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到堯、舜之所以是賢君,最關鍵的就是有民本的觀念。民本,就是以民為本位,以民心為心。
民本,出自《尚書·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人民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穩固了, 國家就安寧。可見,民本對一個政權的認受與對一個國家的穩定,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孟子引《尚書·泰誓》的話: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此即以民意反映天意,可知民意的重要性。
「民本」會走向「民主」嗎?
以筆者的愚見,民本是目的,也是基礎;而民主是手段,也是政體。換言之,無論是什麼政體,民主政體也好、共和政體也好,抑或是君主立憲也好,只要是講人性的政體,都應以民為本。民本若無法真正落實,所有什麼特色的民主,都是空談。
孟子之所以主張推行仁政,因為仁政,是以人性主導政體。故此,孟子有「民貴君輕」之說。
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民為貴」,過去有兩種解釋:
①在諸侯分治的時代,孟子既然提出民貴君輕,當然是以民為主的民主思想。
②「民為貴」,這只是強調人民的重要性,人民和土地都是立國的必要條件,是一種以民為本的民本思想。
其實,當時孟子提出「民貴君輕」之說,並未成為一種普遍的共識,而只是孟子個人的主張而已,只是以民為本為主,這與當今的所謂民主主義,還有一段相當的遙距啊!
要民主,首先要民治,也就是說,執政者的權力來源,是源自人民,而人民不僅有參與政治權,而且可直接或間接監督政府行使各種權力。可惜,中國自古以來,就從沒有走上民治。
雖然,古有「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這個觀念,姑且說是民享吧(for the people);而且亦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這種天下為公,算是民有吧(of the people);但很可惜,始終未走上民治(by the people)。
民本思想雖然是民主精神的種子,卻不等同民主思想,也不包含民治的觀念,而只能派生出賢人政治;而賢人政治,又只能依靠執政者的道德自覺,對權力的約束與轉移,完全沒有法理可依,故而無法開出民主的政體,這就是中國傳統政治的缺失啊!
(寫於2022年2月8日於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