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面情緒教你成為角色設計大師

2023/02/0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前言】

上一回《創作者的大局觀》介紹了如何使用後設認知的技巧,幫助自己打開視野,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在文章中我們聊到覺察自身的「情緒來源、經驗來源、感官來源」,今天則要進一步來討論「負面情緒」的情緒來源,以及它可以如何被應用在角色設計與故事鋪陳上。

【負面情緒的來源】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負面情緒包括:憂鬱、悲傷、害怕、厭惡、煩惱、憤怒、恐懼、不滿、沮喪、絕望等。
有時候負面情緒會帶來過多的生理不適,和阻礙日常任務進行,這種時候我們通常會更進一步發展出其他的自我防衛機制來阻擋負面情緒,例如否認事實、曲解事實、合理化事實、補償、攻擊、遷怒、刻意抽離、自我貶低、包括後設認知等,都是很常見的自我防衛機制。
無論是最原始的負面情緒,或是較複雜的自我防衛機制,這些情緒和行為其實都是代表「大腦正在努力保護脆弱無力的自己」
例如:小學生的男孩子故意欺負喜歡的女孩子。「故意欺負」即為自我防衛機制,為的是避免感受到「真實的自己被愛慕對象討厭的恐懼感」。
「故意欺負」和「恐懼感」要保護的都是「將自我存在價值建構在能被他人喜愛,因此感到脆弱無力的自己」。
又例如:網路新聞報導百萬訂閱的正妹網紅分享事業經營心得,新聞底下民眾留言「醜八怪」、「一定是鮑鮑換包包」、「富二代罷了」。民眾的「嘲諷批評」即為自我防衛機制,為的是避免感受到「因自身條件不足所產生的無力感和焦慮感」。若是認同了對方,就像是在否定努力提升自我價值的自己。
「嘲諷批評」和「焦慮感」要保護的是「將自我存在價值建構在外貌和權勢名利上,因此感到脆弱無力的自己」。

又例如:同事工作能力不算優秀卻因為擅長交際受到重用,導致我們產生了忌妒和煩躁的情緒。因為若是認同對方,就像是在否定努力增進自身工作能力的自己。
忌妒與煩躁要保護的是「將自我存在價值建構在實力被認同之上,因此感受到脆弱無力的自己」。
負面情緒就像一個守護騎士,當我們感受到重要的事物被否定、自己的存在價值被動搖、無力抵抗外界的壓力時,負面情緒就會自動運作,讓我們產生積極脫困的動力,或產生尋求協助的意願,確保我們能安全生存下去。

【負面情緒與角色設計的關聯】

接著來看角色設計。
進行商業型的故事創作時,角色的「個人主義」會是在故事大綱成立初期就必須被確立好的事情。
「個人主義」=自我存在價值、最重要的事物、最堅定的信念、說什麼也無法退讓的底線。也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負面情緒的源頭。
動漫畫常見的個人主義有:「實力至上主義」、「任務至上主義」、「弱肉強食主義」、「金錢至上主義」、「愛妻至上主義」、「夥伴至上主義」等等。
個人主義沒有對錯,只有適不適合,適合的主義可以為角色帶來前進的方向和脫困的力量,就像負面情緒也是這樣幫助我們一樣。
每一個主義都會有相對應的因果業報,也就是劇情鋪陳,身為作者的我們必須為角色的個人主義量身打造困境和課題,引導主角成長或是面對結果,成就一個完整的故事。
筆者自己在帶學生進行劇本分析的時候,很喜歡用迪士尼動畫當作舉例。例如冰雪奇緣的Elsa原本是「沒有人喜歡我也沒關係的Let it go主義」,並且將自我價值建立在「勇敢脫離原生環境+重獲自由」之上,於是被安排了必須再次面對未解決的難題,以及能使她重新相信自己值得被愛的課題。
海底總動員的馬林原本是「兒子安全至上主義」,並且將自我價值建立在「盡責任保護好有缺陷的兒子」之上,於是被安排了兒子被綁架的課題,和能使他相信兒子有能力照顧自己,願意放手讓兒子冒險的課題。
當我們越能夠分辨自己與周遭人的負面情緒來源,用相對客觀的角度看見大家心中最重要的個人主義是什麼的時候,就有越多材料能應用在自己的故事當中。
同時也會越來越明瞭他人的意見與自己不同時,僅僅是大家心中重要事物的順位不一樣而已。

【小結】

除了生理上(荷爾蒙變化、傷病、疲倦、營養失調等)或環境上(噪音、髒亂等)的因素,一般人如果時常情緒或行為失控,常常是由於自我存在價值過度倚靠外界評價,以致缺乏自我肯定感,遇到風吹草動就容易深感匱乏和感到生存價值被威脅,便會時常需要負面情緒與自我防衛機制支撐住無力的自己。
屁股上過多的脂肪也是為了支撐住久坐不動的自己,才能避免身體結構崩壞,脂肪和情緒都是為了保護我們而存在。
學習後設認知就像是讓大腦進行重量訓練,增加肌肉量提升保護力。
當我們有能力使用後設認知的技術,確認主觀認知的困境是否真的與事實相符、是否真的需要被解決、是否真的需要深信不疑,是否真的需要負面情緒來保護自己的時候,就越有機會體悟最適合自己的個人主義。
祝大家都成為心強體壯的人。
千針
千針
工作忙碌暫停更新。在日本的商業出版領域寫故事的職業創作者,這裡不聊創作技術,主要分享「職業創作者的狀態維持方法 & 創作低潮時的急救對策」。祝大家創作愉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