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談到經學家相信儒家經書的內容是可以落實在個人修養生活和現實施政之中,那麽他們所根據的經書有哪些呢?這次會帶給大家一個概括的介紹。
經學的基礎文獻是由《易經》(又稱《周易》)、《書經》(又稱《尚書》)、《詩經》、《禮經》(又稱《儀禮》)和《春秋經》稱為的「五經」所組成,也包括在五經基礎上擴編而成的十三部經書。上述五經以及《禮記》、《周禮》、《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春秋經》併入這三《傳》之中)、《論語》、《孟子》、《爾雅》和《孝經》合稱「十三經」。

明隆慶二年重修刊本《十三經注疏》

清嘉慶二十一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
傳、記之下又有注,注就是漢代以後學者對經傳的字詞、文義作注解。注之下又有疏,疏是「疏通注解」的意思,專門解釋和補充注解中不完善之處。最著名的注疏就是唐代孔穎達主編的《五經正義》,裏面包含了唐代以前的注和孔穎達的疏。
經、傳、注、疏以後便是集解、集注、集釋,是匯集各家眾多說法而成的書。經學家們透過歷代累積的眾多著作,借助前人的觀點,繼續不斷闡發經書的主旨。
經、傳、注、疏、集解,以及歷代學者以經書為主題的著作,就構成了數量極龐大的經學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