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待在舒適圈真的很舒服,所以你應該養大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能力卡關了,常常會有人告訴你說:個人能力要成長要「跳脫舒適圈」。我認為這個說法只對了一半!另外缺少的一半不是因為這一句話講錯,而是因為很多人誤解了這句話的真正的「含意」。
raw-image

  很多人跳脫舒適圈的做法,就是做一些與目前無關的事,從做工程跳到當廚師,或是不斷地聽演講,以及看一些與目前工作無關的書。

努力了一段時間後,會發現這個做法幾乎沒辦法為你帶來什麼改變,這時候就落入了跳脫舒適圈的「盲點」。

  待在舒適圈裡除了讓你會很安心之外,也代表做這個領域裡的事情是你擅長的。

  如果用舒適圈的面積大小當作指標,你擁有舒適圈的面積大小就代表你有多少能力。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356 字、2 則留言,僅發佈於專案管理與自我成長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梅-avatar-img
2023/03/26
如果已經知道自己在原領域達不到前1%,那如何知道自己已經在該領域發展至前25%,可以去開發其他舒適圈了?判斷標準為何?
孫忠邦-avatar-img
發文者
2023/03/27
梅 其實只要比你旁邊的同事好一點點,就有前25%了,會定25%這個標準主要是針對單點學習的人,因為在一個領域只付出一、兩個小時是不可能達到25%的。擴大原本的舒適圈與開發其他舒適圈應該是同步的,需要著重的是如何分配時間,才能讓總分最大化。
avatar-img
破除職場迷思及提升個人價值
106會員
243內容數
這個專題是專門寫給剛進入職場的新人看的,剛進入職場懵懵懂懂的,搞不清楚該學習那些技能嗎?是不是常常跟同事相處不順利?常常無法達到主管的期待?沒關係,這個專題都有解答。 你可以在這個沙龍發文討論以及交流。
2025/03/19
如果你是一個剛剛創業或是一個新的部門的經理,最容易讓你遇到困難的事情應該就是班底的培養 請人是需要成本的,如果沒有妥善安排以及培養,請人就會造成自己的負擔,除了請到適當的人之外,人才的養成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一個新人要能發揮價值,需要至少達到以下一項門檻,能夠做符合他薪水的案件量,或是能夠處理
Thumbnail
2025/03/19
如果你是一個剛剛創業或是一個新的部門的經理,最容易讓你遇到困難的事情應該就是班底的培養 請人是需要成本的,如果沒有妥善安排以及培養,請人就會造成自己的負擔,除了請到適當的人之外,人才的養成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一個新人要能發揮價值,需要至少達到以下一項門檻,能夠做符合他薪水的案件量,或是能夠處理
Thumbnail
2025/03/18
疫情之後,很多人都已經接受了遠端工作的模式,本來大家都覺得遠端工作或是會議沒有成效,於是不敢嘗試。但在疫情時,所有人都被逼迫著要遠端處理事情。 我覺得如果都要見面討論事情的話,在現代社會是一件不切實際的事情,就目前我的工作來說,案件分布在中南部地區還有東部,不太可能以到處跑的方式來管理各個工作。
Thumbnail
2025/03/18
疫情之後,很多人都已經接受了遠端工作的模式,本來大家都覺得遠端工作或是會議沒有成效,於是不敢嘗試。但在疫情時,所有人都被逼迫著要遠端處理事情。 我覺得如果都要見面討論事情的話,在現代社會是一件不切實際的事情,就目前我的工作來說,案件分布在中南部地區還有東部,不太可能以到處跑的方式來管理各個工作。
Thumbnail
2024/04/14
在職場中,被當作是一個自動自發的人其實很重要,因為我們應該都不想要每天被老闆盯著,那是上班時最痛苦的感覺,如果沒有了這種討厭的感覺,或許上班會變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很多人覺得自己很主動做事情,但卻只是自以為而已,做的事情沒有在老闆畫的重點上。所以應該要適時地表現出我們有抓到重點,讓老闆知道自己很自
Thumbnail
2024/04/14
在職場中,被當作是一個自動自發的人其實很重要,因為我們應該都不想要每天被老闆盯著,那是上班時最痛苦的感覺,如果沒有了這種討厭的感覺,或許上班會變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很多人覺得自己很主動做事情,但卻只是自以為而已,做的事情沒有在老闆畫的重點上。所以應該要適時地表現出我們有抓到重點,讓老闆知道自己很自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舒適圈是指人們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常常採取的舒適、安逸和熟悉的環境和方式。在這個舒適圈裡,人們習慣於重複和保持現狀,很少去嘗試新的挑戰和冒險。然而,如果我們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適圈裡,就很難發現自己的潛力和可能性。只有跨出舒適圈,才能探索更廣闊的天地,讓自己成長和進步。 跨出舒適圈的重要性 首先,跨出舒
Thumbnail
舒適圈是指人們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常常採取的舒適、安逸和熟悉的環境和方式。在這個舒適圈裡,人們習慣於重複和保持現狀,很少去嘗試新的挑戰和冒險。然而,如果我們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適圈裡,就很難發現自己的潛力和可能性。只有跨出舒適圈,才能探索更廣闊的天地,讓自己成長和進步。 跨出舒適圈的重要性 首先,跨出舒
Thumbnail
工作的時候,為了要得到更好的表現,拿到更好的薪水,我們常常會進修、學習,想要用下班的時間來讓自己更好。 但是努力不一定會有成效,如果你發現自己因為現在的工作內容一成不變,感覺職場的能力卡關了,常常會有人告訴你說:「個人能力要成長要跳脫舒適圈。」 於是你聽信了這個說法,開始做一些與目前工作無關的事、或
Thumbnail
工作的時候,為了要得到更好的表現,拿到更好的薪水,我們常常會進修、學習,想要用下班的時間來讓自己更好。 但是努力不一定會有成效,如果你發現自己因為現在的工作內容一成不變,感覺職場的能力卡關了,常常會有人告訴你說:「個人能力要成長要跳脫舒適圈。」 於是你聽信了這個說法,開始做一些與目前工作無關的事、或
Thumbnail
網友〈梅〉的提問: 阿邦你好,我在〈待在舒適圈真的很舒服,所以你應該養大他〉這篇文章看到一段話有點疑問,這段話是這樣的: 真正斜槓的作法應該是:創造另一個斜槓舒適圈,然後慢慢地擴大,直到跟原本的舒適圈連起來為止,才有相互加乘的效果。 依據經驗法則,在一個領域之內必須要做到前「25%」的強度,才算是有
Thumbnail
網友〈梅〉的提問: 阿邦你好,我在〈待在舒適圈真的很舒服,所以你應該養大他〉這篇文章看到一段話有點疑問,這段話是這樣的: 真正斜槓的作法應該是:創造另一個斜槓舒適圈,然後慢慢地擴大,直到跟原本的舒適圈連起來為止,才有相互加乘的效果。 依據經驗法則,在一個領域之內必須要做到前「25%」的強度,才算是有
Thumbnail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能力卡關了,常常會有人告訴你說:個人能力要成長要「跳脫舒適圈」。我認為這個說法只對了一半,另外缺少的一半不是因為這一句話講錯,而是因為很多人誤解了這句話的真正的「含意」。
Thumbnail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能力卡關了,常常會有人告訴你說:個人能力要成長要「跳脫舒適圈」。我認為這個說法只對了一半,另外缺少的一半不是因為這一句話講錯,而是因為很多人誤解了這句話的真正的「含意」。
Thumbnail
那一天,剛好看到一則推文,標示出來了舒適圈跟潛力區的概念,讓我回想到關於舒適圈,過去我花了蠻長一段時間去理解這個議題。然後我才發現,其實跳脫舒適圈並不適用大多數的人。
Thumbnail
那一天,剛好看到一則推文,標示出來了舒適圈跟潛力區的概念,讓我回想到關於舒適圈,過去我花了蠻長一段時間去理解這個議題。然後我才發現,其實跳脫舒適圈並不適用大多數的人。
Thumbnail
YC前陣子讀了一篇文章,內容中鼓勵大家要勇於跳脫舒適圈,才能為自己的人生找到更多火花。讀完後,我完全不反對這位作者的觀點,確實離開熟悉的環境,有機會帶來生活上甚至是心靈上的成長,但此時我的腦海中卻浮現一些疑問: 「跳脫舒適圈真的能夠提升自我嗎?」 「有機會成長,卻不是一定?」 謝謝!
Thumbnail
YC前陣子讀了一篇文章,內容中鼓勵大家要勇於跳脫舒適圈,才能為自己的人生找到更多火花。讀完後,我完全不反對這位作者的觀點,確實離開熟悉的環境,有機會帶來生活上甚至是心靈上的成長,但此時我的腦海中卻浮現一些疑問: 「跳脫舒適圈真的能夠提升自我嗎?」 「有機會成長,卻不是一定?」 謝謝!
Thumbnail
【舒適圈應該盡力擴大,讓全世界都變成你的舒適圈】 跳脫舒適圈,是我近期聽到疫情下最多人講的詞彙 彷彿改變了現實生活的結構......
Thumbnail
【舒適圈應該盡力擴大,讓全世界都變成你的舒適圈】 跳脫舒適圈,是我近期聽到疫情下最多人講的詞彙 彷彿改變了現實生活的結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