修種種善法,使心中得以暫時的平靜。但是,沒有透過般若觀照的平靜,都是危脆不安的。
學佛多修善業是對的,但這不是全部。而我們應當有定課?是的。同樣的,如果沒有「觀心」的習慣,做定課仍然跟修善法一樣,只是成為心中攀緣的境界,而非用來看心的方便,往往為它所欺,終其一生不知迴光返照。
因此,在拜佛、念佛等用功當中,對我們的心要不斷地保持正知,常常看這念心還在不在「所緣境」上,只是「看見」而不強加壓抑,但也因為看見而心不隨妄轉,這才是真的用功。
透過這樣的用功,慢慢地也能直觀到心的苦、無常、無我性。能夠放下,才能提起,與法門、佛菩薩真實的感應道交。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鋼骨佛心
鋼骨佛心
苦志勞筋骨,大任乃克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