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先生與好好小姐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有一類人,問他一些問題,比如說「中午午餐要吃什麼?」、「想點什麼飲料?」、「我去全聯,要幫你買什麼?」,在這種可以表達個人意見的時候,他常常會說「都好」、「都可以」或「我沒有意見」,我們常稱為「好好先生」或「好好小姐」。如此答案看似合群不麻煩他人、沒有什麼脾氣,實則可能有心理意涵。

其中一種是他害怕表達出自己的意見後,不為他人所接受,所以乾脆不想表達,這種心態可能來自於以前的經驗,擅於把自己的「個人性」壓抑掉,來配合他人,所以他實際上不是沒有個人意見,而是說不敢表達,久了就成為一種人際相處模式,有時有的朋友看清這一點會要他表達,但他總是吱吱唔唔地考慮良久,因為他是不擅長給別人為他服務,或是不擅於讓自己意見影響了別人,說得深一點,他對於接受別人的給予很有焦慮的,表達自己的需要後覺得好像虧欠了別人,而他不擅於回報,所以「好好先生」與「好好小姐」有一類其實是拒絕他人於千里之外的,表面和大家和諧易處,實則不易進入他內在核心,因為他害怕自己被拒絕,故先拒絕他人。

另一種「好好先生」及「好好小姐」比較單純是「不想負責」,試想都由他人幫自己決定後,如果結果不好,那是否是決定的人要負責?這就好比在幼年的時候,自己的日常生活要進行什麼事都取決於爸媽,甚至你穿什麼樣式的服裝都是由你的照顧者所決定,所以孩子越小,他的外顯樣態,其實是反映了照顧者的品質,𣎴是小孩自我照顧的能力。在青少年時期,爸媽要甚防此點,要把決定權逐步下放給孩子,讓孩子練習為自己未來決定。一旦你幫他決定,孩子就有理由避免自我負責,而把自己的不好的狀況怪罪到爸媽。

所以話說回來,「好好先生」與「好好小姐」都把自己的決定交給別人時,某個角度來看,他是依賴別人幫自己負責,自己可以保持無辜樣。這種類型的「好好先生」與「好好小姐」心態上是依附他人的,還沒完全長大成人,因為他還不想負責。

在成年人,在心理發展上,適合的反應並不是慣性地當個「好好先生」或「好好小姐」,而是當別人問及你的意見或想幫你忙時,你可以衡量自己的狀況,誠實友善地說出符合你需求的答案,縱使提供的選擇你都可以時,也要強迫自己為己決定而說出表達,如「我不需要,謝謝你!」、「一杯熱紅茶,謝謝你」,說出表達自己的需求然後多加一句「謝謝你!」,不要怕造成他人的壓力,也不需要依附他人替自己決定,因為別人聽到你的需求答案時,可以接受也可以修正或拒絕,絕不要玩別人要揣測你心意的遊戲,正視自己內心的需要為自己負起責任。這樣可以和他人更融入地相處互動,傳達對事不對人的態度,「施」與「受」相互交流,人與人之間的愛傳遞其間,不是很美嗎?

追蹤「穗波心理師談情說愛」FB粉絲專頁

收聽「穗波心理師談情說愛」podcast(專門談愛的podcast )

點擊有劃底線的字即可連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穗波心理師」沙龍
229會員
421內容數
歡迎來到「穗波心理師」沙龍。這是一個「生活、家庭、愛與人生」的領域,關注親情、愛情、婚姻、家庭及人生議題,先祝福大家都能遇見幸福、圓滿伴侶關係及維繫家庭。 我是執業臨床心理師,歡迎對上述議題留言,讓我可以用心理學的概念與你討論,或提出建議。也可以在下方留言你介紹自己,讓我有機會更認識你、一起交流成長,人生路上不寂寞!
2025/03/29
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穗波在中風後的復健之旅。穗波一開始對復健感到迷惘,認為復健是「人為的」回復,但後來理解到「習慣成自然」的道理,並且通過不斷重覆練習來建立新的神經廻路。穗波分享了日常復健的經歷,包括走路練習和寫作,並提到飼養小貓「麻吉」帶來的歡樂和激勵。
Thumbnail
2025/03/29
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穗波在中風後的復健之旅。穗波一開始對復健感到迷惘,認為復健是「人為的」回復,但後來理解到「習慣成自然」的道理,並且通過不斷重覆練習來建立新的神經廻路。穗波分享了日常復健的經歷,包括走路練習和寫作,並提到飼養小貓「麻吉」帶來的歡樂和激勵。
Thumbnail
2025/03/07
文章述及了穗波在社區中復健的經歷和觀察。穗波描述了社區中各種人物的日常活動,包括清潔工、買菜的婦女、規律活動的老年人、遛狗的女孩等。穗波還提到了一隻名叫「小花」的貓,這隻貓給穗波的復健過程帶來了樂趣。此外,穗波分享了與鄰居交流的經驗,並提到了一些社區中的事件,如鄰居打小孩及之後清理辦公室的經歷。
Thumbnail
2025/03/07
文章述及了穗波在社區中復健的經歷和觀察。穗波描述了社區中各種人物的日常活動,包括清潔工、買菜的婦女、規律活動的老年人、遛狗的女孩等。穗波還提到了一隻名叫「小花」的貓,這隻貓給穗波的復健過程帶來了樂趣。此外,穗波分享了與鄰居交流的經驗,並提到了一些社區中的事件,如鄰居打小孩及之後清理辦公室的經歷。
Thumbnail
2025/02/07
本文描述作者中風後左手不靈活的經歷,以及在復健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體悟。從初期手部功能的喪失,到學習如何避免代償動作,以及在社區鄰居的幫助下,逐步恢復行走能力。作者也分享了復健過程中,家人和看護的提醒與自身感受,反思了正向復健法的意義。
Thumbnail
2025/02/07
本文描述作者中風後左手不靈活的經歷,以及在復健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體悟。從初期手部功能的喪失,到學習如何避免代償動作,以及在社區鄰居的幫助下,逐步恢復行走能力。作者也分享了復健過程中,家人和看護的提醒與自身感受,反思了正向復健法的意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平時我們在所處的世界中, 可能因為情緒的干擾、 或言談的慣性, 導致許多訊息傳達錯誤或進行錯誤解讀。 當關係中的角色們或許為了維持表面和諧, 或是釐不清自己的真實想法、 未能表達真正意思, 又或是選擇隱忍、沉默不語。 一旦對自己的認識不清, 便很難給出明確的標準, 決策游離、反覆, 更令人無所適從。
Thumbnail
平時我們在所處的世界中, 可能因為情緒的干擾、 或言談的慣性, 導致許多訊息傳達錯誤或進行錯誤解讀。 當關係中的角色們或許為了維持表面和諧, 或是釐不清自己的真實想法、 未能表達真正意思, 又或是選擇隱忍、沉默不語。 一旦對自己的認識不清, 便很難給出明確的標準, 決策游離、反覆, 更令人無所適從。
Thumbnail
在諮商裡面,我常會遇到一類人,那一類人在氣質上就散發與世無害的感覺,然後一跟他們相處,就會發現他們真的是心地善良。 可是,這樣和善的氛圍,讓他們成為大家口中的好好先生,好好小姐,因為不會直接拒絕別人,最終結果是,心理累積壓力,覺得不舒服或忿忿,內心憋屈久久不散。 「因為她要搬家,我借她鍋子一次可以,
Thumbnail
在諮商裡面,我常會遇到一類人,那一類人在氣質上就散發與世無害的感覺,然後一跟他們相處,就會發現他們真的是心地善良。 可是,這樣和善的氛圍,讓他們成為大家口中的好好先生,好好小姐,因為不會直接拒絕別人,最終結果是,心理累積壓力,覺得不舒服或忿忿,內心憋屈久久不散。 「因為她要搬家,我借她鍋子一次可以,
Thumbnail
你(妳)是「好好先生」或「好好小姐」嗎?
Thumbnail
你(妳)是「好好先生」或「好好小姐」嗎?
Thumbnail
這世界很現實,當平常的好好先生或好好小姐忽然的情緒爆發,只要那麼一次,他人可能對你的評價就會被完全改觀,說來很不公平但這種事實確實挺常發生的,不過比起埋怨現實,其實我們可以聚焦於自己能掌控的地方,避免同樣情形的反覆發生。
Thumbnail
這世界很現實,當平常的好好先生或好好小姐忽然的情緒爆發,只要那麼一次,他人可能對你的評價就會被完全改觀,說來很不公平但這種事實確實挺常發生的,不過比起埋怨現實,其實我們可以聚焦於自己能掌控的地方,避免同樣情形的反覆發生。
Thumbnail
可能是因為我不知道怎麼樣去消化吸收不適合我的「好意」。 好像當別人給我意見而我不照著做,別人就會不開心的感覺。後來我算是明白,保持距離是非常好的方式。
Thumbnail
可能是因為我不知道怎麼樣去消化吸收不適合我的「好意」。 好像當別人給我意見而我不照著做,別人就會不開心的感覺。後來我算是明白,保持距離是非常好的方式。
Thumbnail
為何你凡事都說好?好好先生真的就是好人?好好小姐真的就能得到大家的喜歡和滿意?  習慣在關係中討好的人,常把自己放在其次的位置上,總是會說:「我沒關係」、「我不要緊」、「都可以」,似乎要有自己的看法跟感受,或需求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Thumbnail
為何你凡事都說好?好好先生真的就是好人?好好小姐真的就能得到大家的喜歡和滿意?  習慣在關係中討好的人,常把自己放在其次的位置上,總是會說:「我沒關係」、「我不要緊」、「都可以」,似乎要有自己的看法跟感受,或需求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Thumbnail
●由此想到的 「沒關係」有些人會常掛在嘴上,顯得「我是好人」,「我好相處」,「我都可以」,「我不堅持什麼」—給人家帶來麻煩或困擾。只是時常脫口而出時,對方的解讀跟你心裏想的可能不一樣喔!
Thumbnail
●由此想到的 「沒關係」有些人會常掛在嘴上,顯得「我是好人」,「我好相處」,「我都可以」,「我不堅持什麼」—給人家帶來麻煩或困擾。只是時常脫口而出時,對方的解讀跟你心裏想的可能不一樣喔!
Thumbnail
有些人感知力很強,當他人心口不一時便會感到疑惑,因為自己收到的訊號是如此強烈到難以忽視。 「咦?這個人明明喜歡啊,為什麼說不喜歡?」、 「他明明就想放棄了啊,為什麼還要繼續?」 然後基於幫忙的心態,將對方的泡泡予以戳破,反而被激烈地拒絕、頑強抵抗、極力反駁、瘋狂責難,最後再來怨嘆好人難做。
Thumbnail
有些人感知力很強,當他人心口不一時便會感到疑惑,因為自己收到的訊號是如此強烈到難以忽視。 「咦?這個人明明喜歡啊,為什麼說不喜歡?」、 「他明明就想放棄了啊,為什麼還要繼續?」 然後基於幫忙的心態,將對方的泡泡予以戳破,反而被激烈地拒絕、頑強抵抗、極力反駁、瘋狂責難,最後再來怨嘆好人難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