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學的理與事

閱讀時間約 19 分鐘
佛教文學的理與事 (象山慶2022.9.8)
一、佛教文學研究的課題之省思
<佛教和文學結合的新紀元>(周慶華)
<佛教文學研究的課題之省思>(林朝成、張高評)
<佛教與美學理論>(林朝成、張高評)
<僧俗雅士漢譯佛典/的文學觀>(汪娟)
<漢譯佛典文學對中國佛教的影響>(丁敏)
二、佛經文學
<佛典的文學表現:誇誕、玄想、神變>(孫昌武,頁45~59)
1、佛傳:佛本行集經、佛說興起行經、佛所行讚(三越惟致品)、釋迦譜
其他:本生經(是我所經、旃闍摩暴志謗佛經、兔王經、菩薩曾為鱉王經)、根有律(破僧事-提婆達多)、撰集百緣經、六度集經(修凡鹿王本生)、雜寶藏經(十奢王緣、蓮華夫人緣、婆羅門婦欲害姑緣、羅睺羅因緣)、賢愚經(無惱指鬘品)、大莊嚴論經、大方便佛報恩經
2、譬喻:法句譬喻經、百喻經(10例)
丁敏:<譬喻故事的主題特色、佛典中譬喻的作用與限度
3、大乘:維摩詰經(戲劇)、法華經(七喻)、淨土經(他界)、華嚴經(五十三參)
三、中國文學
1、散文:事數的分類[1]、名相的辨析、駁立的結合[2]、比喻的運用(博喻、寓言)、語言的豐富(語法、詞彙)[3](孫昌武,頁229~246)
佛經的「科判」[4]「疏鈔」[5]之學
慧遠(沙門不敬王者論、三報論)、僧肇(不真空論)、范縝(神滅論)、謝靈運(與諸道人辯宗論)、韓愈(原道、送石處士序)、柳宗元(封建論、河間傳、蝜蝂傳、李赤傳、梓人傳、三戒、鞭賈、羆說、哀溺文、設漁者對智伯、宥修腹蛇文、圬者王承福傳、種樹郭橐駝傳、段太尉逸事狀、捕蛇者說、宋清傳)、蘇軾(日喻)
2、詩歌[6]:(孫昌武,頁247~259)
詩風的通俗化:王梵志、寒山、白居易(元和體)、貫休、齊己、鄭谷、羅隱、楊萬里、范成大(江西詩派)
詩意的說理化:支遁、皎然、謝靈運、禪師(開悟偈、示法偈、頌古)、王維、李白、柳宗元、杜牧、常建、蘇軾、黃庭堅、袁宏道
表現的豐富化:韓愈(南山詩)
詩境的開拓、詩語的豐采、詩僧與僧詩;山水、清境、詠史、禪趣。
<禪學與詩學、詩、禪問題之探討>(林朝成、張高評)
3、說唱:變文、寶卷、戲曲
撥頭[7]
4、小說:(孫昌武,頁259~290)
在各種文學樣式中,「小說」的發展與「佛教」的關係最密切。
志怪[8]、傳奇[9]、話本[10]、演義[11]
佛教之影響於小說的:一、思想內容,二、藝術構思与表現方法。
題材的擴大:夢中生死、鸚鵡救火、以船秤象、鵝龍書生、冥遊地獄[12]
形象的創造:鬼魂、龍王[13]
結構:1.徵實;2.因果完整
情節:1.再生、轉世、離魂;2.神變;3.靈感、報應
*西域冥府遊歷故事對中土的影響(王青)*中國古典小說中佛教意識的敘事方法(丁敏)
小說中的佛教思想:空与無常、果報輪迴、鬼神地獄、龍族聯宗、聖賢感生(老子)、人物改造(托塔天王、西遊三徒)、密宗劍法。
梵志吐壺、枕中記、貍貓換太子、鏡影迷團、啖人王(無惱指鬘品)、鸚鵡救火、米言、惡雨狂泉、打蠅弒父、杜子春与烈士池、工巧亂真、聊齋畫皮、劫盜多計、優填王与長恨歌
佛經漢譯的過程:
本土(漢)化/去印度化:1、佛經漢譯之後,棄置(梵、胡)原本,只讀漢文本;若有疑義,亦不對照原文,但依漢文生解。2、北宋之後,取經、譯經之事漸少;收錄於大藏經的多半是漢人著作之經、律、論、傳記、語錄。 3、滅法(三武一宗)、闢佛(唐宋儒者),乃代為佛教清理門戶--接受其(修證)義理、而退還其(印度)文化
佛教的文字與文學觀:
1、盪相遣執:《金剛經》、《般若經》在文字上的展現乃是「隨說隨掃」,因為文字只能表達宗教上表層的、一般的體驗。《中觀》詮解《般若經》,可說是「言說的極限」了。這種「假名演說」、「以言遣言」的方式,最終在使人領悟「言詮皆假」,文字只是「工具」而已!當然也可審時度勢、全體展現,而不用文字!佛教的核心不必「依賴」文字;在「悟道」上,文字並非最善巧的工具,甚至「模糊、顛倒」了焦點。故,佛教對文字的態度是「過江之筏」,用完即丟,絕不留戀!
2、佛教文學的動機與結論:「佛教文學」的重點就在「佛教」!「文學佛教化」是採用佛教的題材与意蘊,會要求新的形式--是「內容決定形式」。既然是「佛教的文學」,則從寫作動機到具體結論,都應是「佛教的」,非「文學的」!而出自「自他受益」或真誠傳教目的的「佛教文學」是最純粹、最本色的「佛教文學」。
3、佛教文學的「達與信」和「以文載道」:傳教者不得已用文字/文學來表達佛教內涵時,決不肯「為文造情」,以華隱實,寧可「出格」、「破格」,不循「文學規範」,唯求「情意的完足展現」。因此「樸實直敘」、「說教顯理」,不拘束(受限)於文學的形式,而如實呈現以起信!這也是現了佛教文學乃百分百的「文以載道」。佛教是「借用」文字,而非「成為」文學;以「啟信、開悟」為本的佛教文學,為了傳達「教理」,而自覺的選擇合宜的文體,如「緣起空觀」適用於「詩歌」,「因果輪迴」則適用於小說戲曲,總之,如何「徵實傳道」才是佛教文學的旨趣所在。因此,深具「說教」与樸質「無文」的「釋氏輔教之書」,充分發揮了佛教文學的優點與特色。
4、「無常無我」觀在佛教文學上的流露:唯有離開文字才能進入實證體驗,文字在傳達佛法的第一義上是低層次的媒介而已,佛教給眾生的乃是「文字後面的覺悟」。基於文字在解脫功能上的雙向性:「標月之指」,「求道的依賴与障礙」,解脫者對文字的宣教「工具性」很清楚,而不執著,能隨意自在的將「無常、無我」的體悟,具現在文字形式裡,流露出「文字也是有為法,殘缺、累贅、無可執、用過就忘」的發揮和隨性。
文學佛教化:以文學的形式,承載(包裝)佛教的題材、意蘊。內容「決定」形式,如古文運動,「文」起八代之衰(工具),乃為了「道」濟天下之溺(目的)。
三教「調和」乃表面的,只於「用」(修身、治世)上折衷。
文人所寫的禪詩,其「境界」模糊(影、響)造作;禪師之自呈心地,則清晰、肯定。
佛經的語言:以言遣言、隨說隨掃,助其「悟」、去其「執」;佛說 × × ,即非 × × ,是名  × × 。「文字」如何用?在乎使用者:禪者用而無心、適可而止;文人習其造作,困(樂、迷)於其中。
佛教特重第七、八識,所傳達的層次,比「文化」深,所觸及的是人類最原始、頑強的「無明」「渴愛」,更早於「文明」之起源。
「佛教思想」為主,「文學形式」為從:佛經故事,雖「技巧」粗劣而「內容」完整;《西遊》《紅樓》,雖「文筆」上乘而「理趣」淺雜。
宗教是最深且隱的「意識形態」。佛教並不否定中國的價值觀,而是增加、提升了新觀點,概括如下;而中國儒者始終不受,如清初.王船山之重提「氣化」論。
諸法如幻(真):智慧解脫、無常無我,慈悲救度、淨土往生。
業報不失(俗):三世因果、善惡業報,神識不滅、六道輪迴。
闢(排)佛,亦可視為佛教的「去印度化」過程,如禪門之呵斥佛名、不依經教,自創全套中國式(漢譯、注疏)「經、律、論」。
虛(構)、實(錄)/ 比、現(量),乃中國文(美)學的重點;比例(3 : 7)重於「對立」。
貪瞋乃「無明」的具像化,文學乃「情欲」(貪瞋)的精致化。每個人「感官」所認識的世間(現象),受其「五蘊」的決定而有差異。
貪瞋癡,乃一種「見」,對事物的第一印象為「種子」,第二、第三次……漸次加深而成「見」。禪定,是對「潛意識」的觀照、解放,更深層的是「無意識」,也就是無明、業力。「無受」三昧,比禪定更深、有智慧。
大乘之「魔」,多為內魔,乃因緣所生;對治之道,或析其源而除之、或知其空而置之;雖不能滅之,亦不受干擾。
最深的恐懼(存在):「生命」之結束(焦慮)--「意識」之消失(虛無)。
意在言外的佛教文學:
《佛所行讚》阿維三菩提品,中阿含<箭喻經>,增一阿含<馬血天子問八政品>、
生經佛說是我所經》、《佛說旃闍摩暴志謗佛經》、<佛說兔王經>、<佛說菩薩曾為鱉王經>
《菩薩本生鬘論》投身飼虎緣起-《賢愚經》摩訶薩埵以身施虎品-《合部金光明經》捨身品-《菩薩本生鬘論》尸毘王救鴿命緣起
《雜寶藏經》<佛弟難陀為佛所逼出家得道緣><波羅奈國有一長者子共天神感王行孝緣><婆羅門婦欲害姑緣><羅睺羅因緣>
《佛說摩鄧女經》-《佛說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經》《大佛頂首楞嚴經》
《佛說奈女祇域因緣經》、《賢愚經》無惱指鬘品、《百喻經》九題
戲劇性的《維摩結經》《法華》七喻、《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緣起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婆須蜜多女
孔雀東南飛,王梵志、寒山、拾得〈詩選〉,禪宗悟道詩,詩人作禪詩
八相變〈更換新版本〉、破魔變〈更換新版本〉、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
法論:慧遠<沙門不敬王者論>、<明報應論>、<三報論>、僧肇<不真空論>、范稹<神滅論>
原體:韓愈<原道>、黃宗羲<原君>
寓言:柳宗元<三戒>、<蚹版傳>、蘇軾<日喻>
王琰《冥祥記》:晉.程道惠、晉.沙門慧達、宋.沙門僧規、齊.董青建、晉.趙泰、阮瞻、宗定伯、 新鬼、談生、龐阿、離魂記、金鳳釵記
唐臨《冥報記》:序、梁.武帝、隋.大業客僧、唐.孫寶、唐.眭仁蒨、唐.李山龍、周.武帝、隋.冀州小兒、唐.王璹、唐.柳智感、唐.楊師操
《五卷書/披虎皮的驢》、<群牛譬經>-柳宗元<黔之驢>
鸚鵡救火-精衛填海-愚公移山-《雜寶藏經》佛以智水滅三火緣-《列子.湯問篇》
《大莊嚴論經》-焦湖廟玉枕-《雜寶藏經》娑羅那比丘為惡生王所苦惱緣-枕中記-《列子.周穆王》-楊林-南柯太守傳-櫻桃青衣
《舊雜譬喻經》梵志吐壺-《靈鬼志》道人奇術-《續齊諧記》陽羨書生-《神仙傳》壺公
《賢愚經》梵天請法六事品-《大唐西域記》烈士池-《太平廣記》韋自東-《河東記》蕭洞玄-《續玄怪錄》杜子春-《醒世恆言》杜子春三入長安
<佛說優填王經>-《雜寶藏經》優陀羨王緣-敦煌<歡喜國王緣>-白居易<長恨歌>-陳鴻<長恨歌傳>
柳宗元<謫龍說>-李朝威<柳毅>
《喻世明言》月明和尚度柳翠-明悟禪師赶五戒--《清平山堂話本》五戒禪師私紅蓮記-《醒世恆言》佛印師四調琴娘
《喻世明言》鬧陰司司馬貌斷獄-遊酆都胡毋迪吟詩-梁武帝累修歸極樂
[1]《文心雕龍》:宗經六義、知音六觀、熔裁三準、麗詞四對
[2]《弘明集》與《昭明文選》各領風騷。
[3]佛教化詞彙(孫昌武,頁245)
概念新詞:諦、蘊、法、乘、業、果、報、因緣、輪迴、境界、真如
外語音譯:佛陀、菩薩、沙門、般若、瑜伽、禪那、波羅密
專用術語:真諦、法門、頓悟、化身、變相、不可思議、打成一片、舉手頭足
融化無迹:實際、希望、安樂、形象、消化、傲慢
[4] 五重玄義:天台智顗為解釋各經內容之深義,立五種義解法:
1.釋名:釋經之名稱。2.辨體:辨經所詮之體性。3.明宗:明經之宗旨。4.論用:說經之功用。
5.判教:判經之教相。
科判:註釋經論時,對全經文句的段落分判。此中,大段落為大科,小段落為細科;可知該書之簡明內容及義旨脈絡,並註釋者對該書之見解。我國古來「疏、鈔」為數頗多,多用科判之法,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例:一、緣起:釋名、辨體 /二、五重玄義:明宗、論用、判教   /三、譯師
/四、隨文演義--序分:所聞法體、能聞之人、舉五事證信(聞持之時、證信序……)
李炳南:科判乃辨明文體,揭示章法之學,科者等類也,判者分析也,即就全文提其綱領,分其條目,使知井然有次,如觀掌紋。喻人身之骨骼脈絡,有總有分,總則脊椎大脈,分則百節千絡。總攝於分,分統於總,無不枝枝相接,息息相通,短篇若心經,巨帙若華嚴,各有章次,如繩貫鬘,不論頭緒繁簡,絕不雜亂支離。古人謂出言尚須有章,行文益重法度,是篇章之有科判,猶字句之有注疏。質言之,注疏者解釋字句之工具也,科判者解釋篇章之工具也。不明科判者,定不達乎章體,不達章體者,又安能述文也哉。惟科判功用,大半助於自修,故愈細而愈明,愈疏而愈通,甚至二句四句,皆立標目。若升座講經,雖須依之,祇宜標寫大段,不可全部搬出。蓋講說之要,貴乎充暢。倘處處停頓,解釋段落,勢必氣不連貫,失去精采,且過繁瑣,聽眾亦恐少趣生厭也。
樹式喻:析文而繩科判,固甚複雜,讀者辨明次第,亦不簡單,實則科判條理,本隨文段產生,文複而自複,文簡而自簡,非先有成見,故用複式組織也。然辨之之法,自有其道,譬如觀樹,應先從根而尋末,雖枝葉紛繁,不難得其結構。而樹之形若何,聊為說之。在初有根,根生本或一二,或三四,本各生幹,或多或少,幹各生多枝,枝各生多條,條各生多杪,杪各生多葉,葉各有多脈,葉間有多花,花中含多蕊,蕊中復含子,總觀渾然一樹,分觀則各有部位,各個部位,皆有所由來,亦皆有所發展,萬緒千端,無不連貫,色澤香味,不出一體。經之題,如樹之根也,序及正宗流通皆本也。每分中之大段、幹也,中段、枝也,小段、條也。其餘繁多節目,杪葉脈花蕊子也。……科判既如是複雜,欲求清楚,自必有相當設計,方能一目了然。古德採天干十字作符號,甲、如樹之本,乙、樹之幹,丙、樹之枝,丁、樹之條,戊、樹之杪,己下各字,則葉脈花蕊子也。間有文理過繁,析之亦愈細,十干之字不足,又提十二支字繼之者。標題以高低為率,高者統攝低者。然亦有不分高低,一律平抬者,不拘也。……下舉阿彌陀經開首序分之科判以明之:
甲、「序分」為二:初/通序,二/別序
乙、初/通序 分二:初/標法會時處,二/引大眾同聞,
丙、二/引大眾同聞 分三:初/聲聞眾,二/菩薩眾,三/天人眾
丁、初/聲聞眾 分三:初/明類標數,二/表位歎德,三/列上首名……
古德知其複雜,恐費尋繹,亦有將全經科判,編為目錄,列於卷首者,前後對照,較易清楚矣。茲仍以上列之科判,按古人編目方式,錄左以明之。前隨經文列為平抬式,再列目錄舉高低式。
張伯偉:<佛經科判與初唐文學理論>,《文學遺産》2004/1期/論壇專輯 (下):本文從論文術語、文勢義脈、以及文論作者與佛教的因緣,三方面闡述了佛經科判的基本涵義,及其對隋唐以來儒家經典義疏的滲透,說明科判之學對初唐文論的影響。
[5]
[6]《高僧傳》卷第二,譯經中,鳩摩羅什:天竺國俗,甚重文制,其宮商體韻,以入選弦為善。凡覲國王,必有贊德;見佛之儀,以歌歎為貴,經中偈頌,皆其式也。但改梵為秦,失其藻蔚,雖得大意,殊隔文體 ,有似嚼飯與人,非徒失味,乃嘔穢。
《大智度論》卷十三:「菩薩欲淨佛土故,求好音聲;欲使國土中眾生,聞好音聲,其心柔軟;心柔軟故,易受化,是故以音聲因緣供養佛。」
[7] 北朝的撥頭舞--北朝的舞樂,與南朝截然不同之點,即混雜著我國的匈奴族、鮮卑族、藏族等,北部與西部的民族好尚,自呈面貌。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疆域廣大,把各民族的不同文化藝術,融合為一,在南北朝惰唐時吸收了不少新傳來的東西。如北朝的撥頭舞,即其中的一例。《舊唐書.音樂志》說:「撥頭者,出西域胡人,為猛獸所噬,其子求獸殺之,為此舞以象之也。」《樂府雜錄》鼓架部條:「缽頭:昔有人父為虎所傷,遂上山尋其父屍,山有八折,故曲八疊;戲者被髮素衣,面作啼,蓋遭喪之狀也。」這兩段的記錄,應同出一源,撥頭、缽頭,是同一語的不同寫法。最早提出這個問題的,是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在日本的學人中,高楠順次郎對此也有論述,關於此舞還可作進一步的研究。此舞中國早失傳,日本自中國所傳習的古築有此舞,大食調、古樂、中曲、一人舞。答舞是《還城樂》,有古舞圖、舞面。此舞是天平勝寶五年]所傳,撥頭一件《拔頭》、《髮頭》,又作《馬頭》。據高楠順次郎的考證,說此舞源出印度,並據印度的《黎俱吠陀》經典中,有《拔頭舞贊歌》二首,即為此舞的本事。北朝古舞如歷史所記的《踏謠娘》、《蘭陵王》等,多具剛勁樸野之風,與南朝的《白紵》、《子夜》等柔靡的情調,迥然異趣。大概是南朝積久的封建體制,上層土大夫統治者,習尚宴樂,而北朝多是新興的少數民族,初握政權,未忘戰鬥,故粗擴之風,戰陣之容,雖在舞蹈之中,仍末消磨。(中國舞蹈史  )
[8]魯迅《古小說鉤沉》序:幽驗冥徵,釋氏之下乘。
《中國小說史略》第五篇,六朝之鬼神志怪書(上):中國本信巫,秦漢以來,神仙之說盛行,漢末又大暢巫風,而鬼道愈熾;會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漸見流傳。凡此,皆張皇鬼神,稱道靈異,故自晉訖隋,特多鬼神志怪之書。其書有出於文人者,有出於教徒者。文人之作,雖非如釋道二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為小說,蓋當時以為幽明雖殊途,而人鬼乃皆實有,故其敍述異事,與記載人間常事,自視固無誠妄之別矣。
第六篇,六朝之鬼神志怪書(下):釋氏輔教之書,《隋志》著錄九家,在子部及史部,今惟顏之推《冤魂志》存,引經史以證報應,已開混合儒釋之端矣,而餘則俱佚。遺文之可考見者,有宋劉義慶《宣驗記》,齊王琰《冥祥記》,隋顏之推《集靈記》,侯白《旌異記》四種,大抵記經像之顯效,明應驗之實有,以震聳世俗,使生敬信之心,顧後世則或視為小說。
1、傅亮、張演、陸杲《觀音應驗記》三種。2、朱君台《徵應傳》、王延秀《感應傳》、王琰《冥祥記》、唐臨《冥報記》。3、劉義慶《宣驗記》、蕭子良《宣明驗》、侯白《旌異記》。4、干寶《搜神記》、陶潛《搜神後記》、劉敬叔《異苑》、劉義慶《幽明錄》、祖台之《述異記》、顔之推《冤魂志》、《集靈記》、許善心《靈異記》。--釋道宣《集神州三寶感通錄》
[9]沈旣濟<枕中記>、李復言<杜子春>、李公佐<南柯太守傳>、牛僧孺《玄怪錄》、李復言《續玄怪錄》、張讀《宣室志》、皇甫枚《三水小牘》
[10]說話六家:說經、說參請--<五戒禪師私紅蓮記>(清平山堂)<明悟禪師趕五戒>(明言)<佛印四調琴娘>(恆言)<明月和尚度柳翠>(明言)<菩薩蠻>(清平山堂)<遊酆都胡毋迪吟詩><梁武帝累修成佛>(明言)<大姊魂遊完宿願,小妹病起續前緣>(初刻)<菴內看惡鬼善神,井中談前因後果>(二刻)<陸五漢硬留合色鞋>(恆言)<陳御史巧勘金釵鈿>(明言)<三現身包龍圖斷冤>(通言)<錯斬崔寧>(京本)
[11]《新編五代史平話》《全相三國志平話》《三國演義》《封神演義》《濟公傳》《紅樓夢》《水滸傳》《金瓶梅》《西遊記》《醒世因緣》《說岳全傳》《梁武帝西來演義》
[12]地獄《玉歷寶鈔》《地獄遊記》--<趙泰>(幽明錄)<唐太宗入冥記>(敦煌)<杜子春>(續玄怪)<抝相公>(京本)<遊酆都胡毋迪吟詩>(明言)<孔淑芳雙魚扇墜傳>(熊龍峰);《南遊記》《西遊補》《三寶太監西洋記》《海公案》《龍圖公案》《減燈新話》《聊齋誌異》
[13]鬼魂:<阮瞻>(搜神記)<宗定伯>(列異傳)<霍小玉傳>(蔣防),<碾玉觀音>(清平山堂)<鬧樊樓多情周勝仙>(通言)<楊思溫燕山逢故人>(明言);《三國演義》《金瓶梅》《聊齋誌異》《閱微草堂筆記》
龍王:<謫龍說>(柳宗元)<湘中怨辭>(沈亞之)<龍女傳>(薛螢)<柳毅傳>(李朝威)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西洋記的華夷與三教
    閱讀時間約 85 分鐘
    【說岳】的丑角-牛臯
    閱讀時間約 51 分鐘
    小說中的達摩及相關人物
    閱讀時間約 542 分鐘
    成吉思汗-草原"巴特爾"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第 33 屆佛學論文發表會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佛教文學-選講/序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你可能也想看
    《文匯報》2011年8月12日:佛教聞法上師大會港舉行國際佛教僧尼總會總在香港舉行大會,與會人數逐年倍增,今年共8千多人參加,人數再創紀錄。是次大會,主要公布認證佛陀降世聖德錄,第三世多杰羌佛是原始古佛降世,整個佛教的最高領袖,第三世多杰羌佛由世界佛教各大宗派近百多的領袖、法王和大仁波且們等一致認證、附議恭賀,其智慧成就是有史以來最高的。
    Thumbnail
    avatar
    cultivator
    2024-02-22
    《文匯報》2009年10月17日:逾千名佛教機構負責人來港恭請聞受第三世多杰羌佛法音自從第三世多杰羌佛身份被佛教界認證附議公諸於世後,全世界佛教徒隨即掀起一股研學第三世多杰羌佛教義思想的風潮,並依賴第三世多杰羌佛思想體系,為修學宗旨,不少人千方百計從各種途徑爭取請到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法音,到自己的佛堂、寺廟和團體播放,成為佛教界的新風潮
    Thumbnail
    avatar
    cultivator
    2024-02-19
    《文匯報》2009年10月17日:國際佛教僧尼總會遵崇釋迦牟尼佛教誡國際佛教僧尼總會是一個國際佛教組織,遵崇釋迦牟尼佛教誡,以守五戒、四無量心行、十善善舉如法行持,實行多杰羌佛第三世的教化,以大悲菩提之心,利益一切眾生,總會所有會員在其所在國家,除遵守當地政府法令外,並應遵守本會為促進人類文化昌明...
    Thumbnail
    avatar
    cultivator
    2024-02-19
    世界佛教總部發文:木雅迥扎解釋揭發材料的聲明世界佛教總部根據收到木雅迥扎的各方面的檢舉揭發材料,為此,本總部嚴肅對待此事,於2019年12月4日專門找他談了話,木雅迥扎仁波且回答對揭發他的材料解釋,作嚴正聲明如下,這個聲明是他本人親筆陳述他的情況,現在發給大家。...
    Thumbnail
    avatar
    cultivator
    2023-10-10
    【步走/台中】IBS菩薩寺,佛教文創、萬里捐助、禪修抄經2004年落成的菩薩寺是年輕的寺院。向公眾開放的空間,修道場或寺院的感覺較為淡薄,該說沒有修行人的生活感,也沒有像其他寺院,能看見法師們來來去去。或許後方封閉空間,才是法師們修道的地方。也是好事,不受世俗事務和打卡煩人干擾。
    Thumbnail
    avatar
    張子房
    2023-08-23
    文學的播種與收成:羊子喬想像坐落於佳里的故居,羊子喬曾經在那片屋簷底下生活、創作。儘管受到人文薈萃的鄉土薰陶,羊子喬在鹽分地帶好友陳豔秋的眼中,卻是一位極其嚴厲的人:「當年我初寫小說,每有新創作,鹽分地帶夥伴們像武忠、吳鈎、勁連、崇雄都不吝鼓勵,只有羊子喬對我最嚴厲,總要雞蛋裡挑骨頭批評。」
    Thumbnail
    avatar
    林宇軒
    2022-07-19
    追求文學的極致|談《寒夜三部曲》與《浪淘沙》的宗教情懷一、前言 二、《寒夜三部曲》的宗教情懷 李喬可以說是,透過「燈妹」這個角色,貫穿三部曲,而且把他對於佛理的了解與體會,很生動地展現出來。這樣的宗教情懷,讓人獲得種種人生的啟示,同時也增加了《寒夜三部曲》的深度和廣度。 三、《浪淘沙》的宗教情懷 (一)丘雅信的基督教情懷 (二)江東蘭的佛教情懷
    Thumbnail
    avatar
    仰望自己的天星
    2022-07-16
    大學沒教的事!如何避免澆冷水、撲滅聊天話題的火苗?在交友軟體打滾多年,我常很好奇,有些男士寫出的檔案文案和聊天內容,到底是來交朋友,還是根本不希望別人跟他們配對連線?我認真覺得大學應該要開授如何聊天、傳訊息、寫郵件書信、講電話的通識課。學會說話和聊天,不僅在職場很有幫助,幫助建立好人緣,也能讓你在情場比較順遂。
    Thumbnail
    avatar
    人間田野觀察家
    2022-06-05
    文學的故事與故事的文學:讀向陽《寫字年代:臺灣作家手稿的故事》 故事裡的編輯,而今已成為知名的文學家向陽。他在一九八二年應《自立晚報》之聘擔任副刊編輯,到一九九七年轉任報社總編輯,前後有五年半的時間在編輯檯上與作家們互動。這些作家多是他的前輩,在文字手工業時代專注於文學的志業。而今時光推移,為了紀念那些曾經留存的溫情與感動,他決定循著一篇篇手稿與書信的足跡,重建
    Thumbnail
    avatar
    王厚森
    2022-05-18
    關於台灣文學的二三事:桃園的文學(上)「桃園有文學?」 「有的。」 早在漢人來到桃園開墾之前,居住在桃園地區的原住民族,就已用語言創作祭歌、神話、俗語、民間故事等作品,並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之後,文學在桃園逐漸發展,並且漸趨多元……本文旨在簡介日治時期之前桃園地區的文學發展。
    Thumbnail
    avatar
    爬格子的雀榕
    2021-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