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諮商筆記」是商品?三大爭議來看理科太太的線上課程公關危機、如何更好

2022年底,知名百萬訂閱youtuber理科太太與線上學習平台「Hahow好學校」發起了網路課程預購專案——《理科太太的諮商筆記》,約莫十天左右引發網路各種批判與討論。
有正有負、多面向的探討,才能讓討論更完整,肚臍君想分享不同的思考與解套方式。先聲明:【這篇文章並非推or不推這項課程,而是針對訊息引發的危機來做論述】
本文章節:
  1. 爭議的三種聲音
  2. 如果這樣會更好
    -面對不同的聲音
    -為何打住購買
    -專案團隊如果這樣
  3. 未來的可能誰負責

▊爭議的三種聲音

除了hahow平台內生動吸睛的圖文,理科太太的youtube頻道也有介紹影片。發布第一天觀看時,感受到她已琢磨過用字遣詞,有試圖打預防針避免公關上的問題了。但....仍隱約有一絲不協調感並感到憂慮。
引發兩派爭議與新聞報導時已過一週,老實說比預期的晚。
網路搜尋結果

爭議1:你需要的是尋求專業諮商

網路名人中最多反對派的論點在於:
🎯什麼人需要諮商?他們需要的是專業管道
理科太太表明走進諮商室超過兩年、諮商時間超過100小時。但仍是非專業領域下、卻在網路販售「諮商筆記」,引發各心理、人文背景的KOL評論:「這樣就能販售專業嗎?」
每個人的生命歷程不同,原生家庭的塑型、成長過程遭逢的事件、甚至在教育程度,多數人都大為不同。諮商的過程相當講究個別性,面對不同的個案有不同的應對之道。網路影音錄完就那樣了,無法針對每個人做變化,真的有需求的人,應該直接去找尋諮商師幫助,不然出了問題怎麼辦?
其實在理科太太頻道12月1日發布的影片,看的出來專案團隊已有訊息上的防護網,預備要應對可能會有的聲音,來看看影片內容訊息:
  1. 目標:了解身體訊號、辨識情緒、自我對話,到覺察自己的狀態
  2. 學姊的身份、分享、陪伴(而不是教導)
  3. 我不是心理師,不能幫你心理諮商、邀請我的諮商心理師加入這堂課程
這樣做照理來說有些許功能:
  1. 課程的主訴求是較通用於社會大眾的方式。和自己對話、自我覺察相關練習的網路文章、書籍已是琳琅滿目。較非醫療、法律那類的硬核項目。
  2. 影片中避開專業教育、指點之感,一再運用「分享、陪伴」等字眼,試圖迴避專業上的挑戰閱聽者的心理防衛
  3. 最後鄭重表明了自己非專業身份以及專業人士的加入
網路書局搜尋結果超多
截圖取自理科太太頻道影片-預防針
🎯【那為何還是引發爭議?
《理科太太的諮商筆記》這個課程名稱本身就帶有潛在的爭議危機。不但似乎以網紅的個人歷程為示範目標,又使用了諮商這個的字眼在商品名稱,直接面臨雙重挑戰。
現代網路資訊龐大,很多人都曾是標題黨,片段醒目化的主要字就可能決定了「暫時的風向」。多少人把焦點放在副標:「從自我覺察到自我療癒」呢?
👉如果標題、副標命名成:
  • 給現代人的愛與和解之旅—如何運用自我覺察練習來讓自己更好?】
  • 你的心受傷了,你知道嗎?—暖心的自我療癒小方法】
👉少了某些字眼、也會少了一些挑戰。
當然這麼做賣點會淡化,特別是「對理科太太私人諮商過程感到好奇」的受眾。
再者,平台上多有專業講師,相關工作經歷。
官方文字是「預估150分鐘的線上課程」,既然以課程包裝了,但講師的專業背景沒有出來,社會大眾能看到的是理科太太這位學姊,而不是那位心理師的完整人設與學經歷。
截圖取自理科太太頻道影片 心理師是誰~

爭議2:理科太太的單元章節與自評表

影音課程多會藉由單元內容建立起架構,進一步吸引受眾。諮商筆記中有五個段落,其中一二三章節、課後練習都可以點開觀看細節,而魔鬼藏在細節裡....其實肚臍君點開細節後原本想購課。(為何打住於文末解釋)
取自平台截圖
2021年底理科太太與先生John離婚的新聞傳遍各大媒體,不少網友揶揄其為離婚太太。這段期間陸續有過幾次新聞,2022年7月雙方再次成為風口浪尖上,八卦媒體甚至專訪本非KOL的理科先生,這其實沒有不對、公眾人物們之間如果有衝突,有兩方的論述從不同角度看才完整,避免只有一方被輿論壓制。
但..理科雙方的私人關係似乎不算和平收場
當初看理科夫妻在影片中提到遺傳與憂鬱症的狀況,著實令人心疼。復出後以訪談分享等方式重啟頻道,我個人是頗開心的。後來理科先生漸漸隱遁,但在社會大眾視角他尚未完全消失。
章節三有幾項開頭為「與伴侶的關係」,宣傳影片與各文案完全沒有跟前理科先生有關的資訊,這是應該的。但屆時課程上線後是否會有舉例性內容引發大眾揣測、被吃瓜群眾再次拉扯到理科先生呢?看到平台上的文字時有點擔心,後來在社群看到類似想法。
各大網紅還沒將主力炮火放在此。但假使內容被八卦性運用,或許現在宣傳課程倉促了些?這波事件前,頂端搜尋結果是7月的負面報導耶。
撇開單元章節可能給人造成的臆測,自評表的建立和參考也受到專業人士的挑戰。如果沒有針對個案狀況所擬,那它的實質用處又為何呢?

爭議3:知識型網紅的商業操作

台灣盛行群眾募資已10年左右,從flyingV到嘖嘖、貝殼或獨立專案網頁,無論實體、數位商品還是公益項目都可以放在平台上。好處是行銷上的特異化與曝光延續性,有時也能讓消費者有較佳感受:我不只是消費者、也是個參與者,甚至支持者。在此不論商品的滿意度和承諾兌現問題。
如果有看過一些募資網頁的介紹,多少能發現常見的商業形式。除了核心商品、還有其他附商品做「不同組合的販售」。有時還會宣告「達標後才解鎖」的商品。
《理科太太的諮商筆記》不僅是項數位商品,專案網頁上還包括了健康食品,依照現階段的折扣:課程1799為底價,課程+食品4499為最高價,共四種選擇。聯想到了餐廳菜單中「單點主餐」、「主餐搭不同價位套餐」的方式。將商品在行銷上多做花樣與趣味無可厚非~
圖取自hahow線上平台
👉但,商品可是被命名為諮商筆記。
hahow並非一般的群募平台,是以預購形式為開端、類群募手法為行銷包裝開啟專案。身為行銷背景,理性上我不太受到包裝操作而吸引或反感,但感性上嗅到了一絲斷裂感。《諮商筆記》有學習、暖心、療癒、陪伴等訴求,有它的動人之處!可惜行銷下猛藥,商品與評價還沒出來就要大家下單,立馬讓網友們消化不良。

▊《理科太太的諮商筆記》如果這樣會更好

【面對不同的聲音】

理科太太12月10日於粉專發文,針對各界抨擊有不少文字回應。擷取貼文:「現在只是預購,影音內容都還沒有上線,你要怎麼看起來?」這句話很OK,可惜搭配了這張大圖..
取自理科太太粉絲頁貼文截圖
我從來都不認為公眾人物要隱忍、溫良恭儉讓。有性格上的展現與反擊更真實與貼近。但一段不夠完整的大標還是再次召喚抨擊。
👉所以,反對聲音都是酸民嗎?
理科太太可沒說所有人都是酸民。但文字上的預防針顯然不夠,因反方或中立方內不乏專業背景的人士,甚至是友善建議。如果將焦點放在酸民,而沒有對那些專業聲音做回應,大家也就會先對號入座了。該篇貼文底下有不少無腦挺/無腦反的網友,真正值得細讀的建議也有,希望專案團隊能稍微看一下
發文回應的內容與彈性相背
不需受到惡意侵犯、但也不是拒聽不同的聲音
如果修完課能達到這兩個成長,或許是好事,但現階段似乎還有一段路要走。我很喜歡理科太太影片中的一段話「當你不否認自己的自私時,別人表現出自私,你也能理解」,網友發洩、網紅蹭流量都很常態,但緩下心情去理解內容,有時候會有更多的發現。

【為何打住購買

就算每個人如此不同,但我認為「別人的人生與經驗」是有可能有參考價值的。從宣傳上不太能辨別這套課的有多少個人的內容,還是其實是大眾通用性?理科的招牌是被包裝的核心?還是包裝心理學的包裝紙?真實內容出來前不該多做批判,所以現在要調整是來的及的
所以肚臍君不想搶限時早鳥折扣,等評價分享出來後再行決定。願意支持但不太想花錢在太多未知的商品上。自己從學生時代開始諮商,經歷恐怖情人與憂鬱症洗禮,一堆書籍與自我練習早已讓我走過許多,所以需要更特別的商品。

專案團隊如果這樣

但對於未來想玩群募、開線上課的人或許是個警惕性相當高的案例。如果有這樣,或許反應不一樣
  • 單看標題可能會讓人臆測方向而反應,如果拿掉諮商這個字眼,擺在內容敘述能減少爭議
  • 提到了專業心理師加入,那多少需要背書與明朗資訊。如果製作上沒有專業的參與,那麼文宣上要做多項調整,特別是某些專業字眼
  • 如果理科有辦法先花時間把網路上的新訊導向和解,甚至如果各大媒體能把一些爆料撤掉,對孩子的心理狀態會比較有益、幼子無辜。而在那之後的課程可能會更有說服力。或有更多時間去淡化負面新聞
  • 如果附商品變成公益贊助,對象是心理衛生、憂鬱症防治、甚至社福相關的協會,比搭配實體商品來組合的觀感更好。也可以是類似交流會的參與機會
  • fb留言其實有東西可以參考,課程未發布、還能針對各種聲音做調整,或是加上配套措施
  • 身為知識型網紅、訪談主持人,人設與手法可以怎麼樣搭配更和諧呢?
至今已2021則留言,其中有些不錯的建議

▊未來的可能,誰負責

如果能讓社會大眾認識諮商是很棒的。有一些長輩以「神經病才去看那些」來定義諮商也頗令人無奈。這次的爭議事件也能讓理科太太與大眾學習到一些事情....但無腦挺/無腦反,是最容易但也最可惜的。
心理學相關書籍多,網路文章更多,怎麼都沒有人跳出來質疑「這樣害到人誰負責」。有見過別人自行超譯「我不是教你詐」「被討厭的勇氣」....類似書籍讓自己越走越偏。書就像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資訊被運用不當都有反效果。
🎯《理科太太的諮商筆記》有專屬學員社團,有書籍與網文沒有的配套措施,目前未知效果,但或許真的責任重大啊!假使社團內有需要迫切幫助的學員,會有專人提供個別協助,還是一個小編在發文回文呢?期盼團隊嚴整以待他們提供的後續服務,而非當成賣點。
網路一堆專家,有的叫你吃早餐或不吃早餐,鼓吹斷食瘦身或少量多餐,這裡有毒那裡有寶藏....太多野生專家了!還曾有網友去諮商遇到的心理師對他的生命做批判。
網路資訊陷阱這麼多,能上網的人都要學會過濾。只有這門基礎課要面臨網紅說的「出事誰負責」嗎?目前一切都不知道,但最該為自己負責的不是專家、不是酸民、不是理科、更不是網友,是自己
理科太太是有商人的思維,也或許這堂課開的方式不夠謹慎,但都不能完全證明這堂課不能對別人有幫助,貴不貴也是見仁見智。或許有人因此接觸實體諮商而轉好?或許有人覺得浪費錢?或許有人因此濫用知識?或有人踏上助人道路?未來這種東西,哪是網紅們能論斷的?
拿起放大鏡檢視,沒有人完美,更何況還是對著知識型網紅。商人吃相如何、跟商品效果是兩件事。
買不買是其次,重點還是需求者自己後續的行為,這篇不勸推也不勸退,只勸「慎思明辨為自己負責
極端對立的網戰不會助人自我覺察或療癒,
維持多元彈性的態度、
避免封閉環境與單一資訊管道、
辨別自我狀態,適時求助專業才是上策。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院線電影、戲劇、電影院的分享~歡迎追蹤我的facebook「肚臍君看電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