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特輯】聊聊這位最敢講的作家-奇瑪曼達.恩格茲.阿迪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有些小說能用好故事打破不同種族的藩籬,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解讀;有些小說能從細節處改變你觀看世界的方式,對我來說,阿迪契就是能寫出這樣兼顧兩者的作家。

阿迪契在台的三本著作

阿迪契在台的三本著作

奇瑪曼達.恩格茲.阿迪契(Chimamanda Ngozi Adichie)

奇瑪曼達.恩格茲.阿迪契(Chimamanda Ngozi Adichie)


阿迪契出生於奈及利亞,父親擁有美國博士學位,使她從小相較於其他奈國家庭,擁有較開明的教育與好的經濟條件。而她本人也相當聰慧,直到19歲前都在西非接受當地教育,到了美國後,考取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與耶魯大學的雙碩士學位。

然而,她的文字直白且引人入勝,時而鋒利、時而細膩,並沒有充滿高高在上的學術腔,也擅長以他者的角度觀察。她的故事多以非洲為本,或許有很多人未看就覺得遙遠,擔心很難進入或了解民情隱喻,但阿迪契塑造的故事並沒有隱喻,她用幽默的口語讓我們能夠很快的進入狀況,跨越種族藩籬,共感書中的每一位角色。她的演說也極具魅力,於TED上的演講《我們都應該是女性主義者》《單一故事的危險性》超過兩千萬人次觀看,不只在美國,幾乎世界各地都有廣大的書迷。


《美國佬》在談什麼?

甫於台灣出版的這本最新長篇,其實是一本愛情故事,是角色如何「淪落」的故事,更是一本直面種族身分、性別與歸屬感的故事。我們是如何被成長的環境所形塑?而社會的價值觀,是否讓我們長大後都離自己想成為的人有些遙遠?當你心中有所遺憾,是否捨得拋下現有的一切,甚至不惜傷害已經信任「現在的你」的人,去追求過往的夢?

raw-image
raw-image


它更是一則則「頭髮」的故事!在我們以為是膚色決定了彼此隔閡的關鍵,頭髮卻成為書中亮點。阿迪契是我所認識最能將觀察到的小煩惱化作整個種族議題的作家之一。作家朱宥勳曾經講過:「當一個人的煩惱是煩惱,但一群人的煩惱就是議題。」

書中主角伊菲美廬那頭再自然不過的捲髮,於面試時卻被視為不專業的表現,而這樣的煩惱卻普遍存在於所有非裔女性身上,尤其是在美國面對正式工作場合的時候,小說中刻意強調這瑣碎的細節,「有些黑人女性寧願在街上裸奔,也不願頂著自然的鬈髮在公眾場所露面」,甚至讓伊菲美廬寫了一篇精彩絕倫的部落格文「難不成只有我覺得頭髮是美國種族景況的最佳比方?」上至質問了當蜜雪兒.歐巴馬真正以爆炸頭面貌示人時,是否就會害當時的歐巴馬失去選票?下至鉅細靡遺的來分享護髮妙方,就是不要用直髮霜,強調非裔女性所追求的「自然」,並非他人所認定的「造型」,是正常且上得了檯面,這是讓多少人忽視,被點醒後卻又如此有共鳴的細節政治。


在前一篇莎莉.魯尼的聊聊中我講到,發現文學小說其實最難呈現的,便是用直白的文字便能打進我們心裡,即是在阿迪契這邊受到的啟發。

她看待文學的方式也融入故事中,批判所謂菁英文化毫不留情。喜愛通俗小說的伊菲美廬,理解文字意涵的能力並不會比喜愛文學經典的戀人歐賓澤差。

「文學不是讓人提高身價,也不該服從對品味預設的偏見」(張亦絢)

raw-image

當個人成為群體

一講到種族,就能從個體故事直接上升到群體,他們的長相與口音會被歸類為集體的特徵,在這個標籤下一旦犯了點錯,就安了整個種族的罪。阿迪契曾在「單一故事的危險性」演講中提到:「刻板印象的問題就是,他們並非不正確,而是不完整,讓一個故事變成唯一的故事。」

而這唯一的故事後果是,當你想表現出個體性時還不行,伊菲美廬直接辛辣批判:

「當你看電視、聽到帶有種族歧視的字眼,你必須馬上擺出受到冒犯的模樣,即使你心想:『我哪知道什麽字眼帶有種族歧視?』就算你想要自行判定你為何受到冒犯,或是究竟有沒有受到冒犯,你也必須堅稱自己深感觸怒。」


這段諷刺即是直面有時連政治正確也變成了歧視本身,所以阿迪契筆下的角色各個都很不同,卻同時都很「一般」,並非我們所以為的非洲底層女性苦難。縱使生活中有不快樂的事、糟糕的政府、但他們依然有能力考上碩士、聽著瑪麗亞凱莉的音樂,就像身邊的你我,她想表達出在他們這樣的群體上依然有選擇的餘地,提醒我們這些對族群的刻板印象並不是全部,也得以尊重其他不同聲音的可能。


raw-image

改編自TED演講的小冊《我們都應該是女性主義者》,到短篇小說集《繞頸之物》,再到此次的長篇《美國佬》,是能由淺入深的了解阿迪契的書寫觀點,並被她獨特的說故事能力給說服。她所敘說的事情也並非只有非洲女性,更是為所有被忽視的族群、被理所當然化的小事發聲。

阿迪契敢言也敢寫,在美國取得了以非裔作家來說少有的成就。然而她書寫的故事並不讓人感到遙不可及,我想作家張亦絢的導讀就能點出阿迪契文筆的最大優勢

「純就小說而言,《美國佬》的流暢好讀或會讓人誤以為缺乏深度,但其實是在『深入淺出』的『淺出』上,做足了工夫。作者很細緻地沒有讓任何冗長的歷史陳述,打斷或窒息讀者-但讀者讀完,絕對會對相關歷史,大感興趣 - 這就是一個小說家對文學與歷史所能有的,最佳雙重貢獻。」


(BTW張亦絢老師的導讀真的超~讚~三言兩語就精準地把這部小說有的元素講的淋漓盡致,直白卻也不失深度,光看導讀就值得買了!!)


很榮幸(實則上是尖叫狂喜)能為這本書掛名推薦,我也在關鍵評論網專欄貢獻了一篇《美國佬》書評。雖然這本厚度與議題在台灣看似不太討喜,可是另一方面這樣的書能在台灣出版,也讓我們看見不同國籍題材的更大多元性。

媽媽我上書腰啦!!

媽媽我上書腰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畫說有一天|閱讀.文學.你我的故事
112會員
116內容數
紀錄最近看完,且好希望讓你們也知道的書。
2025/02/28
提到社會底層人物,或許第一印象是悲慘和壓抑?其實不然。史坦貝克所描寫的小人物,就如同你我一般的普通人,有日常的期待、未竟的目標、野心勃勃的計畫,甚至是一些微不足道但能滿足自我的快樂。這些人生百態,經由史坦貝克敏銳的觀察與靈動的筆觸,用同理心、偶爾幽默詼諧的方式呈現,讓這些角色鮮活立體,直抵人心。
Thumbnail
2025/02/28
提到社會底層人物,或許第一印象是悲慘和壓抑?其實不然。史坦貝克所描寫的小人物,就如同你我一般的普通人,有日常的期待、未竟的目標、野心勃勃的計畫,甚至是一些微不足道但能滿足自我的快樂。這些人生百態,經由史坦貝克敏銳的觀察與靈動的筆觸,用同理心、偶爾幽默詼諧的方式呈現,讓這些角色鮮活立體,直抵人心。
Thumbnail
2025/02/16
閱讀這本與品嚐美食的過程令我快樂,但同時又能在其中看見過去殖民地歷史,當中臺灣人一直存在卻又必須壓抑的自我認同,是在看起來愉悅的劇情中,不可忽視也糾結複雜的情感。
Thumbnail
2025/02/16
閱讀這本與品嚐美食的過程令我快樂,但同時又能在其中看見過去殖民地歷史,當中臺灣人一直存在卻又必須壓抑的自我認同,是在看起來愉悅的劇情中,不可忽視也糾結複雜的情感。
Thumbnail
2025/02/08
悲傷不是一個該「解決」問題,也不會因為失去了誰而可以被比較。大家常說時間久了要記得放下,但經歷過的人明白,放下並不是淡忘,而是心裡仍有一塊他的位置,換個方式活著,在你想到的時候,仍能伴你一起往前。
Thumbnail
2025/02/08
悲傷不是一個該「解決」問題,也不會因為失去了誰而可以被比較。大家常說時間久了要記得放下,但經歷過的人明白,放下並不是淡忘,而是心裡仍有一塊他的位置,換個方式活著,在你想到的時候,仍能伴你一起往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這本小說探討了文學創作中的文化對立和衝突,尤其著重於異文化之間的衝突和書寫華人文化的困境。大量涉及作家和文化之間的矛盾,以及對自我定位和對作品批判性反思的情感體驗。
Thumbnail
這本小說探討了文學創作中的文化對立和衝突,尤其著重於異文化之間的衝突和書寫華人文化的困境。大量涉及作家和文化之間的矛盾,以及對自我定位和對作品批判性反思的情感體驗。
Thumbnail
艾諾在書中一開始就表達了在父親過世後想著手寫關於父親的生平,以前不敢寫是怕別人覺得「我們不夠好」,我讀到這裡時被刺痛了一下,相同的陳述在《那不勒斯故事》中也有,她們花了幾十年的努力才離開原來的階級,如今又要把自己成長背景寫出來,但對於每個寫作者而言想逃避的不全是「階級」
Thumbnail
艾諾在書中一開始就表達了在父親過世後想著手寫關於父親的生平,以前不敢寫是怕別人覺得「我們不夠好」,我讀到這裡時被刺痛了一下,相同的陳述在《那不勒斯故事》中也有,她們花了幾十年的努力才離開原來的階級,如今又要把自己成長背景寫出來,但對於每個寫作者而言想逃避的不全是「階級」
Thumbnail
2023年了,想到女性主義作品,還是只想到《82年生的金智英》嗎?今天讓我們跨出亞洲,走入非洲、美洲,你會訝異,原來女性的共同經歷,能夠跨文化的共感,讓我們聊聊奈及利亞女性主義作者阿迪契,感受一下,來自遙遠地球的另一端女性朋友們! 🔸奇瑪曼達.恩格茲.阿迪契 Chimamanda Ngozi A
Thumbnail
2023年了,想到女性主義作品,還是只想到《82年生的金智英》嗎?今天讓我們跨出亞洲,走入非洲、美洲,你會訝異,原來女性的共同經歷,能夠跨文化的共感,讓我們聊聊奈及利亞女性主義作者阿迪契,感受一下,來自遙遠地球的另一端女性朋友們! 🔸奇瑪曼達.恩格茲.阿迪契 Chimamanda Ngozi A
Thumbnail
為了創建一塊女性不需要被強迫完成生子責任的樂土,看似是眾人要拿起槍來反抗箝制,冒險故事的確精彩,但艾妲最後的選擇,讓我發現捍衛自己的辦法不是只有一種。能幫助他人的知識,也是另一種不可取代的力量。
Thumbnail
為了創建一塊女性不需要被強迫完成生子責任的樂土,看似是眾人要拿起槍來反抗箝制,冒險故事的確精彩,但艾妲最後的選擇,讓我發現捍衛自己的辦法不是只有一種。能幫助他人的知識,也是另一種不可取代的力量。
Thumbnail
繼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以「平白書寫」描寫女性日常如何「造成醜聞」的安妮·艾諾,法國鞏固爾文學獎也頒發給一位專寫私密生活的女作家,布里姬·基霍,成為去年頒給黑非洲塞內加爾31歲作家-穆罕默德.姆布加爾.薩爾之後,再次引發文壇議題,也成為鞏固爾文學獎成立一百多年來,第十三位得獎的女作家。
Thumbnail
繼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以「平白書寫」描寫女性日常如何「造成醜聞」的安妮·艾諾,法國鞏固爾文學獎也頒發給一位專寫私密生活的女作家,布里姬·基霍,成為去年頒給黑非洲塞內加爾31歲作家-穆罕默德.姆布加爾.薩爾之後,再次引發文壇議題,也成為鞏固爾文學獎成立一百多年來,第十三位得獎的女作家。
Thumbnail
托妮•莫里森和Zadie Smith用虛構和非虛構的方式詮釋社會中十個壓迫族群的方式。這裡,我也看到了新疆、西藏、戴著鐵鍊的女性、粵語⋯⋯同樣的模式在很多地方依舊以同樣的效率環環相扣地運作著。
Thumbnail
托妮•莫里森和Zadie Smith用虛構和非虛構的方式詮釋社會中十個壓迫族群的方式。這裡,我也看到了新疆、西藏、戴著鐵鍊的女性、粵語⋯⋯同樣的模式在很多地方依舊以同樣的效率環環相扣地運作著。
Thumbnail
柏娜汀.埃瓦里斯托並非新人作家,她已經是出版了九本長篇、超過十本短篇,以及多本詩集的作家。二〇一九年以《女孩、女人、其他人》與瑪格麗特.愛特伍的《證詞》同獲英國布克獎——然而,這是布克獎有史以來,第一位黑人女性作家獲得。
Thumbnail
柏娜汀.埃瓦里斯托並非新人作家,她已經是出版了九本長篇、超過十本短篇,以及多本詩集的作家。二〇一九年以《女孩、女人、其他人》與瑪格麗特.愛特伍的《證詞》同獲英國布克獎——然而,這是布克獎有史以來,第一位黑人女性作家獲得。
Thumbnail
「切記,在這本書中我所用的所有細節都是曾經在歷史上發生過的,換句話說,它不是科幻小說。」 寫作《使女的故事》之前,愛特伍花了很多時間田野調查,她蒐集了來自世界各地受壓迫卻無法發聲女性的故事,將她們的生命歷程雜揉進她的小說中。無外乎,《使女的故事》中的女性角色如此有血有肉。
Thumbnail
「切記,在這本書中我所用的所有細節都是曾經在歷史上發生過的,換句話說,它不是科幻小說。」 寫作《使女的故事》之前,愛特伍花了很多時間田野調查,她蒐集了來自世界各地受壓迫卻無法發聲女性的故事,將她們的生命歷程雜揉進她的小說中。無外乎,《使女的故事》中的女性角色如此有血有肉。
Thumbnail
非原住民以原住民為主題進行的創作,很容易受到原住民菲薄,這不完全是族群之間的偏見。不具有專業背景的人要透過文學藝術手法詮釋他者的文化,確實很容易流於膚淺或誤導,雖然這不表示作品的本身一無是處。
Thumbnail
非原住民以原住民為主題進行的創作,很容易受到原住民菲薄,這不完全是族群之間的偏見。不具有專業背景的人要透過文學藝術手法詮釋他者的文化,確實很容易流於膚淺或誤導,雖然這不表示作品的本身一無是處。
Thumbnail
有時候傳記之所以會讓人失去耐性,就是在於他們離真實生活太遠了點,而那些改變世界的非凡人物往往被塑造得「神格化」而遙不可及....
Thumbnail
有時候傳記之所以會讓人失去耐性,就是在於他們離真實生活太遠了點,而那些改變世界的非凡人物往往被塑造得「神格化」而遙不可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