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苦難中看見上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苦難中看見上帝

因為絕對信仰上帝,因此願意侍奉上帝。但上帝在哪裡?除了天國的上帝,光殿的上帝,教堂的上帝,上帝究竟在哪裡?
曹慶是虔誠的基督徒,早年就應允上帝,要去「做別人不做的社會福利工作」。他揣摩上帝的視角,想像上帝如果看向人間,會先看見哪一種邊緣人?
他的答案是植物人。
曹慶看見的不只是植物人癱瘓在床的痛苦,更有家庭付出的龐大代價--植物人的醫療照護足以拖垮整個家庭的生計。
一九八○年,他從台糖退休,背著一個大背包,帶著幾十份北方乾糧侉餅,開始全省走透透。
他以五年的時間收集植物人及捐款人資料,其間不僅被罵成瘋子、騙子,連狗都落阱下石,跑上來咬他幾口。一九八六年,他成立創世植物人安養院。房子是租來的,相關設備幾乎是一應俱無。安養院開張前兩天,管帳的女孩拿著存摺衝向正在廚房洗地的曹慶,滿面驚惶地大喊:「曹伯伯,不好了,您一百多萬的退休金只剩一萬了!」
山窮水盡之際,他以親筆信函向外求援,資源來自五年行腳中建立的捐款人名錄。安養院營運的第一個月,支出是十三萬,當月的捐款正巧也是十三萬。第二個月,支出十八萬,善款也是十八萬。第三個月,收入與支出都是二十三萬。
如果深入了解創世安養院,不難理解前述收支平衡的巧合。這位先生雖掛名董事長,早期還得身兼看護與雜役,親自為植物人剔除長期臥床生出的蛆蟲,以棉花棒為他們清除身上的腐肉,用碘酒滴滿碗大的傷口,再拿吹風機吹乾,一心扮演腐肉終結者。
曹先生以服務植物人,後來兼及遊民來侍奉上帝。這種另類的方式並非空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史懷哲是更為知名的典範。
史懷哲生於一八七五年,是罕見的通才,早年即在哲學、神學與音樂等領域取得巨大成就。二十九歲那年,因緣際會聽說非洲地區嚴重缺乏醫療資源,立志轉換跑道。他以九年時間取得醫學博士學位,隨即前往非洲行醫,就在原始森林邊緣的歐格威河畔蓋起一家慈善醫院。面對貧困非洲巨大的醫療大洞,史懷哲以拿手絕活--演奏巴哈音樂換取經費,與志同道合的夫人在非洲撐起他們天道人道合一的偉業。
這位天才音樂家前往非洲時,法國巴哈學會惜才,特別為他訂製了一架兩噸重的鋼琴相贈,陪伴史懷哲在非洲渡過漫長的異鄉歲月。一九五二年諾貝爾和平獎的豐厚獎金,一如史懷哲演講、演奏等收入,全數投入醫院的營運。一九六五年,在非洲奉獻半生,有「非洲之子」之稱的史懷哲以九十高齡辭世。臨終遺言說的是「上帝啊,當跑的路我已跑過,我已經盡力了,我一生紮紮實實地活過了。」
史懷哲回到天家,後續還有德蕾莎修女繼續在人間為她信仰的上帝奮鬥。
史懷哲心懷非洲,德蕾莎情繫印度,在加爾各答開設的慈善會照護對象遍及貧民、垂死者與麻瘋病患。
她從十二歲加入天主教的兒童慈善會開始,就隱約感覺到將來的志業是幫助貧寒人士。她早先是印度一所教會學校的地理老師,而後升作校長。校園高大的圍牆,分隔出內外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貧富的懸殊宛如天與地。她無法假裝外面的貧民世界不存在,經歷了一番波折,終於取得教會同意,以修女的身分開辦慈善性質的博濟會。
她坦承自己不愛上教堂,因為教堂不見得有上帝:「我比較喜歡以照顧麻瘋病人的方式侍奉上帝。」
這位謙稱「只會做小事」的修女身量不高,因為高貴的心行,卻擁有極大力量。她曾應邀訪問美國,站在雷根總統伉儷身旁,儘管個頭明顯矮上一截,但因為人格的偉大,依舊大放光芒,毫不遜色。
科索沃戰爭就曾因為她暫時停火。
南斯拉夫爆發科索沃戰爭後,德蕾莎修女曾告訴其中一方的指揮官,交戰區還有許多無辜的婦孺飽受戰火摧殘。指揮官兩手一攤,很無奈地說:修女啊,我很願意為您停火,但對方又不肯配合,我有什麼辦法?
既然是這樣,德蕾莎修女自願走進戰區。本來打得不可開交的雙方發現修女的身影,立刻停火。直到修女帶出那群婦孺,兩方才又繼續交戰。這個傳奇故事後來吹進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的耳朵,安南很感慨地說:「這事我做不到。」
他說的「做不到」,也許是雙關。走進炮火隆隆的戰區,沒那個膽量。就算真的走進去了,也難保不成為炮灰,說穿了,沒那個力量。
人格高度不同,感召的能量自然兩樣。
德蕾莎修女曾在演講中說了一段期勉世人的話:「不管怎樣,把你最好的東西給這個世界。說到底,它是你和上天之間的事,絕不是你與他人之間的事。」
以悲憫之眼看進人間苦難,慨然承擔。別人看著是人與人的事,在當事人心中,更大的意義是個人與上帝的事。照顧苦難者,不僅出於對同胞的悲憫,更是信守對上帝的承諾。
那是面向上帝的大信。
avatar-img
35會員
169內容數
深信汲引經典,可以灌溉生活;回首傳統,足以應對當下。如此信仰究竟是只能仰望的星空,還是腳下踏實的土壤?一系列當代生活的實例正是此一信念的註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田心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八卦自帶酵母,每轉手一次,彷彿在不同唾液中重新醱酵一次。口耳相傳之際,說者津津樂道,等到傳聞變形成為噬人的怪獸,早已無力可回天。
勇於「言所當言」的前提,恐怕還得建立在老祖宗說的「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而「時」,不僅關涉到說話的時機,還有彼此的關係。自以為是的正義不會因為咄咄逼人就轉為恰如其分的正義。
一直很好奇,為什麼推崇前總統李登輝為「民主先生」?而一手培植他接掌台灣政權的蔣經國先生卻只是「獨裁者」? 蔣經國遺交給李登輝的,是一個族群融合,政經穩定,名副其實的「美麗島」。
回眸台灣發展,如今幾乎是人人喊打的國民黨真的只是台灣的罪人嗎?外來的政權,真的就是十惡不赦嗎?
面對困境,直覺反應便是抱怨,可訴苦的真實意義,其實不過痛苦的無謂複製。我們真正需要的,可能是聖嚴法師的人生智慧: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而後放下它。明天,太陽依舊升起。
聰明難,善良更難,是亞馬遜CEO貝佐斯從祖父學來的人生智慧。日本企業之父澀澤榮一有近似的看法:有商才,還得有士魂!
八卦自帶酵母,每轉手一次,彷彿在不同唾液中重新醱酵一次。口耳相傳之際,說者津津樂道,等到傳聞變形成為噬人的怪獸,早已無力可回天。
勇於「言所當言」的前提,恐怕還得建立在老祖宗說的「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而「時」,不僅關涉到說話的時機,還有彼此的關係。自以為是的正義不會因為咄咄逼人就轉為恰如其分的正義。
一直很好奇,為什麼推崇前總統李登輝為「民主先生」?而一手培植他接掌台灣政權的蔣經國先生卻只是「獨裁者」? 蔣經國遺交給李登輝的,是一個族群融合,政經穩定,名副其實的「美麗島」。
回眸台灣發展,如今幾乎是人人喊打的國民黨真的只是台灣的罪人嗎?外來的政權,真的就是十惡不赦嗎?
面對困境,直覺反應便是抱怨,可訴苦的真實意義,其實不過痛苦的無謂複製。我們真正需要的,可能是聖嚴法師的人生智慧: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而後放下它。明天,太陽依舊升起。
聰明難,善良更難,是亞馬遜CEO貝佐斯從祖父學來的人生智慧。日本企業之父澀澤榮一有近似的看法:有商才,還得有士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約翰是其中一個主戰派 某天疲憊不堪時 他扔著硬幣 心道:我跟上天賭 賭我總是會做出善良的選擇。 (後來,人類因為善良而愈趨繁榮。)
Thumbnail
文章描述了神在平凡的日子拜訪亞伯拉罕,這段寶貴的經歷強調了神與人的親密互動,以及亞伯拉罕信心和順服的表現。經歷了漫長的等待和考驗後,神加速了應許的實現,啟示亞伯拉罕成為神的朋友,展現了信仰的力量和生命改變的價值。全文探討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體驗與神的同在和交流的重要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從救贖的手段來看,基督教更強調他力救贖,即依賴於上帝的恩典和基督的犧牲;而佛教則強調自力解脫,通過個人修行達到內心的平靜和最終的解脫。 基督教的救贖觀將救贖視為神的特權,只有通過信仰基督才能得到拯救;而佛教則認為,每個人都有可能通過修行和覺悟達到解脫。 存在心理學更傾向於佛教的救贖觀。
Thumbnail
他為受屈的伸冤, 賜食物與飢餓的。 耶和華釋放被囚的 ‭‭詩篇‬ ‭146‬:‭7‬ 耶和華開了瞎子的眼睛;耶和華扶起被壓下的人。耶和華喜愛義人。耶和華保護寄居的,扶持孤兒和寡婦,卻使惡人的道路彎曲。—詩篇 146:8-9 他醫好傷心的人,裹好他們的傷處。—詩篇 147:3
Thumbnail
臺灣俗諺:「破病無藥,死無草蓆」,一語道盡數百年來普羅大眾面對各種疫病的無助與辛酸。清代臺灣開港後,西方傳教士紛紛來到臺灣,從事醫療服務開拓傳教事業。1952年,美國籍孫理蓮女士創立「基督教芥菜種會」,以「妻子宣教士」角色關懷弱勢並提供社會援助,對於國內引進西方醫療與救助事業有深遠的影響。
Thumbnail
聖方濟出生於義大利的亞西西城,捨棄了父母離開了世俗,效仿耶穌基督背負十字架的精神,自此踏上成道之路。以服事窮人為志業,遵循耶穌的交託,改變世俗汙染的教會,為追隨者樹立謙卑的榜樣,一生過著簡樸與貧窮的生活。顯示出他溫柔低調的一面,成為了溫柔浪漫的聖者。
Thumbnail
我從人稱夭壽準的神婆成為基督徒的回顧,對宗教沒有論斷的想法,純粹分享心情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約翰是其中一個主戰派 某天疲憊不堪時 他扔著硬幣 心道:我跟上天賭 賭我總是會做出善良的選擇。 (後來,人類因為善良而愈趨繁榮。)
Thumbnail
文章描述了神在平凡的日子拜訪亞伯拉罕,這段寶貴的經歷強調了神與人的親密互動,以及亞伯拉罕信心和順服的表現。經歷了漫長的等待和考驗後,神加速了應許的實現,啟示亞伯拉罕成為神的朋友,展現了信仰的力量和生命改變的價值。全文探討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體驗與神的同在和交流的重要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從救贖的手段來看,基督教更強調他力救贖,即依賴於上帝的恩典和基督的犧牲;而佛教則強調自力解脫,通過個人修行達到內心的平靜和最終的解脫。 基督教的救贖觀將救贖視為神的特權,只有通過信仰基督才能得到拯救;而佛教則認為,每個人都有可能通過修行和覺悟達到解脫。 存在心理學更傾向於佛教的救贖觀。
Thumbnail
他為受屈的伸冤, 賜食物與飢餓的。 耶和華釋放被囚的 ‭‭詩篇‬ ‭146‬:‭7‬ 耶和華開了瞎子的眼睛;耶和華扶起被壓下的人。耶和華喜愛義人。耶和華保護寄居的,扶持孤兒和寡婦,卻使惡人的道路彎曲。—詩篇 146:8-9 他醫好傷心的人,裹好他們的傷處。—詩篇 147:3
Thumbnail
臺灣俗諺:「破病無藥,死無草蓆」,一語道盡數百年來普羅大眾面對各種疫病的無助與辛酸。清代臺灣開港後,西方傳教士紛紛來到臺灣,從事醫療服務開拓傳教事業。1952年,美國籍孫理蓮女士創立「基督教芥菜種會」,以「妻子宣教士」角色關懷弱勢並提供社會援助,對於國內引進西方醫療與救助事業有深遠的影響。
Thumbnail
聖方濟出生於義大利的亞西西城,捨棄了父母離開了世俗,效仿耶穌基督背負十字架的精神,自此踏上成道之路。以服事窮人為志業,遵循耶穌的交託,改變世俗汙染的教會,為追隨者樹立謙卑的榜樣,一生過著簡樸與貧窮的生活。顯示出他溫柔低調的一面,成為了溫柔浪漫的聖者。
Thumbnail
我從人稱夭壽準的神婆成為基督徒的回顧,對宗教沒有論斷的想法,純粹分享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