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有感|建立習慣系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讀歐陽立中老師《人生有限,你要玩出無限》中,看到許多很棒的觀點以及可以立刻著手進行的行為改變,其中兩點特別有感,用在學習上與育兒上是很棒的方式,以下分享:

建立『習慣系統』

近年推行的108課綱中,中心思想是希望讓學生能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可利用選修課的課堂去選擇自己有興趣的課程,另外也有彈性學習時間讓學生能夠自主運用安排學習。但在高中老師的角度觀察,這些很棒的理念在現階段執行上不太容易,最大的因素在於,我們的學生已經太習慣被動的接受學校和老師安排的課程與進度,突然要自己選,反而不知道該怎麼做選擇,於是會看到很多在自修時發呆或玩手機的狀況。

我想主因就在於:沒有建立自主讀書的習慣,一般而言,上課幾乎都是老師單向的輸出,學生負責接收,新課綱打破了這樣的上課模式後,把自主權還給學生,但怎麼讓學生能實行下去就需要老師推一把了!在高一剛入學時,我就會要求每個學生都要一本『週計劃本』,以週為單位學習規劃自己的讀書進度,有了紙本紀錄能清楚知道複習的狀況,並且能發揮很大的提醒作用,按照規劃的進度執行,每天做慢慢養成讀書習慣。

用在育兒上也同樣可以執行,今年女兒大班即將升小一,是時候養成一個習慣系統,每天晚飯後我會問她:今天的計畫是什麼?她可能會說:先洗澡、再寫作業、再練琴。有時會因為想跟弟弟玩就忘了自己的計畫,這時我會適當提醒,要求女兒要把今天的計畫執行完,因為自己安排的就要做到。當然小小孩寫作業大概不用15分鐘的時間,這也無仿,至少她開始學習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且今日事今日畢

運用『月曆策略』

每日完成小目標後都可以在月曆上打個勾勾或畫個叉叉,表示今日的任務完成啦!

這一個方式自己非常有共鳴,在我國高中的學習階段就是用月曆策略突破大考的高壓。對於青少年來說,國中會考、大學學測,都是人生中最大的考試,壓力難免,也有的孩子會因為壓力而難以承受,透過『月曆策略』,每天將完成的讀書計畫打個大勾勾,表示今天任務已完成,看似小小的舉動卻可以給自己正增強的能量,也會因為每天都有在自己掌控的計畫中,龐大的壓力感也就會被縮小了。

新學期開始,打算陪女兒一起寫週計畫表,每日完成可以蓋個印章做為給自己的小獎勵,希望能養成每天晚上在書桌前專注做好每日任務的好習慣。

書中說:讓習慣自動化,自主才有意義。養成良好的習慣系統對一輩子都是受用無窮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莫莫老師的療心說畫
58會員
131內容數
閱讀——透過閱讀看到不同人的思維與觀點,藉由閱讀認識世界推敲人生。
2023/10/14
 人們常談論著自由,但自由到底是什麼?在李尚龍《沒有退路,才有出路》一書中,對自由有著如下的解釋: 自由就是擁有更多的選擇權。而選擇權,大多相應著實力與能力,以及是否有為自己多鋪設了幾條路以供選擇。
Thumbnail
2023/10/14
 人們常談論著自由,但自由到底是什麼?在李尚龍《沒有退路,才有出路》一書中,對自由有著如下的解釋: 自由就是擁有更多的選擇權。而選擇權,大多相應著實力與能力,以及是否有為自己多鋪設了幾條路以供選擇。
Thumbnail
2023/10/11
連假和朋友聚餐時,朋友突然問了一個問題:你平常覺得最幸福的時刻是什麼時候? 突如其來的問題,我只有很大聲的:蛤? 一時之間還真的回答不出來。
Thumbnail
2023/10/11
連假和朋友聚餐時,朋友突然問了一個問題:你平常覺得最幸福的時刻是什麼時候? 突如其來的問題,我只有很大聲的:蛤? 一時之間還真的回答不出來。
Thumbnail
2023/10/04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吳曉樂 這本書的第一版是2014年,並於2018年公視翻拍成科幻懸疑電視劇,猶記得當時這部戲劇的討論度非常的高,大家針對教育、青少年、父母等等都有諸多的想法⋯
Thumbnail
2023/10/04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吳曉樂 這本書的第一版是2014年,並於2018年公視翻拍成科幻懸疑電視劇,猶記得當時這部戲劇的討論度非常的高,大家針對教育、青少年、父母等等都有諸多的想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臺灣歷史可能重演的議題,並以老子道德經的哲學觀點,反思臺灣政治現況及兩岸關係。作者認為,臺灣歷代政權更迭,以及目前的朝野惡鬥,都如同道德經中所述,未能體現「玄德」,導致社會動盪不安。作者並以宇宙黑洞的意象,比喻歷史的循環與個人生命的有限,提醒讀者應珍惜當下,和諧共處。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臺灣歷史可能重演的議題,並以老子道德經的哲學觀點,反思臺灣政治現況及兩岸關係。作者認為,臺灣歷代政權更迭,以及目前的朝野惡鬥,都如同道德經中所述,未能體現「玄德」,導致社會動盪不安。作者並以宇宙黑洞的意象,比喻歷史的循環與個人生命的有限,提醒讀者應珍惜當下,和諧共處。
Thumbnail
⁡ 《麵包&奶油(Bread & Butter)》 作者: 芦原妃名子 是Threads上一排人都推薦的漫畫,讓我產生共鳴、使我想看的原因,是有一則留言說:「《麵包與奶油》是25歲以上的女性看了會很有感覺的漫畫」。
Thumbnail
⁡ 《麵包&奶油(Bread & Butter)》 作者: 芦原妃名子 是Threads上一排人都推薦的漫畫,讓我產生共鳴、使我想看的原因,是有一則留言說:「《麵包與奶油》是25歲以上的女性看了會很有感覺的漫畫」。
Thumbnail
隨著年齡增長,視力逐漸下降,使得閱讀變得困難。本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如何從傳統紙本書轉向使用電子書閱讀器的經歷,特別是在尋找日文書的過程中所遇到的挑戰與收穫。透過探討電子書的便利性,以及Kobo的獨特性,作者也反思了對於購書的限制與興趣。這篇文章適合對電子書有興趣或希望改善閱讀習慣的讀者。
Thumbnail
隨著年齡增長,視力逐漸下降,使得閱讀變得困難。本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如何從傳統紙本書轉向使用電子書閱讀器的經歷,特別是在尋找日文書的過程中所遇到的挑戰與收穫。透過探討電子書的便利性,以及Kobo的獨特性,作者也反思了對於購書的限制與興趣。這篇文章適合對電子書有興趣或希望改善閱讀習慣的讀者。
Thumbnail
開學至今已來到第9周了,孩子們已經沒有開學時的分離焦慮囉! 多數的孩子也開始能跟上學校作息時間,知道什麼時間做什麼事。 而在每個作息之間的轉銜時間, 老師們會利用一些策略來讓孩子做活動間的轉換, 像是在固定位置聽音樂或是進入圖書區做閱讀; 而這些策略都有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尤其是在
Thumbnail
開學至今已來到第9周了,孩子們已經沒有開學時的分離焦慮囉! 多數的孩子也開始能跟上學校作息時間,知道什麼時間做什麼事。 而在每個作息之間的轉銜時間, 老師們會利用一些策略來讓孩子做活動間的轉換, 像是在固定位置聽音樂或是進入圖書區做閱讀; 而這些策略都有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尤其是在
Thumbnail
有朋友問說「要怎麼自我覺察」、「如何更了解自己」等問題,這是個很棒的主題,因為認識自我是隨時進行的功課,不分歲數、無關處在哪個階段。 Heibon曾經分享過幾項自己努力執行的事情,例如將看過每本書摘錄自己的心得、隨身帶著一本小冊子,有靈感便自由書寫、100天練習,隱含想法可連結《原子習慣》核心概念
Thumbnail
有朋友問說「要怎麼自我覺察」、「如何更了解自己」等問題,這是個很棒的主題,因為認識自我是隨時進行的功課,不分歲數、無關處在哪個階段。 Heibon曾經分享過幾項自己努力執行的事情,例如將看過每本書摘錄自己的心得、隨身帶著一本小冊子,有靈感便自由書寫、100天練習,隱含想法可連結《原子習慣》核心概念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羅恩·克拉克所著的《教出優秀孩子的黃金教養法》一書的核心理念,強調良好教養的重要性及實用技巧,如保護學生隱私、每天完成作業的重要性與學生行為的解釋。文章指出這些方法不僅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負責任的習慣,也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與理解,呼籲大家相信孩子的潛力,讓其在愛與教育中茁壯成長。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羅恩·克拉克所著的《教出優秀孩子的黃金教養法》一書的核心理念,強調良好教養的重要性及實用技巧,如保護學生隱私、每天完成作業的重要性與學生行為的解釋。文章指出這些方法不僅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負責任的習慣,也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與理解,呼籲大家相信孩子的潛力,讓其在愛與教育中茁壯成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