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VTuber文化,談情感寄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寄託的意思是:把理想、希望、情感等交付在某人或某種事物上。人總尋找著情感寄託,不論是精神或物質,從佛法而言這應該跟「我」與「我所」有關。而情感,從第四道角度來說,七個中心中最常提的四個中心:理智、情感、運動、本能,人的形成是從本能,也就是先天的機能,如心跳、消化、吞嚥,再進一步形成運動,也就是經後天學習的爬行、走路等,然後才形成情感,最後形成理智,所以理智速度最慢,例如常說的情緒一上來就失去理智,而理智是建立於情感之上,動物與人的差別在於其理智中心並沒有完全發展。

個人主義的興起,人們越來越在意機會成本,為了低成本、高效率的滿足情感寄託,尋找伴侶也成了快速左右滑的篩選器,而當現實缺乏生育的動機時,也就是人們活到現在所認為的人生,是苦大於樂?還是樂多於苦?認為人生苦大於樂的,除非自私才會生下一代出來受苦,例如養兒防老。而以佛法而言,有邊際遞減效應的樂,本質是苦(壞苦),所以如果認清並且決定不繁衍下一代,則沒有結婚的必要,而以不結婚為前提的交往,對於大部分女性應該無法接受,所以認清現實的男女,會找尋替代的、現實或虛擬的情感寄託,例如工作、寵物等。

成就感的來源可分為「成就自己」與「成就他人」,當人迫於現實而放棄夢想,他將從成就自己逐漸轉為成就他人,藉由成就他人來成就自己的夢想,就像父母將孩子視為自己的延續。但是當夢想是人生的目標意義,那夢想就不能被完成,不然就失去了人生的意義,而另一方面強加於他人的夢想,卻是他人的現實,這整個系統其實是個社會機制,就如老鼠烏托邦實驗,在一個美好的烏托邦世界,反而會導致走向滅亡。

「你知道第一個母體,被設計成沒有痛苦的世界,當時每個人都很快樂,結果一塌糊塗,沒人習慣這種生活,整批人都死亡,有些電腦人相信,我們無法設計完美人類世界,不過我卻認為原來的人類是透過痛苦和苦難來面對真實,所以完美世界是場噩夢,你們人類不斷想要從中驚醒。」—《駭客任務》
「人們要犧牲的另一事物就是他們的痛苦,這也很難做到,一個人可以棄絕享樂,但不能放棄痛苦,人被造成這個樣子以至於他最執著的就是自己的痛苦。」—《探索奇蹟》

換個輕鬆的話題,記得以前喜歡看Choco Mana、紅石口袋等YouTube團體,看他們在Minecraft裡打打鬧鬧,不露臉而是藉由Minecraft人物來說話,或許這可算是早期的皮與中之人、箱推的概念吧!現在的hololive、彩虹社等也以箱推為方向,而這些或許是種歸屬感?或是娛樂性?抑或是種情感寄託?就像現在直播流行的加班台,是獲得了某種陪伴嗎?或是聽著ASMR入睡,這些種種也似乎還有著不同的情感層次。

喜歡IRyS和Bae的鬥嘴、Mumei和Kronii的互動、486的吐槽、Towa天使、Suisei發神經等等,也會看看轉生VShojo的kson、Nazuna,台V的浠Mizuki、懶貓子、森森鈴蘭、灰妲等,完全是個DD黨LA。


  • 星街すいせい—Stellar Stellar

  • 森森鈴蘭—無人熟識 & 神っぽいな mashup cover

  • Sunday Morning ft. Gawr Gura (Lofi Remix)

相關網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子非魚的沙龍
116會員
507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子非魚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5/02
新文章將轉移至馬特市,新專題暫定為《不焦慮的簡樸生活》,開啟下個階段,歡迎移駕:子非魚 Matters。
Thumbnail
2023/05/02
新文章將轉移至馬特市,新專題暫定為《不焦慮的簡樸生活》,開啟下個階段,歡迎移駕:子非魚 Matters。
Thumbnail
2023/03/14
有時候在想,所謂的修行、療癒、哲思等,是否只是中產階級的庸人自擾?對於無產階級而言,只能煩惱下一餐在哪裡,快樂對於無產階級而言似乎簡單許多,說的現實點,所謂的修行、療癒、哲思等,是否只是中產階級吃飽太閒的精神自慰?對無產階級而言吃不飽、穿不暖都成問題,哪有時間思考。
Thumbnail
2023/03/14
有時候在想,所謂的修行、療癒、哲思等,是否只是中產階級的庸人自擾?對於無產階級而言,只能煩惱下一餐在哪裡,快樂對於無產階級而言似乎簡單許多,說的現實點,所謂的修行、療癒、哲思等,是否只是中產階級吃飽太閒的精神自慰?對無產階級而言吃不飽、穿不暖都成問題,哪有時間思考。
Thumbnail
2023/03/14
朋友說最近被推薦一書《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在推薦文留言中又找到另一書《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雖然還沒看,但原來以前思考的「是否能主動選擇死亡」已有前人分享經驗。
Thumbnail
2023/03/14
朋友說最近被推薦一書《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在推薦文留言中又找到另一書《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雖然還沒看,但原來以前思考的「是否能主動選擇死亡」已有前人分享經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 這句話大概在課堂聽到 記下來的時候 就決定是今天的圖了 無論在任何關係裡 我們總是希望對方用我們的邏輯思考 或用我們期望的方式對待我們 好像這樣才是愛 才是正確的 但是其實一切的問題都出在 每個人都不可能有一模一樣的思考方式 對關係和愛的定義也都不同 所以我們的失望 其實是來自於我們不切實際的期
Thumbnail
- 這句話大概在課堂聽到 記下來的時候 就決定是今天的圖了 無論在任何關係裡 我們總是希望對方用我們的邏輯思考 或用我們期望的方式對待我們 好像這樣才是愛 才是正確的 但是其實一切的問題都出在 每個人都不可能有一模一樣的思考方式 對關係和愛的定義也都不同 所以我們的失望 其實是來自於我們不切實際的期
Thumbnail
我爸常逼我聽他的「兒時趣事」,大致就是60年代一群鄉下野孩子利用撿來的、現成的材料,如石頭、樹枝或各式各樣的垃圾,好一點頂多是尪仔標,然後透過創造力跟想像力來完成一系列不同的遊戲。他的故事主要表達一種觀點:即使物質生活缺乏,但他所擁有的兒時樂趣跟回憶,卻遠超過現在日復一日玩平板的小孩。
Thumbnail
我爸常逼我聽他的「兒時趣事」,大致就是60年代一群鄉下野孩子利用撿來的、現成的材料,如石頭、樹枝或各式各樣的垃圾,好一點頂多是尪仔標,然後透過創造力跟想像力來完成一系列不同的遊戲。他的故事主要表達一種觀點:即使物質生活缺乏,但他所擁有的兒時樂趣跟回憶,卻遠超過現在日復一日玩平板的小孩。
Thumbnail
越是純真原始的東西,就越想擁有。 那股撲向欲望、渴望之物的起手式...
Thumbnail
越是純真原始的東西,就越想擁有。 那股撲向欲望、渴望之物的起手式...
Thumbnail
每個人都需要心理上的歸屬 那是一個「你覺得你可以被理解的地方」 那段關係能聽懂你在講什麼、能接受你的各種思緒、能理解你難以言喻的苦衷 世界上總要有一段關係,能接納你連自己都很難接納的黑暗與複雜 心理上有所屬,就能寄望、寄託,才會有「然後」
Thumbnail
每個人都需要心理上的歸屬 那是一個「你覺得你可以被理解的地方」 那段關係能聽懂你在講什麼、能接受你的各種思緒、能理解你難以言喻的苦衷 世界上總要有一段關係,能接納你連自己都很難接納的黑暗與複雜 心理上有所屬,就能寄望、寄託,才會有「然後」
Thumbnail
這篇文章將會講述遊戲與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結合。
Thumbnail
這篇文章將會講述遊戲與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結合。
Thumbnail
人說:野人獻曝,是因為以日光為好,所以我將此日光獻給你;而我大概就是那種只有空虛與荒蕪的,我只有空曠,而且三番兩次確定,我什麼都沒有,只能將此予你承裝。若這可以算一種愛,可我的愛是一種傷害人的東西,那我能愛人的方式,就只能是我不要再愛他,同時也不要讓他愛我。 翻開六七年前的札記,我依稀記得,某部分的
Thumbnail
人說:野人獻曝,是因為以日光為好,所以我將此日光獻給你;而我大概就是那種只有空虛與荒蕪的,我只有空曠,而且三番兩次確定,我什麼都沒有,只能將此予你承裝。若這可以算一種愛,可我的愛是一種傷害人的東西,那我能愛人的方式,就只能是我不要再愛他,同時也不要讓他愛我。 翻開六七年前的札記,我依稀記得,某部分的
Thumbnail
記得以前喜歡看Choco Mana、紅石口袋等YouTube團體,看他們在Minecraft裡打打鬧鬧,不露臉而是藉由Minecraft人物來說話,或許這可算是早期的皮與中之人、箱推的概念吧!
Thumbnail
記得以前喜歡看Choco Mana、紅石口袋等YouTube團體,看他們在Minecraft裡打打鬧鬧,不露臉而是藉由Minecraft人物來說話,或許這可算是早期的皮與中之人、箱推的概念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