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義

閱讀時間約 22 分鐘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六章〈靈魂與生命〉 第三節
史學家:「說完靈魂與人性,那麼接著來講生命問題吧。」
年輕人:「好的,我想生命應該是比靈魂多了一些現實一點的問題吧?」
史學家:「可以這麼說,那麼我們先老調重彈一下。經過前面對靈魂與人性的探討,我們知道生命是具有神聖性的,而人的生命比動物的生命層次高,也就是說人是『萬物之靈』而非『萬獸之王』,而『人為萬物之靈』的說法是人文觀點而不是科學理念,這表示人獸之別是人的問題而不是獸與物的問題。於此我們可知,科學或社會科學將人以物的方式去理解當然是有誤的,這將陷入『知識障』而自我蒙蔽,畢竟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也富有尊嚴感,將自己物化顯然是不智的。」
年輕人:「所以人愈在乎人獸之別的問題,代表他愈有靈性吧?」
史學家:「沒錯,這就是人文關懷,關切愈多則愈有人格,而如果愈是漠視這個問題,也代表此人獸性愈多。」
年輕人:「嗯,我理解,請接著說吧。」
史學家:「好的,那麼接下來就先從生命觀開始吧。生命觀是一種信仰觀點,它的建立可出於道德、藝術、政治、經濟、法律、宗教、科學等,所以偏執任何一個出發點都會有嚴重盲點缺失。」
年輕人:「我有點不懂這是什麼意思。」
史學家:「這就像是之前我和你說過的,一個人立身處世的理論依據必須要有解釋世間一切的能耐,也就是要『放諸四海而皆準』,而不能有所矛盾,否則他所擁護的真理即是錯的,例如以動物的『可愛』為單一理由呼籲世人愛護動物,或是用『一命還一命』的理由來支持死刑,這些都是偏執而錯誤的,因為可愛與否並不是衡量生命價值的標準;而一命還一命則是低級的報復心態。」
年輕人:「啊,我懂了。」
史學家:「嗯,所以說要瞭解生命的本質和意義,要全方面的學思並關照所有問題,才能獲得『文明的』生命觀,也就是人文素養。」
年輕人:「那麼什麼是不文明的生命觀呢?」
史學家:「例如以競爭為原則的觀念和體制,像是帝國主義、資本主義、或社會達爾文主義,這些都是助長『叢林法則』的生命觀,但卻是不全面、不文明的,因為求生並不是生命的目的。」
年輕人:「原來如此,這些理論的確不能解釋萬事萬物和生命的意義。」
史學家:「是的,所以生命觀應該也要是世界觀,而不是個人觀感而已。完整的世界觀必須包括『天、人、物』三者的關係,其中『天』就是指上帝,『物』就是指動物和非生命體。」
年輕人:「那麼生命觀真是個很大的範圍呢,我如果直接問你什麼是我該持有的正確的生命觀,似乎也沒辦法獲得答案,因為你一開始到現在都算是在和我講述這個答案,而且似乎也還有許多方面沒有講到。」
史學家:「你說得沒錯,生命觀不能直接逼問,愈是急迫地想知曉生命的意義,答案反而愈不可得,可謂『欲速則不達』。生命觀涉及人對物、對自身以及對他人的看法,這是需要長期學思方能有正確認知的。」
年輕人:「嗯,對了,你之前好像說過類似『人生目的不該是追求快樂』、『人世間並沒有完美的事物』還有『生命的本質是痛苦的』之類的話。我之前聽到時其實是有些反對的,因為這實在是太讓人感到喪氣,雖然在那之後繼續聽了更多更深的課題,好像有些明白你為什麼會這麼說,但我還是想聽你直接解說這個課題。」
史學家:「嗯,正因世間沒有完美的事物,所以生命的本質是痛苦的,以至於以追求快樂為人生目的為不可能,何況快樂根本無法有效定義,每個人追求快樂的方式都不同,但真理為唯一,求道之方只有一種,可見快樂並非真理。」
年輕人:「可是我其實常在想,人們的所作所為難道不是為了追求快樂嗎?不會有人刻意追求痛苦的吧?即便我不確定求道確切該怎麼做,但難道求道不也是為了快樂嗎?」
史學家:「大多數的人的確都是抱持著追求快樂的信念而生活的,可是『現象不是事實』,這只是一個表象陳述而已,並不代表是一件正確的事,當然,人更不會有追求痛苦的自虐傾向。而求道是為了實踐使命,這是屬於『真』的層次,快樂或痛苦只是『美』的層次,所以既然有追求真的認知,便不會以美為意。還記得最一開始,我曾說過求道之士對於同性戀問題雖說不會毫不在意,但不會過分關注吧?這就是一樣的道理,因為有了追求真理的體悟,對於愛情問題就不會太過在意。」
年輕人:「原來如此!」
史學家:「所以求道並不是為了快樂或痛苦,求道途中所得到的快樂或痛苦,都只是『附加價值』而已,因為為所當為本就不計得失。」
年輕人:「那麼求道究竟會是快樂還是痛苦呢?」
史學家:「你還是糾結在快樂與痛苦,所以才會問這個問題。不過也罷,畢竟我們可是活生生的人,不可能不會有感覺的,不過,我希望這個問題是由你自己去找答案。」
年輕人:「好吧,反正我猜就算你說了,我大概也不能理解。不過,你就以追求真理只有一條道路這個理由來認知追求快樂是錯的,我覺得有點太武斷了。」
史學家:「其實只要細細思考,你便能知道追求快樂是一件很虛無的事情,我們不是常聽說『快樂的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嗎?這就代表快樂不是恆久真相,它只是一種『忘憂』的狀態。而即便人們持有一個『快樂的人生觀』,這也只能減少痛苦而不會變苦為樂,所以人們回顧自己一生時,大多不能總結自己是快樂的,如果真的有這樣的認知,那也只是經過與他人的比較而來,不是絕對的標準。」
年輕人:「嗯……好像是這樣沒錯。」
史學家:「十九世紀英國哲學家米爾說:『若吾人自問快樂與否便不覺快樂。』;羅素說:『直接追求快樂的人常不能獲得最多的快樂。』;有識者也提出:『快樂者是不覺自己不幸的人。』,這些說法都表示快樂是一種禁不起考察的虛相,而一意追求快樂只會適得其反,這證明快樂絕非真理本質。」
年輕人:「嗯,我懂了,不過雖然現在我已經稍有所悟,但還是能請你再多說說『生命本質是痛苦』,以及『世間沒有完美的事物』嗎?」
史學家:「當然了。在世間一切人事中,不論處境與際遇有何不同,所有的人皆可說是受害者,因為這世上絕無有利無害的完美事物。以人來說,無能的人有其困境,而能者多勞也是一種苦;惡人雖令人痛恨,但其自身也受良心和法律的責罰,而善人身處亂世,其淑世之功無法抵消世道沉淪之勢,可見不論智愚善惡,人人皆是苦主。而在社會常見的暴力事件中,更可見所有人都是受苦者。殺人者也有其痛苦,因為若沒有苦惱因素不可能使人殺人,若殺人者殺人不是因為苦惱,那麼他定是精神患者,而這也是一種苦;受害者的苦不必說,而受害者親友所受的苦可能更深,因為他們必須活著來面對這永遠的傷痛,不論司法如何處置殺人者,也不能彌補傷害。人們以『一命換一命』的方式企圖報復,殊不知死其實對惡人來說不僅無效,甚至可能替惡人了卻生命之苦,受害者親友瞭解此理則又增一苦;而若以無期徒刑懲罰殺人者,這一方面增加殺人者的痛苦,也使受害者親友有『好人不長命而禍害遺千年』的感覺而痛苦,可見一個痛苦不會因為另一個痛苦而消除,人間的苦難由此可見。」
年輕人:「唉,這聽了真的很難過,讓人不自禁想追究到底為何這是上要發生這些慘劇,不過我有消好奇,史上有很多人認清生命本質是痛苦的這件事嗎?」
史學家:「是的,史上的確有許多人早已認清了生命本質為痛苦的真相。在針對人的慾望,近代愛爾蘭文人蕭柏納說:『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想要的得不到,另一是想要的得到了。』;針對爭戰,英國名將威靈頓說:『僅次於打一場敗仗的最大災難是打一場勝仗』;針對財富,傳統俗諺說:『每一個人都是勞碌命,窮人急於追求其所無,富人苦於確保其所有。』;針對情愛,法國文人羅藍說:『愛人者不得愛,得愛者不愛人,相愛者不能相守,相守者終究得分手。』這些說法其實並無矛盾之處,它們都揭露了人生為苦的真相,因為人間並不完美,所以不管任何處境皆有其苦。」
年輕人:「這真的是好悲哀啊,讓人乍聽之下有實在不知道生命到底該追求什麼才好的感覺。」
史學家:「是啊,你這樣的反應是很正常的,就是因為深刻的學思令人痛苦,所以道家才會有『絕聖棄智』的主張,不過和追求快樂的無知人生觀比起來,這又是一種多了懦弱和自大的主張。其實,人們並不是認為生命本質不是痛苦,而是認為不要太專注於痛苦以便忘記痛苦,所以才會連提到『生命本質是痛苦』的話都像是犯了禁忌一樣,因為現實是殘酷的,人們總是不願意面對現實,騙人騙己久了,『美夢』就『成真』了。二十世紀英國作家歐威爾說:『一般人在生命之中多少能享有一些樂趣,但整體而言人生確是一場苦難,只有極為年輕和極為愚蠢的人才不作如是想。』所以說以快樂為根據的人生觀和社會主張的人不是笨蛋就是壞蛋。」
年輕人:「嗯,我懂了,但我有個問題,你說每個人快樂的原因可能都不一樣,那麼每個人痛苦的原因也是不一樣的嗎?」
史學家:「人生的痛苦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因人的個性、體格的缺陷而痛苦,如個性好強、肢體殘缺等,二是因生命本質的困境所苦,如養生。前者可以因個人修為而稍減,而後者卻無所逃於天地之間。而能解決前類問題的即是『獨善其身』者,然其必有『兼善天下』之心,因能力愈大,責任愈大,所以可知不論智者愚者,無一不苦。」
年輕人:「說到生命觀和人生,我想到我們常聽到許多像是『人生如夢』、『人生苦短』、『熱愛生命』這些說法,他們有什麼對錯的內涵嗎?」
史學家:「『人生如夢』就是一種悲情感嘆,因為這不會是人們沉浸在在美好時光的抒發,反而可能是回顧生命歷程的心得,這場夢即便不是惡夢也是美夢的落空。而『人生苦短』的感慨大多缺乏深思,因為若發覺人生為苦,何以又為其短暫而可惜?這其實反映人對生命本質一知半解的普遍悲情,人生苦短乃成為及時行樂的藉口。『熱愛生命』只是空洞的人生態度與力不從心的勸善口號,除了反對自殺以外沒有積極的主張,畢竟生命並不可愛,所以毋須熱愛,而即便生命可愛,我們也無從熱愛。」
年輕人:「嗯,我瞭解了,我還是好好地正視人生的痛苦好了,一味逃避終究不是正途,雖然還是會覺得抱持著悲哀的態度過日子實在很沒有活力。」
史學家:「其實,承認人生為苦反而可以減少痛苦,像人們會欣賞悲劇或是聽悲傷曲調的音樂可以獲得抒發,這就是正視痛苦的『淨化』過程,而充滿災難與罪惡的新聞較吸引大眾,也不能以惡意解釋,反而是善性表現,真正的惡意乃是冷漠。記住,雖然生命本質是痛苦,但有志者仍有求道行道的使命感,遭遇挫折時不但不會一蹶不振,反而能愈挫愈勇,悲觀實不必悲傷。」
年輕人:「悲觀不必悲傷嗎?嗯,我會細細思考這句話的。」
史學家:「嗯,不過雖說人人都不想痛苦,但其實痛苦絕對是有意義的。」
年輕人:「痛苦有什麼意義?如果有的話我們不就應該要去尋求痛苦嗎?但我們不是才剛討論過,沒有人會自找痛苦嗎?」
史學家:「我們剛討論過的,求道並不是為了快樂或痛苦的本身,因為這都只是『附加價值』而已,然而做對的事情必定痛苦,但人們可從痛苦中尋找出意義而增長智慧,而過程中智慧增長,痛苦也會相應而增,如此可說智慧與痛苦是互為因果的。」
年輕人:「那麼我對我剛剛問的『求道是快樂還是痛苦』的問題,好像有點心得了。」
史學家:「其實以前面討論過的就知道,如果快樂是真實的,那麼追求快樂也沒什麼不可,但快樂並不真實且人生也不是快樂的事,人愈有見識、愈為善良就愈不求快樂,可見受苦必有意義。法國浪漫主義文人菲尼認為人的受苦特別具有一種『莊嚴』的氣象,這就是表示受苦者能以尊嚴面對命運,其所以如此是因為堅持生命的意義。若人受苦而缺乏積極價值,這常是因為人的不仁不智而『自討苦吃』,這種糊塗受罪而不計是非對錯的『無意義受苦』不僅是愚昧而且不道德,因為這將助長惡勢力,不過『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樣的苦也含有啟示和教訓,有待自身與他人的領悟,所以可見世上並無真正『白白受苦』的事,因為在上帝的安排之下,一切皆有意義。」
年輕人:「我知道了,因為無意義的受苦是因為惡人的惡行所致,如果自以為豁達而不計較,反而使這樣的惡行繼續存在且甚至加劇。」
史學家:「沒錯,而其實受苦如果沒有意義,那麼生命就沒有責任問題了,如此自殺也沒什麼不可以,反正生命不過是短暫而空虛的存在而已。所以我們要知道認知生命本質為苦的同時,也必須確認生命有其意義,否則人生將會是悲哀而消極的,一生將毫無作為。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這表示志士仁人所受的苦是『從天而降』,其受苦乃是體會天理的歷程以及承擔命運的表現;凡人受苦或許沒有如此偉大的意義,但以此態度面對自己的人生和鼓舞他人,其成就也是非凡。反觀美國近代哲學家山塔亞納說『人生不是一場盛宴而是一個困境』,這個說法雖非錯誤,但卻強調了人的無奈而可能讓人喪失鬥志,使生命失去了價值和意義。」
年輕人:「明白了,我又想到一個問題,我們談了這麼多痛苦,難道快樂是不值一提的事嗎?快樂難道完全沒有意義嗎?」
史學家:「其實深思快樂問題的人是可以發現『心靈平靜』是真正的快樂,也就是說『不痛苦』就是快樂,快樂不是一種『獲得』,而是一種『無失』的慶幸,所以有謂『平安就是福』、『知足常樂』。所以快樂常是一種『失而復得』的滿足感,如『久旱逢甘霖』、西方俗諺『有痛苦才有快樂』,而這些也反映痛苦是生命的本質,所以大多數人才會覺得忙碌是能忘記痛苦的良方,於是我們可以知道,凡人所認為的快樂只不過是相對的小苦。」
年輕人:「可是像身體健康難道不是快樂嗎?」
史學家:「以身體健康為快樂的人其實是因為感受不到病痛才快樂,因為沒有肉體也就沒有病痛,所以身體健康其實不是快樂,不為身體健康與否煩惱才是快樂。其實像是『生老病死』、『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等說法似乎給人一種人生好壞參半的錯覺,其實深思之下也能發現,這些說法其實都是傾向負面的感慨,顯示了人生本質為苦的事實。所以進一步說,人最多只能追求不苦,而不可能尋歡,如此可知痛苦相較於快樂更為本質、真實,幸福快樂是個人的,而悲傷痛苦是普世的,每個人快樂的原因都不同且快樂無法定義,而悲傷的原因卻舉世皆同,所以才會有『同是天涯淪落人』和『』這樣的感慨說法。」
年輕人:「原來如此,那這麼說來,長時間的快樂是不可能的吧?因為這樣等於要用持續而加劇的痛苦來當基礎?但這是不可能的,所以也就像你前面提的『快樂的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
史學家:「沒錯,而就如同我先前所說,如果不以『痛苦的反面或消除』來定義快樂,那就可以發現快樂是『正當成就的附加價值』,也就是做了對的事情之後的欣慰感和成就感,所以有謂『不做事比做事更痛苦』,而且我們會發現,做錯的事情而成功並沒有成就感,而做對的事情失敗卻有尊嚴與高貴的感受,不過深思之下仍會知道這樣的快樂也是消極的,畢竟這只是事後的安心而不是驕傲,附加價值終究是『附加的』價值而已。」
年輕人:「所以我們是不是可以說,不專注於快樂的人反而是快樂的人,而照你所說的,專注於快樂的人反而不會快樂?」
史學家:「是的,因為生命價值的追求肯定比享受人生更踏實,因為生命本非樂事,於此追求快樂人生可說是『苦中作樂』,而追求生命價值者可能會體驗到孔子所說的『朝聞道夕死可矣』的高貴感,這或許可以說是真正的快樂。」
年輕人:「可是鬱鬱寡歡的人也不能以不快樂為高尚吧?」
史學家:「沒錯,受苦者應反思其悲苦的原因,就如我先前所說,認知生命本質為苦的同時,也必須確認生命有其意義,近代英國評論家哈茲里特指出,『死亡之可怕不在於人生享受的結束,而在於希望的滅絕。』這是追求生命意義者的終身之憂,然若以此憂為人生最大痛苦,其餘人生的不幸將不值一哂。」
年輕人:「你說追求生命的價值肯定比享受人生更踏實,那是不是說,長壽並不是值得追求的事,或是應該說長壽不長壽並不重要,我曾聽『我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能決定它的寬度。』是這個意思吧?」
史學家:「是的,生命是工具而不是目的的本身,它是用來成就生命的價值,而不是拿來『保養』的,否則『殺生成仁』即是錯誤而不可行。假如生命就是目的的本身,那麼死亡如果不是生命的最高目的,就表示生命的目的必定會落空,因為人都難逃一死;而死亡若是最高目的,那麼人就應該早點求死,而這又跟『生命是目的的本身』有所衝突,可見這種說法的謬誤。」
年輕人:「我知道了,生命只是一段過程而已。」
史學家:「對,它並不是終極目標的本身,它是人對時間的意識,不是對永恆的真理真相之肯定。其實這樣的暗示充斥著人的一生之中,例如絕頂聰明者老年失智,究竟哪個時期的狀況才是此人的生命真相,這是無法有確定答案的,又或是沒有哪一張照片可以代表一個人的長相,親友對死者遺照與自己對死者的印象總有些不符。這都顯示人生只是一段過程,不是一個完整而獨立的世界,所以生命的價值或意義並不因生存的事實而產生,也不是由當事者自行認定。」
年輕人:「總之,機會是拿來利用的,而不是拿來保存的,對吧?」
史學家:「沒錯,所以我們可以知道,生命的意義有一套非由個人或物質決定的絕對標準,現代人們常強調『自我實現』是其生命目標,但這並不是高貴的作為,絕非君子和偉人所認同,因為意義是道理的呈現,不是某種特別的方式或格調,生命是不同於生活的,西方諺語說『不能活於死後的人都算白活』和孔子所說的『老而不死是為賊』都是這樣的意思。」
年輕人:「那麼生命意義的高低究竟是以什麼為根據呢?這個問題的年齡似乎和人類歷史幾乎一樣長了。」
史學家:「生命的價值或意義決定於兩件事,一是發覺使命為何,也就是我們之前常說的『認命』,二是發揮個人生命條件以推展天道。而我們可以發現,生命價值不可以違背道德,否則『義賊』或『神偷』也可以自詡為『有志者』,這表示生命價值與意義之上有更高的『指導原則』,我們不能自己認定自己的生命價值為何,而須以天理為行事的依據。」
年輕人:「我覺得我從你這樣的言論中深深地感覺到,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是牽涉到公共事務的,而不會是私事。」
史學家:「是啊,每個人有各自的生活,但這並不是說人生是個人的事,以隱私觀點看待人生是不對的,否則人人都有不受教的權力,並且冷眼看待發生在身邊的罪惡也不會是錯。人生責任是個別的,但不是自私的,因為責任就是義務,而義務之所以是義務就是因為它是基於公理,所以沒有所謂的『私人責任』。總之,我們要有活著以便追求生命意義的氣魄,而不能認為知道生命意義才有活著的價值,這看似負責且踏實,其實是退縮逃避,因為若按照這個原則,那麼世上將沒有人有資格活著。而生命價值既然是取決於展現真理的程度,可見職業雖沒有貴賤之別,但其價值的確有高低之分,例如老師的價值自然是高於廚師,因為傳道顯然重於食物的調理,當然反過來說,誤人子弟的惡師之過也重於一個惡廚師。」
年輕人:「我記得你之前就有提到自殺是不道德的,可是好像沒有很深入的講過這個課題,剛剛聽你又說到自殺,就讓我想起來想請教你這個問題。」
史學家:「畢竟道德之源是上帝,而那時我們還沒有談論到上帝與神意的課題,所以我也只能點到為止。自殺之所以不可是因為生命是上帝所賦予,而不是生命的自我創造,所以活著是一項義務而不是權力,這是不能放棄的,每個人都應該『活到該死為止』。」
年輕人:「活到該死為止是指自然死亡或是意外死亡嗎?」
史學家:「不是的,是指活到『天命安排該死的時候』,所以英雄的犧牲並不能算是自殺,因為這是『殺生成仁』的壯舉,這是不得不死的就義,不能與自暴自棄的自殺相提並論,形式雖同但實質意義卻有別。」
年輕人:「可上帝全知全能,那麼自殺或許不算是真的『自殺』?」
史學家:「對,嚴格來說自殺其實是『他殺』,因為這是上帝的安排,所以以為自殺是對上帝的挑戰其實是愚昧,而認為自殺會遭天譴是迷信。」
年輕人:「不過自殺對於許多人來說好像與道德無關。」
史學家:「這當然是錯的,因為自殺若與對錯無關,這代表自殺只是屬於美的層次,只是個人價值選擇而已,否則旁人若自殺,我們絕無阻止和勸導的義務,但事實上『人命關天』,此種說法令人不安可見其錯誤何在,而若不提及這種情況而逼人反思,一般人對自殺有不關道德的想法,其實是因為常人多有人生為苦的感受,且又不知道生命的意義為何。」
年輕人:「可如果有人要自殺,我們該以什麼方式勸導呢?」
史學家:「自殺者自殺原因多是『萬念俱灰』,所以用『活著才有希望』來勸導自然沒用,這只能期待他有領悟真理的資質,畢竟受苦也是使命而有其意義。其實我們也知道,自殺最多獲得他人的同情,而不能獲得思想上的推崇,因為自殺顯然不是真理所趨。笛卡兒體認『我思故我在』之時,確信人的思想不可能推論其存在為虛假,由此再進一步推斷出上帝的存在,這樣的思路也適用於自殺者,因為人若思考其自殺行為為合理,這等同於思想的自我否定,自殺之不合理由此可見。」
年輕人:「嗯,我完全明白了,我還有個問題,我們當然都知道殺人為不可,那麼安樂死呢?」
史學家:「安樂死不論用於自己或他人均為不當,因為這樣的生命消逝並沒有真理的意義或道德的價值。」
年輕人:「可是安樂死可以解脫將死之人無謂的痛苦不是嗎?」
史學家:「雖然說這的確使人認為安樂死沒什麼不妥,但安樂死的錯誤由我們前面所討論的『受苦有其意義』就能知曉,也就是『真的價值』高於『善』與『美』。何況執行者所以能夠忍心下手,是因為受苦者的同意,如果缺乏這個要素,則此舉就成為了殺害,所以這個所謂『慈悲的殺生』其實為他人而非自身的『善舉』,然而道德標準是普是真理而不是人的意願而定,至此可知安樂死的錯誤何在。安樂死施於自身乃是自殺,所以有識者絕不可能使用安樂死,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當然也不會以此『助人』。」
年輕人:「嗯,我理解了。」
史學家:「總之,活著既然是一個責任,如此可知好好活著才算盡責,但這不是說要不計一切代價地活著,而是要活到該死之時。而若要好好活著,運動就成為了義務,雖說運動未必能保證長壽,但要健康地活著就必須運動,這是所有求道者的功課。而飲食的必須也無需強調,但不能『為吃而活』而是要『為活而吃』,如此可知熱愛美食的人為不仁不智,因他捨棄了求道而去追求食物,同理,熱愛運動的人有許多,而適度運動自然有助於求道,但運動畢竟不是求道本身,所以若耗費太多時間在運動上,那就是一種『玩物喪志』的表現,所以志士仁人雖也能體會到運動的樂趣,但絕不『樂此不疲』,所以可見致力於雕塑身材的人也是愚昧之人,畢竟『健身』是為『健康』,而不是『健美』。」
35會員
45內容數
這是一個以史學家與年輕人的對話錄形式呈現真理的作品,內容將談及愛情、藝術、知識、道德、正義、真理等超越的或形上的主題,也會論及政治、法律、經濟、社會等現實問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程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 第六章 〈靈魂與生命〉 第二節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 第六章 〈靈魂與生命〉 第一節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五章〈神意與自由〉第三節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五章〈神意與自由〉第二節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五章 第一節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 第四章 第三節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 第六章 〈靈魂與生命〉 第二節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 第六章 〈靈魂與生命〉 第一節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五章〈神意與自由〉第三節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五章〈神意與自由〉第二節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五章 第一節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 第四章 第三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每個人在不同的時刻都會問自己: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個問題聽起來宏大而抽象,但實際上,它的答案往往存在於我們日常的點點滴滴之中。創造有價值的事物,珍惜當下的生活,這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 家庭 家庭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柱之一。每天的生活,無論是早晨為孩子準備早餐,還是晚上與伴侶共度的時光,這些微
雖然沒有這些過程,你也能夠享受,也能夠呼吸, 但因為你是有意識地調整、成長與改變, 你會對眼前的更加珍惜,對擁有的充滿感激, 對所見的給予欣賞,對感受到的充滿仁慈。
我為什麼在這裡呢? 相信很多人都問過自己存在的意義。 可惜的是你想要的那個答案並不存在。 在大大的宇宙中,我們只是小小的塵埃。 幸運的是生命的意義是你自己賦予的。 你就是你自己的宇宙。 或許這意義不需要多麼偉大,多麼威風。 它可能就是個小小的願望。 無數個小小的願望串起來
Thumbnail
林民堂在攀向人生巔峰的路途中,因為遭到合夥人的背叛而摔落深谷。雖然並未因此絕望,他卻發現自己已經不知道要為了什麼而活,幸好有個人及時向他伸出手,將他拉出了這個黑白的枯燥輪迴之中。
Thumbnail
余苑綺在堅持八年抗癌過程後,最後仍逃不過病痛的摧殘於八月21日離世,她兩個小孩一直以來是她堅毅地對抗癌症最大的原動力。而日前當她病情危急並斷斷續續昏迷之時,她的父親余天提到病床上的余苑綺用手勢跟他表達”讓她走”時,余天十分不捨仍當眾表示希望她為了小孩不要放。而當下,網路上頓時有很多言論表達著希望余天
Thumbnail
我們究竟要工作多久,要賺取多少金錢才足夠呢?
Thumbnail
人生要慢慢的走,多注意一路經過的風景,多用心去發掘生命的意義! 費爾的旅程紀錄片一直在我的手機網頁跳出來,好幾次我都繞過它,也百思不解的想著我一直以來最關心的議題是俄烏戰爭,怎麼會有八竿子打不著的議題?人是好奇的,終於也有我連結的那刻。
我只是單純想抒發情緒而已,不打算講什麼道理。 只是最近臉書好友發生了很多事,難過的是我無法像他們一樣為誰如此難過。 只能稍微從他們的文字中體會一些而已。 也許是剛看完《食鏽末世錄》,又剛好看見網友發的文章,我突然思考起生命的意義。 這答案足夠廣義,即使你不認同,卻也難以輕易否定。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每個人在不同的時刻都會問自己: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個問題聽起來宏大而抽象,但實際上,它的答案往往存在於我們日常的點點滴滴之中。創造有價值的事物,珍惜當下的生活,這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 家庭 家庭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柱之一。每天的生活,無論是早晨為孩子準備早餐,還是晚上與伴侶共度的時光,這些微
雖然沒有這些過程,你也能夠享受,也能夠呼吸, 但因為你是有意識地調整、成長與改變, 你會對眼前的更加珍惜,對擁有的充滿感激, 對所見的給予欣賞,對感受到的充滿仁慈。
我為什麼在這裡呢? 相信很多人都問過自己存在的意義。 可惜的是你想要的那個答案並不存在。 在大大的宇宙中,我們只是小小的塵埃。 幸運的是生命的意義是你自己賦予的。 你就是你自己的宇宙。 或許這意義不需要多麼偉大,多麼威風。 它可能就是個小小的願望。 無數個小小的願望串起來
Thumbnail
林民堂在攀向人生巔峰的路途中,因為遭到合夥人的背叛而摔落深谷。雖然並未因此絕望,他卻發現自己已經不知道要為了什麼而活,幸好有個人及時向他伸出手,將他拉出了這個黑白的枯燥輪迴之中。
Thumbnail
余苑綺在堅持八年抗癌過程後,最後仍逃不過病痛的摧殘於八月21日離世,她兩個小孩一直以來是她堅毅地對抗癌症最大的原動力。而日前當她病情危急並斷斷續續昏迷之時,她的父親余天提到病床上的余苑綺用手勢跟他表達”讓她走”時,余天十分不捨仍當眾表示希望她為了小孩不要放。而當下,網路上頓時有很多言論表達著希望余天
Thumbnail
我們究竟要工作多久,要賺取多少金錢才足夠呢?
Thumbnail
人生要慢慢的走,多注意一路經過的風景,多用心去發掘生命的意義! 費爾的旅程紀錄片一直在我的手機網頁跳出來,好幾次我都繞過它,也百思不解的想著我一直以來最關心的議題是俄烏戰爭,怎麼會有八竿子打不著的議題?人是好奇的,終於也有我連結的那刻。
我只是單純想抒發情緒而已,不打算講什麼道理。 只是最近臉書好友發生了很多事,難過的是我無法像他們一樣為誰如此難過。 只能稍微從他們的文字中體會一些而已。 也許是剛看完《食鏽末世錄》,又剛好看見網友發的文章,我突然思考起生命的意義。 這答案足夠廣義,即使你不認同,卻也難以輕易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