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災難面前,文學好像只能默默無語。因為,我們不能用文字來淡化、美化眼前所發生的事,無力去說,被眼前的悲傷和殘酷所震驚,找不到適當的語詞,也找不到訴說的意義。可是,如果我們不堅持下去,我們不持續的去訴說、書寫、和記錄下來;很快的,人們將會遺忘這些事。「因為它是個隨時都有可能消失的故事,而這是我們一直害怕的」[1]。 我們只能咬著牙,堅持的去對話、去回憶、去守護,不能讓我們的聲音被淹沒,不能讓同樣錯誤的事持續發生。 薩依德與巴勒斯坦 用了一段很長的時間,我才讀完這本《心靈的棲地:愛德華.薩依德傳》。不過,要靠一本400多頁的書訴說一個人的生命,雖然長,但還是遠遠不夠。更何況,薩依德六十七年的一生,留下了多少辛勞、多少成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