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有一個人每月讀三本書,與另一個人每月能夠讀十本書,哪一個學到的東西會更多?普遍大家都會相信大量的閱讀能夠帶來更多的成長,其實這個說法不完全正確。
實際上
影響成長的關鍵不在於輸入的多寡,而是輸出的方式與品質;因此在建立閱讀習慣的同時,我也在培養寫作的能力,希望在看完書之後,能夠寫些什麼出來;不過寫作思考時間過長,再加上有時候很難有效整理書裡的內容,於是透過
閱讀前哨站的介紹,找到了這本
高產出的本事。
書裡一開始就提到一般人對輸出的誤解,也剛好擊中了我;作者劉奕酉提到第一個誤解是輸出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使用不到,第二是必須要有好的輸入才能夠有好的輸出,最後則是認為輸出是一種藝術,需要有華麗的文字技巧。
劉老師一年閱讀百本書籍,並產出百篇文章,同時還準備百場的演講,他的時間與你還有我都一樣多,為什麼他能夠有如此的效率呢?
高產出的本事是一本瞬間顛覆我對寫作認知的書。學習之神 史考特 楊在自己的著作超速學習中提到的費曼學習法,是目前公認最有效率的學習方式,而他的概念是以輸出來反饋輸入,如同作者劉奕酉所使用的優勢輸出是一樣的原理。
優勢輸出
通常我們提到產出內容,應該需要先有所輸入對吧?但老師提出優勢輸出的第一個步驟,是定位,再來決定表達框架後,接著開始輸入,運用選擇好的模組,再回過頭去書裡找出內容來填空,這是一種以輸出為目的來反饋輸入的方式。
以我想寫一篇關於高產出的本事的文章為例:
首先要清楚為什麼讀這本書?寫這篇文章心得的目的是什麼?要用什麼框架來表達內容?
釐清閱讀目的
為什麼讀這本書?
為了學習有效率的寫作方法。
寫這篇心得的目的是什麼?
分享並且複習在書中學習到的內容
用什麼框架來表達?
我打算運用主題框架來快速拆解書裡的內容。
主題框架有掌握全貌的特點,它包含兩種層次的運用:
第一層是讓對方掌握全貌,包括目的Why、作法How、結果What 。
第二層則是與對方產生連結,目的Why me 、關聯How important 、還有效益What take-away/benefit 。
這兩種層次的運用,源自我們熟悉的三個要素,為何Why、如何How、還有什麼What ,從這三個元素來思考,能夠快速掌握一個事物的全貌。
比方說拆解內容後,運用在寫作。以上這個我不熟悉的領域來看,老師建議透過主題框架的第二層運用,問自己三個問題建立起與這本書的連結:
建立你與書的連結
為什麼要看這本書?
為了學習有效率的輸出方法。
這本書中的內容與我有何關聯?對我有多重要?
· 高效率的輸出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有本事產出,就能讓價值兑現。
· 懂得輸出的人,到哪裡都有優勢。
· 影響成長的關鍵,在於輸出的品質與方式。
具體來說,能夠在書裡學到什麼?對我產生什麼效益?
· 用優勢輸出來產出優勢。在系統創新思維觀點裡,創新是源自對思想的制約,不是放任;限定一個框架並在其中找答案,比漫無目的的發想,更有效率。
· 強化自己說、寫,以及行動的能力。
· 懂的輸出能夠掌握機會,快速輸出能夠創造機會。
· 大多數高輸出者,都懂的先輸出,來反饋更好的輸入;以對的輸入產出更好的輸出。
· 高效能的輸出,能夠產生更有效率更精準的閱讀。
確認了書裡內容與我的關聯後,再透過主題框架第一層運用的三個問題,掌握書的全貌:
掌握書本全貌
為什麼閱讀這本書?
· 提升寫作能力,精準分析書中的內容。
書中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
· 重新理解什麼是輸出。
· 優勢輸出:定位方向、重組架構、產出內容、場景應用。
具體來說,運用到什麼技巧?有沒有實際案例可以參考?
· 優勢輸出-定位:釐清目的、受眾還有內容。
· 優勢輸出-重組:八種表達框架,四張圖表框架。
1.重點框架:瞬間抓住目光。
2.清單框架:推薦清單、建議項目。
3.時間框架:運用時間軸來說明、劃分內容。
4.空間框架:以規模大小、距離遠近來劃分內容。
5.主題框架:掌握全貌、影響關聯還有效益。
6.議題框架:有具體證據的論點與主張。
7.問題框架:解決問題的方式與應用。
8.課題框架:展現成果價值與達到的難度。
圖表框架:
1.樹狀圖:歸納內容觀點脈絡。
2.流程圖:梳理內容運作機制。
3.矩陣圖:定位內容交互比較。
4.文氏圖:強調內容交集關係。
· 優勢輸出-產出:運用鑽石結構;開場、內容,與結尾。
· 優勢輸出-場景:
1.溝通表達:簡單說重點。
2.文章寫作:三段式鋪陳,寫出觀點明確的文章。
3.簡報規劃:一也摘要、口頭簡報、主題報告。
4.視覺圖解:全息圖的應用。
5.精準閱讀:優勢輸出提升閱讀體驗。
對一個沒有讀過這本書的人,以上的拆解,已經能夠大致了解這本書在講些什麼,可以自己判斷是不是要繼續閱讀下去,或只是看局部內容。
精準閱讀的私人心法
老師為了滿足每天大量閱讀以及必須在短時間內產出簡明扼要的報告,因此發展出一套快速且有效率的技巧,他稱為望聞問切、再三提問,也可以說是應用在閱讀上的優勢輸出。
高效的閱讀應該是從提問開始的,首先搞清楚看一本書的目的、關聯還有效益:因此在順序上應該是問~望~聞~問~切~問。
問:
首先拿到一本書時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為什麼要讀這本書?這本書與我有什麼關係?讀完這本書對我有什麼幫助?
望:
初步看看書名、作者介紹、作者序還有推薦序,了解這本書想傳遞的價值與核心概念,再看看後記內容,了解作者的期許;最後瀏覽一下目錄,熟悉一下這本書的架構,藉此判斷這本書值不值得我們閱讀。
聞:
快速的翻閱內容,但不是為了了解內容;不理解的地方註記起來,務必短時間看完整本書。
問:
第二次再對自己提出三個問題:
為什麼要閱讀這本書?這本書與我有什麼關係?讀完這本書對我有什麼幫助?
這次應該可以更清楚自己需不需要這本書,我們可以就此打住,也能夠好好的看看這本書。
切:
當決定好好閱讀一本書的時候,可以選擇完整閱讀、局部閱讀、框架閱讀。
問:
第三次對自己提出三個問題:
為什麼要閱讀這本書?這本書與我有什麼關係?讀完這本書對我有什麼幫助?
結語
閱讀確實能夠幫助大腦思考,可是它的強項是學習,不是記憶,那麼為了內化我們在書本上學習到的知識,勢必需要消化後並產出,簡單說是寫一篇閱讀心得或是筆記。
不過學生時代的我,也不是什麼會學習的料,對唸書也沒有特別天份,甚至出社會有的一技之長,還跟原本唸的科目完全不相干;我是一位中年平面攝影師,現正在努力學習有效率的內容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