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緒風暴中,青少年父母的求生法則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父母:阿明,你今天在學校過的怎樣
阿明:「恩」、「不知道」、「都可以」、「隨便」(青少年省話四部曲)
父母:恩,是怎樣?
阿明:就沒怎樣啊!(繼續滑手機)
父母:我在跟你講話,你到底有沒有在聽?
阿明:我不是回答你了嗎?
父母:我問你過的怎樣,你就說嗯
阿明:阿就沒怎樣啊!
父母:你看看你這是什麼態度! %&#%&#.....
這樣的對話,家中有青少年的父母應該不陌生,在實務現場,我也常聽到家長帶著困惑與憤怒來到諮商室,開始訴說著孩子小時候可愛與乖巧的點滴,但不解何以上了國中、上了高中好像變了一個人一樣。在情緒風暴中,青少年父母到底在如何與孩子共處才好。以下來跟大家分享一些小秘訣
  • 技巧一(停):避免指責、避免貼標籤。許多家長看到孩子不妥之處,會忍不住想糾正孩子,出發點是希望孩子改掉不適合的習慣,但往往忍不住一開口就變成責備,例如:你到底在幹嘛?你「每次」都這樣…此刻,孩子可能覺得爸媽又要罵我了!我哪有「每次」,孩子的杏仁核立馬被激化,於是開始出現一連串的情緒字眼….此刻如果父母的杏仁核也被激化,可能彼此就陷入情緒的激戰。
  • 技巧二(聽):重述孩子的話。人在情緒的當下往往聽不進去別人所說的話,這時候父母不妨聽下心來(也就是你自己的杏仁核不要那麼被激發,按耐住自己的衝動心裡默念親生的、親生的…)從孩子的話語中,找到孩子的邏輯,透過重述孩子的話也可以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有在聽自己說話的,搭起可以對話的橋樑。
  • 技巧三(停):簡短傳達指令、避免碎念。由於青少年的大腦皮質發育尚未完全,在縝密思考、組織規劃的能力仍在建構中,所以青少年通常不是口條大噴發,就是情緒大爆炸,更難耐住性子好好聽完父母的長篇大道理。不斷的碎念只會讓青少年更加煩躁,加劇親子衝突。父母不妨練習縮短自己想傳達的指令,不僅可以清楚地讓青少年接受到指令,同時也可以避免因碎念所帶來的煩躁感。
  • 技巧四(聽):給予孩子自我表達的機會。在與青少年工作的經驗裡,每當我問孩子,你有這樣的想法,你怎麼不跟溝通,孩子通常會跟我說:「說了也沒用,不如不要說」我總好奇地去詢問過去讓青少年挫敗且無奈的經驗。在很多時候,父母總因為生活的繁雜與忙碌,而直接拒絕孩子的要求或迅速的幫孩子做決定(確實,我懂!!!時間有限、體力有限,實在很難停下來聽一些孩子讓你覺得很瞎的理由)。但回到阿德勒(Adler)心理學的概念,所有的行為都是有目的的,也就是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一定有他的理由跟原因,你可能因為自己的時間與精力有限,而不想再多聽孩子奇怪荒誕的各式理由,但同時你也失去了與孩子連結的契機,你也斷絕了瞭解孩子的機會。漸漸地,你也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和孩子的距離也越來越遠。大家小時候,應該都聽過大禹治水的故事,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才成功的治水。同樣的在親子關係中,我也常常聽到父母跟我抱怨:「老師,我已經管這麼嚴了!為什麼我家小孩還這樣?」請大家記得,青少年的創意絕對超乎大人的想像,所以防不勝防,與其不斷禁止或嚴厲管教青少年的各式行為,不如,花點時間,聽聽看孩子到底怎麼想的。更重要的是,在聽孩子表訴的過程,先別急著給予評價或責備,當你越能平靜的讓孩子把話說完,你越能理解孩子的想法。
當然,親子互動還有許多法寶,但可以現做到2停2聽,已經要給自己拍拍手了!
冬陽
冬陽
我(冬陽)是一名諮商心理師、也是一名國際巴哈花精應用諮詢師。我擁有多年與青少年工作的經驗,擅長於親子溝通、青少年輔導等議題。此外,我也是一名花精諮詢師,擅長於花精與情緒的對應問題。期許自己像冬天的陽光帶給世界一些希望、溫暖與愛。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