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魔獸瘋台灣談「尋找自我價值,即使偶爾迷惘,也不會從此迷失」

2022/12/12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自新聞媒體證實NBA大咖球星要來加入桃園雲豹隊打球的消息後,手機上幾乎每天都會跳出數則魔獸有關的新聞,但在此之前,我其實不知道他是誰,還特別問了老公:「他真的很大咖嗎?」,老公不疑有他的回:「那當然,只是現在NBA沒有他的定位。」
魔獸的年薪破台幣九千萬,相當於桃園雲豹隊的資本額。付出這麼高的代價請魔獸來台打球,桃園雲豹隊還真是豁出去了,但截到目前為止這制勝奇招,短期效益無庸置疑(延伸閱讀:「魔獸」效應!雲豹能源市值激增8.5億 霍華德年薪300萬美元值了​​)。
然而這九千萬之於魔獸個人而言,相比在美巔峰時期年薪曾達兩千三百萬美金,還真是微不足道,相信他來台灣主要不是為了錢。從來台後對粉絲的來者不拒、到處遊歷融入當地文化、高調的直播行銷台灣,還為了歐尼爾對台灣籃球水平的酸言酸語做出捍衛等等,台灣之於魔獸就像是一個空窗許久後結交的新歡,講到台灣就是滿臉笑意滿心歡喜。
或許魔獸曾陷於「我身手這麼好卻沒有球隊願意用,要“屈就自己”去台灣打球嗎」的複雜心情。然而想要再次拿下大三元、MVP,被球隊當作珍寶、有球迷為他尖叫,這樣的誘因強大的足以讓他對抗可能的負面輿論。或者說不見得是來台灣,任何一個可以再次讓他被掌聲簇擁的舞台,都可能成為他職業生涯的最終站。
從魔獸瘋台灣的現象,我聯想到兩個心理學理論:「​​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雙因子激勵理論(two-factor theory)」。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人類五大需求的滿足順序,一般會從1~5逐層滿足:
1.生理需求 (Physiological needs)
2.安全需求 (Safety needs)
3.社會需求 (Social needs)
4.尊重需求 (Esteem needs)
5.自我實現需求 (Self-actualization needs)
雙因子理論(或稱激勵保健理論)中將因子分為兩類:
1.激勵因子:生涯發展、工作特性、責任、成就、賞識。
2.保健因子:工資、改善人際關係、工作條件、地位、福利。
欠缺保健因子會感到不滿意,但擁有保健因子不能產生激勵,
相對的,給予激勵因子能讓人感到滿意且受到激勵。
魔獸為什麼瘋台灣?因為台灣滿足了他的社會需求(所到之處所向披靡)與尊重需求(票房保證、球隊台柱),而這兩個層次的需求,是NBA給不了的。除了提供基本的保健因子(九千萬年薪)之外,更重要是提供了魔獸成就感、賞識、被重用等激勵因子,創造了他極大的熱情與動力。一言以蔽之,台灣籃壇給了他一個重現「自我價值」的舞台,想要不愛台灣都難。
「自我價值」因人而異,也無法攀比
魔獸追求的是只要還打得動球,就要成為場上最閃耀的那顆星。而作為一般人的我們,有人嚮往響亮的頭銜、出門有司機接送、住在精華地段豪宅等,這些身份象徵是實現自我價值的證據。但也有人沒有這麼高的名利欲,有個還不錯的工作,生活能夠平衡,每天睡得好吃得飽,對他而言就是最好的狀態。
「自我價值」是一個人最真實的內在動力
如果你正在轉職的十字路口,手上有一些選項但有一好沒兩好,或是你有一份還算穩定的工作(你沒有不滿意),但是每天朝九晚五沒什麼工作熱情(但你並未受到激勵),這正是用來進行自我價值對話的好時機。
通過以下問題來探索自我價值,可以減少你的職涯徬徨:
  • 你最在意的是什麼?即便你得犧牲其他面向來滿足。
  • 如果要撰寫你的職涯傳記,你希望別人記得你什麼?寫下怎樣的篇章?
問題一:你最在意的是什麼?即便你得犧牲其他面向來滿足。
例如:
  • 我最在意工作是不是能由我自己做主、成就我想成就的。我願意脫離相對穩定的受僱者生活,做一個freelancer甚至創業,承擔收入不穩定,或是創業者十之八九都是失敗的風險。
  • 我最在意在職場中出類拔萃,達到高社經地位。我願意為了快速晉升,每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如果這可以幫助我最快爬到上位),犧牲家人相處時間也在所不惜,而這樣的狀態可能長達十到二十年甚至更久。
  • 我最在意能否保有自由,享受人生。工作只是我支撐這個目標的經濟來源,夠用就好。工作狂與我絕緣,大量消耗金錢的事物我也敬謝不敏,例如買房、生兒育女等等。

追求心之所向的過程經常是苦樂參半,所以回答這個問題是為了盤點可能的缺點或代價。而你評估利弊得失的越充分,你越能夠泰然面對可能要做的犧牲。
問題二:如果要撰寫你的職涯傳記,你希望別人記得你什麼?寫下怎樣的篇章?
例如:
  • 我希望成為一個好導師,桃李滿天下,造就很多成功的經理人。(追求影響力)
  • 我希望把餘生大部分投入公益,直到做不動為止。(追求社會責任)
  • 我希望我創造的是史上數一數二的、難以超越的輝煌戰績。(追求個人成就)
  • 我希望我為每位曾與我共事的人創造了一段美好的工作回憶。(追求人際歸屬)
  • 我希望我能成為___的專家,啟發更多後進投入這個志業。(追求專業地位)

職涯後期的每一個轉折,更需要傾聽自己內心對未來的描繪來決定。你越能不假思索的回答問題二,表示你經常做職涯的長線思考,知道自己最終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即使偶爾迷惘,也不至於從此迷失,你會說服自己那只是過程中必要的沈潛跟摸索。
最後有兩個提醒:
= 當現實因素產生干擾時,先不要談自我價值 =
因為經濟壓力而不得不為五斗米折腰,為了家庭照顧或因病而短暫離開工作崗位,這類情況下談自我價值有些奢侈。因為這時的我們暫時降到了較低的需求層次(馬斯洛需求理論),生理或安全感未被滿足,還談不上更高層次的需求。
待這個短期困擾被解決,或是找到與其共處的方法後,再來進行自我價值對話並不嫌晚。否則你的選項將非常有限,更會因為找不到滿意的答案而心慌,因為最後都會「不得不為現實低頭」。
= 職涯前期,不用急著找自我價值 =
當你還在職涯前期,談自我價值則操之過急。
建立專長、積累經驗,自我價值的輪廓也會越來越清晰,透過工作歷練,你會逐漸發現從事這個總能讓你不屈不撓,從事那個卻經常讓你意興闌珊。利用職涯前期先滿足底層需求(例如攢到一定存款,減少空窗期沒收入的不安全感),想往有機會實現自我價值的工作轉換,也會更有底氣。
當然如果你的自我價值發現的很早,那麼只要鎖定方向步步為營,離馬斯洛需求理論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則不遠矣。
麥卡沙
麥卡沙
是母親也是憤青,是人力資源工作者更是職場戰地記者。用寫作咀嚼人生、職場與教養的甘與苦。面對真實人生不是盲目的樂觀,而是看清光明與黑暗後,仍始終保持正向、善良與溫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