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保持心理張弛有度,不是要克制緊張,而是要減少控制。
「你可不可以精明一點,不要神經那麼大條 …」
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我們都希望能表現出自己最聰明的一面,但當我們過於追求完美時,就成了一種心理負擔。越想表現,就越沒有自信,反而更加的焦慮和不安。
就像在會議中,你越想著等一下要發言就越緊張 ; 在比賽中,越不想犯錯就越容易失誤 ; 約會時越想表現魅力,就越覺得自己的頭髮很亂。
你可能會想,難道不去想它就沒事了嗎 ? 也沒那麼容易,你想,不讀書怎麼可能考得好。
有些人對事情比較敏感,過度敏感會讓人陷入自己的思維中,也會讓人感到疲憊。但是太過遲鈍又可能讓我們錯過一些重要的訊息,到底該怎麼拿捏 ?
讀了《鈍感力》,我了解到我們的感受可以是遲鈍而堅強的,遲鈍不是不作為,而是一種安定狀態。擁有鈍感力,可以讓我們在應對各種事情時保持心態平和,既不會過於衝動,也不會過於消沉。
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下面這 3 種常見的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運用「鈍感力」來解決它們吧!
❶ 缺乏自信或猶豫不決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在他人面前展現出自信的一面,好讓人覺得我們可靠,喜歡跟我們在一起。但是當我們遇到複雜問題時,大腦潛意識就會告訴我們不要去做,因為這會讓我們消秏能量,這是大腦的預設行為,在原始社會裡,消耗太多的能量將不利於自己捕食和逃跑。
👉要知道,缺乏自信並不完全是能力問題,有可能是現代生活與我們的原始大腦產生了內在的衝突。不是因為身體體能無法負荷,而是情緒與感覺不願意。
為了克服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讓大腦相信事情其實並不那麼困難。
怎麼做呢 ? 停止自我批評。
我們常常會以為自己做不到某件事,因為我們會太過在意結果如何,但問題是,許多結果都超出了我們的控制範圍。例如,我想寫一篇受歡迎的文章,讓大家喜歡,然後分享給更多人,但我其實無法掌握誰會喜歡,誰會分享。
雖然我不能控制別人的想法,但我可以掌握我寫作的品質。今天寫的有沒有比昨天好,就算沒有別人告訴你,你自己也應該知道。我認為,只要有意識想要寫好,並且不斷地練習,就一定會更好。
如果你因為太過敏感,老是苛求自己,只在意自己的缺點,就不敢踏出下一步,永遠也不會出現好的作品。
👉自信心,是自己評價自己而來的,不是別人給的。
作者在書中這樣說 : 「在人缺乏自信或猶豫不決的時候,即使再多的思考都於事無補。因此在這種時候,就要摒棄雜念,更為大膽、充滿自信地向前邁進才行。」
如果我們想成功,就需要健康的自信,消極的自言自語只會適得其反。
❷ 聽到批評時就反應激烈
為什麼在網路上對你的意見提出負面批評的人你會很在意,而如果在現實生活中有人經過你身邊,沒理由的對著你罵,你只會笑一笑並趕快離開。
👉我們在意,不是因為「被批評」,而是對方戳中了你的脆弱,而你無力反擊。
作者建議我們「不要聽到一些不中聽的話就如臨大敵,而應該仔細思考對方那麼說的原因。」
當受到批評時,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想反擊,然後開始找對方的弱點和漏洞。但是,當我們從負面的問題為出發點開始思考時,就沒辦法阻止自己用負面的方式運用想像力了。當你開始向自己提負面的問題時,你就已經在否定這個問題了。
👉解決之道是嘗試反向操作,用正面的問題向自己提問。
如果我們想要自在的生活,就需要這種不理睬諷刺的鈍感力,無視周圍人的目光和流言蜚語,即便聽到別人的諷刺,也要擺出一副「與我無關」的架勢。
❸ 自以為是
我們有時候給別人出主意的時候,顯得非常聰明,但是一輪到自己的事情,往往會犯糊塗。為什麼呢 ? 因為以自我為中心來考慮事情,不容易做出理性的判斷。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這句話,也是這個意思。
要怎麼避免這個現象呢 ? 你要與自己的內心拉開一點距離。
我們需要從自我的身份中抽離出來,用旁觀者的角度看待自己,這樣才能對事物做出更理性的判斷。作者渡邊淳一所說的「鈍感力」,就是讓自己對外界的反應沒有那麼敏感,其實也是這個意思。
👉離開事件的中心,你才能看到全貌。你越是想貼近鏡子,就越看不清自己的臉。
█ 後記
我們都想要擁有「內心強大」與「情緒穩定」的能力,這需要心理鬆弛的能力,也就是「鈍感力」。
👉想要保持心理張弛有度,不是要克制緊張,而是要減少控制。
想要掌控一件事情,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注意力。你需要提前計劃,隨時監督,遇到問題及時處理。當掌控的事情越多,就意味著你的注意力負擔會變得越來越重,讓你難以放鬆。
比如,越詳細的規劃旅行,時間表就變成焦點,而不是風景 ; 越想要孩子寫好功課,越可能發生衝突,引起親子關係的緊張。
生活中充滿了不可預測的事情,明明不是想要這樣子的,卻發生了,原因都在於我們太想要控制一切。
怎麼辦呢 ?
《鈍感力》告訴我們,雖然無法控制每件事的結果,但是我們可以調整自己的期待,並選擇要用什麼態度行事。當我們放下想要控制一切的欲望,讓自己更加輕鬆地接受一切自然的發展,包括接納自己不完美的一面,我們就可以更輕鬆地適應任何新的環境和挑戰,更加有彈性和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