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學現場與觀察(上集)

文言文教學現場與觀察(上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幾年會教文言文其實是一場意外,畢竟我接觸的大學與實驗教育,都鮮少有學文言文的人口。只因為有些奇妙的因緣,開始教起了老本行(?)。在大眾的認知裡,文言文主要是應付考試需求。但這篇文章不是要討論文言文的合理性或該不該廢,只是一些教學觀察。如果你是正在猶豫或學習文言文的苦主,不妨參考看看。

兩年多來的教學,可以發現學習「文言文」困境之一其實是「心態」。

聽到就怕了......

聽到就怕了......

1. 小孩與成人很少意識到「文言文學習的時間很少」,卻設立了「錯誤目標」。

參照台灣的英文學習會發現,愈來愈多小學生能閱讀英文小說與故事、敢開口說英文。除了英文教學積極融入廚藝、足球、黏土等各式各樣的幼兒課程,私幼大多超前佈署,英文變好其實是緩慢累積的結果。

反觀文言文,學習者要嘛從閱讀成語故事與唐詩開始,或者就要等到學校正規課程才開始接觸。在課業相對繁重的7-12年級要「學好」文言文,並不容易。(從小學高年級開始的古典詩因為學習時數少,不利語文類的螺旋式學習。)

如果我們沒辦法一學期講兩次英文就學好英文,那為什麼我們會以為一學期上兩次文言文,就能學好文言文呢?

(咦???乾屋口苓?)

(咦???乾屋口苓?)

2. 有些成人也難以說服自己與小孩為什麼要學文言文,變成意義的空缺。

要思考「為什麼英文可以超前佈署,文言文卻喊學習時間少」之前,會先撞到「文言文學習的必要性」問題,再碰撞到「成人過去的學習經驗」(兩個還非常糾纏orz)。

先稍微想像一下,這一代的大人成長後「發現自己」不敢說英文,轉而積極培育下一代的動機與畫面。以及想像一下,如果孩子在學習時,一旁的成人就時時告訴你「學文言文沒用啦」,沒有足夠的學習鷹架與心理支持,我們還有多少意願學習呢?(如果有家麵店被狂刷負評一顆星,還有人敢進去嗎?)

「這麵店很難吃,但為了考試你一定要進去?」

「這麵店很難吃,但為了考試你一定要進去?」

等等,你的意思就是說:文言文「很有用」,身處3C世代的孩子一定要學就對了?!

No~~不要那麼快跑出結論,先想一想: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學文言文,原因為何?如果我們不希望孩子學文言文,原因為何?

想清楚了上面兩個問題,我們才能在讓孩子學好/不學文言文的盼望裡,給他們多一點的支持。(終於可以開始進入正文了XDD)(這開場也太長了?!)

avatar-img
時間學苑——經濟思辨教育
51會員
86內容數
時間學苑是一個引導大眾進行「經濟思辨」的教育品牌,期待透過跳脫學院的經濟學理論,帶領大家思辨生活裡的經濟議題,也讓大眾認識「生活經濟學」的運作,成為培養個人金融素養之底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是人際的練習場域,但有時候會發生一些令人不快的事情。處理適當,可以加強小孩的問題解決能力。處理不當,也可能強化無助與挫折感。 周一接小孩下課時,我問起在學校的情況。小孩一口氣說起了掃地分配,語序有點不清。慢慢聽懂事情經過,原來是三人一組,有一人請假(A),一人拿不動水桶(B),拖地與拿水桶的工作全落
趁著小孩出遊,看了之前熱映的好萊塢電影「媽的多重宇宙」,因為裡頭的意象與素來關注的議題有關,趁機紀錄觀影心得。 電影分成三部曲,看似藉由同志議題在談母女的和解,但我覺得重點更在於「母親/女性/女兒/人」的覺醒。 電影要處理的議題可以分成五個層面: 有些影評弄不清浣熊威門為什麼得死?
前些日子帶著台北班的學生討論一本帶著淡淡哀傷的繪本 雖然要升四年級的他們愈來愈需要練習閱讀長文 不過,我們平常就交錯著各種說明文字與新聞 繪本裡依然可以訓練推理與討論,特別是有些繪本的文字量也不少。 畢竟在喘息的暑假中,放低練習的頻率,偶爾推進討論強度,也是一件交錯訓練大腦肌肉的方式 #閱讀理解
綑綁高教教師的評鑑曾經讓我非常困擾(可能現在還是XDD),但這也許是進入高教的代價。 在學期結束前一天,前輩打來討論TA(教學助理)的事,我趕忙請教。原來私立科大有多種入學方式,學生的學習起點、家庭境況差異性也很大(對,我後知後覺。)(之前只是猜測啦!因為兼任老師沒有行政業務……)。
前文說到學生兩極化的反應,自然可以選擇不回應,或者……我要在一周內想出新的應對方式。 其實,挫折與猶豫從學期初開始累積,上學期末的評鑑顯示零星學生確實有著強大「憤怒」。但實際要去「理解」這是學生的憤怒與挫折,並不簡單。 這番話徹底改變了我的「觀點」,也是學期中以前的內在工作。 終於,皆大歡喜(?)
期中考前一週,一如往常踏進教室。課上著上著,台下的學生,突然有種躁動的氛圍。「要考試了,還好嗎?」我笑問。 「我們用zuvio寫寫考前的心情吧!」我著手進行匿名設定,一邊交代著。 過沒一會,跑出了各種答案。 「有點緊張 因為這學期有點小恍」 「壓力好大,想放棄」 只能坦承以對。 「老師我想跟妳說:
是人際的練習場域,但有時候會發生一些令人不快的事情。處理適當,可以加強小孩的問題解決能力。處理不當,也可能強化無助與挫折感。 周一接小孩下課時,我問起在學校的情況。小孩一口氣說起了掃地分配,語序有點不清。慢慢聽懂事情經過,原來是三人一組,有一人請假(A),一人拿不動水桶(B),拖地與拿水桶的工作全落
趁著小孩出遊,看了之前熱映的好萊塢電影「媽的多重宇宙」,因為裡頭的意象與素來關注的議題有關,趁機紀錄觀影心得。 電影分成三部曲,看似藉由同志議題在談母女的和解,但我覺得重點更在於「母親/女性/女兒/人」的覺醒。 電影要處理的議題可以分成五個層面: 有些影評弄不清浣熊威門為什麼得死?
前些日子帶著台北班的學生討論一本帶著淡淡哀傷的繪本 雖然要升四年級的他們愈來愈需要練習閱讀長文 不過,我們平常就交錯著各種說明文字與新聞 繪本裡依然可以訓練推理與討論,特別是有些繪本的文字量也不少。 畢竟在喘息的暑假中,放低練習的頻率,偶爾推進討論強度,也是一件交錯訓練大腦肌肉的方式 #閱讀理解
綑綁高教教師的評鑑曾經讓我非常困擾(可能現在還是XDD),但這也許是進入高教的代價。 在學期結束前一天,前輩打來討論TA(教學助理)的事,我趕忙請教。原來私立科大有多種入學方式,學生的學習起點、家庭境況差異性也很大(對,我後知後覺。)(之前只是猜測啦!因為兼任老師沒有行政業務……)。
前文說到學生兩極化的反應,自然可以選擇不回應,或者……我要在一周內想出新的應對方式。 其實,挫折與猶豫從學期初開始累積,上學期末的評鑑顯示零星學生確實有著強大「憤怒」。但實際要去「理解」這是學生的憤怒與挫折,並不簡單。 這番話徹底改變了我的「觀點」,也是學期中以前的內在工作。 終於,皆大歡喜(?)
期中考前一週,一如往常踏進教室。課上著上著,台下的學生,突然有種躁動的氛圍。「要考試了,還好嗎?」我笑問。 「我們用zuvio寫寫考前的心情吧!」我著手進行匿名設定,一邊交代著。 過沒一會,跑出了各種答案。 「有點緊張 因為這學期有點小恍」 「壓力好大,想放棄」 只能坦承以對。 「老師我想跟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