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需要接受自我否定的勇氣,才能發現他者。然而,我們生活的社會,愈來愈自戀。在這個盲目崇拜個人主義、透過科技社交的世界,是他者被剷除,而非自我。
●奧德嘉‧賈塞特(JoséOrtega y Gasset)說:「世上有兩種愛的論調。其中一類,只是泛泛之論,了無新義。另一類則得自個人的體驗,較多真諦。可以這麼說,我們所體驗到的愛情,決定了我們對愛的看法。」
●愛欲(Eros)需要有嚴格意義上的他者,這個他者,無法囊括到自我的體系裡。因此,在相同者地獄(Hölle des Gleichen)中,也就是當今社會日漸形成的樣態中,不存在愛欲經驗。愛欲經驗要能形成,前提必須具備他者的非對稱性與外部性。被視為愛人的蘇格拉底會被稱為無處,絕不是偶然。我所渴求的他者,吸引我的他者,是沒有定所的(ortlos),不受相同者的語言所約束:「由於他者是無處的,所以令語言顫慄,不能談及、不能討論;任何一種修飾定語都是錯誤的、痛苦的、失禮的、尷尬的〔……〕。」今日的文化,無時無刻不在「比-較」,因此無法容許無處的否定性(Negativität)存在。我們不斷將事物進行比較,使其平整、標準,進而成為相同者;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不再經歷到他者的無處性(Atopie)。無處的他者具有的否定性,不受消費擺布。因此,消費社會力求消除這種異位的他者性,迎接可消費的差異性(Differenz),亦即異位的(heterotopisch)差異性。與他者性相比,差異性是一種肯定性(Positivität)。然而,否定性如今正在消失,無處可見,一切全被整平成為一個消費的對象。
●我們生活的社會,如今愈來愈自戀。性欲(Libido)是首先被投注在自己的主體性上的。自戀不是自愛(Eigenliebe)。自愛的主體為了自己,會與他者明確畫出一條否定的界線。反觀自戀的主體,則無法在自己和他者之間清楚界定範圍,與他者之間的界線於是變得模糊。世界只不過是他自身的影子。他沒有能力認出他者中的他者性,也沒有能力給予認可。自戀主體唯有能夠認出自己,意義才會存在。他在自己無處不在的影子中翻騰,直到溺死其中。
●憂鬱是種自戀性疾病,源於過度緊張且病態扭曲的自我參照(Selbstbezug)。自戀性憂鬱的主體往往被自己折磨耗損,精疲力竭。他沒有世界可棲身(weltlos),被他者拋棄。愛欲與憂鬱截然相反。愛欲將主體從自我中拉出來,轉移到他者身上;憂鬱反而深陷於自己之中無法自拔。今日,功績主體是自戀的,他的主要目標是追求成功。成功可使一個人透過他者證明自己。他者的他者性因此遭到剝奪,降級為這個自己的一面鏡子。這種認可邏輯(Anerkennungslogik),讓自戀的功績主體更加深深糾纏在自我之中。結果成功反而引發了憂鬱症,出現成功型憂鬱症(Erfolgsdepression)。憂鬱的功績主體陷入在自己之中,直至淹溺。然而,愛欲能夠使人經歷他者的他者性,帶領人走出自戀地獄。愛欲啟動了心甘情願的自我犧牲與自我掏空。一種特殊的衰弱過程(Schwach-werden),掌握了愛的主體,但一股強大的感受卻也接踵而來。不過,這股感受並非我們的自我成就,而是他者的餽贈。
●愛欲是與他者的一種關係,超越功績與能夠。能夠不能,是它情態動詞的否定式。他者性具備的否定性,也就是他者的無處性,不受任何一種能夠所左右,是愛欲經驗的決定性條件:「他者性,是他者承納其中的本質,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愛欲的絕對原始關係中尋找他者性,換句話說,是在一種無法被轉譯為能夠的關係當中尋找。」將「能夠」絕對化,正是摧毀他者的理由,與他者成功建立關係,變成了一種失敗。他者唯有透過能夠不能,才得以現身:「與他者的愛欲關係,能否描述成一種失敗呢?再說一次:如果採用當前描述的術語,如果想使用『抓住』『占有』或『認識』描述情欲的特性時,答案是可以的。但是,這些全部或所有的失敗,並不存在於愛欲之中,如果他者能被占有、抓住、認識,那就不是他者了。占有、認識、抓住,只不過是『能夠』的同義詞。」
●資本主義將裸命絕對化,美好的生活不是其終極目標。資本主義的累積壓力與成長壓力,是反死亡的;對其而言,死亡是絕對的損失。所以亞里斯多德認為,純粹累積資本是卑鄙下流的,因為他不在乎美好的生活,只在乎赤裸的生命:「因此,對某些人而言,那是管理家庭的任務。他們堅信人必須保護財物,或是無限制地增加。之所以有此觀點,是因為他們要孜孜不倦地求生存,而非為了擁有美好的生活而努力。」累積資本的過程與生產的過程,由於脫離美好生活的目的論,因此毫無節制地加速到無限大。因為脫離了方向,運動加速到極端。所以資本主義是猥褻的(obszön)。
●色情(Porno)與被展示的裸命有關,色情是愛欲的對手,會摧毀性本身。就這一點而言,色情甚至比道德還更有效:「性不是蒸發於高尚、壓抑與道德之中,而是毀於比性愛還要性愛的東西,也就是毀於色情。」「色情的吸引力在於,「在活躍的性 (Sexualität)之中,期待僵死的性愛(Sex)。」色情不是性過度才顯得淫穢猥褻,而是根本不含有性愛。威脅當今的性的,並非是仇視歡愉、將性愛視為「不潔」,而避之惟恐不及的「純淨理性」,而是色情。色情作品不是虛擬空間中的性愛。今日即使是真槍實彈的性愛,也變成了色情。
~德國哲學家/韓炳哲(Byung-Chul Han)
~《愛欲之死》
~《Agonie des Eros》
#愛欲之死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閱讀筆記
#閱讀筆記 #Reading
【作者~廖慧淑(Su)】
譯者/作家/旅人,
日文翻譯、口譯及寫作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總計造訪過40國n座城市。
#偶希都理 #廖慧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