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利之別

2023/01/1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講到人格的價值與尊嚴,這就牽涉到公義與私利。而談到「義」,大家也會想起「捨生取義」這句話。
孟子說:
生存是我所欲求的,可是有比生存更重要的,我不會苟且偷生。
死亡是我所憎惡的,可是有比死亡更憎惡的,我不會逃避禍患。
由此可見,人有時是不會貪生怕死的,自覺心會飭令他「雖千萬人,吾往矣」。捨生取義,是作為人的價值取向,也是時代的良知啊!但很諷刺的,極權的政府,就最怕人民捨生取義。
俗話講: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不自私,會天誅地滅嗎?
其實,這句話歷來都解釋錯了,哪個「為」,國音wéi,粵音圍,即作為,做的意思。例如:為官,即做官。全句解作:
人如果不作為人自己本身之所以為人,老天爺都會誅滅你的。也就是說,人若失去人的本性,老天爺也不會放過你啊!
要取義,難道不能求利嗎?
《孟子·梁惠王上1》有一段很著名的記載,茲以白話意譯如下:
孟子去見梁惠王。
梁惠王問:老先生,您不涉千里長途來到這裡,也該有什麼妙計,能使我魏國得利吧?
孟子答道:王何必講利呢?除了利,還有仁義。試想想,若大王一心講利,那麼,大夫也講利,老百姓更講利。如此一來,上上下下交相逐利,結果人心冷漠疏離,互不關愛,生命就散落無根,最後社會撕裂,甚至弒君奪位,那是必然的後果呀!如果大王主張行仁義;那麼,大夫不敢不講仁義,而老百姓自然民心歸向,那才是大利啊!
從這段對話得知,義利之別,不但是個人的人生價值觀,也是為國的治道觀,更是文化的倫理觀,又是王霸的政治觀啊!可惜,孟子帶著滿腔真誠,圖救天下,未開口就被梁惠王以功利之現實所堵住了,真是風馬牛不相及啊!孟子不氣餒,既然國君講利,他就以「大利」來曉以大義。
義,發自公心;利,出自私心。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可惜人心是會變的,未踏入官場前,往往會為了一口飯的不義,而不惜捨生相抗;為了政府的不公,而甘願捨生取義。但踏入官場後,面對高職厚祿、面對財利權色,就會輕描淡寫地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呀!(此乃根據孟子原文演繹)
老實講,朋友往來,利在則聚,利去則散。兄弟爭利,鬩牆以終。夫婦爭利,同床異夢。父子爭利,孝慈永絕。君臣爭利,篡奪犯上。國國爭利,天下大亂。這些道理,大家都懂,梁惠王也懂,當今執政者,個個都懂。既然如此,又何必曰利?這就是人性的弱點呀!
坦白講,無論誰人執政,都是以名和利來駕馭臣下,而臣下又以利來取悅君上。在上位者功利,但求目標;而在下位者為求達標,就會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謊言造假,瞞上欺下,甚至藉機貪汙腐敗,官商互利。如此循環相因,一塊腐肉,看誰能吃到最後一口。那是無法根治的。何解?若從孟子來講,那是「失其本心」;若從政治現實來講,那是體制問題呀!
好一句「捨生取義」,完全蕩然無存,而變成貪生怕死,只有唯利是圖。悲乎?!
(寫於2021年1月11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9會員
    767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