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陪伴自己,是ㄧ生最好的投資(上)

更新於 2023/04/1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不是廣告文,當您看到主圖時已經結束招生了:)
會放這張圖,主要是想推薦《陪伴心理學》這本書,同時也說明這篇文產生的背景脈絡,想從這場讀書對話分享會說起。

你想陪伴的人是誰

因為主題是陪伴心理學,所以在分享會的一開始我都會問來參加的夥伴「如果心中帶著一個想陪伴的人來參與學習,那麼這個想陪伴的人是誰?」
如果你被這麼問,心中可有答案?
在場的人大約超過九成的人回答「自己」(剩下的是回答家人)

想陪伴自己,卻不容易

並且在會後,來參加課程的夥伴也跟我分享他們在「陪伴自己」這條道路上所經歷的不容易,比方把焦點放在別人而非自己、希望從別人身上得到滿足卻感到失落、習慣性否定自己、獨處時不知道要做什麼...等等的這些。
看到這些陪伴自己的不容易之處時,瞬間把我拉回也有過這些困擾困惑「曾經的自己」的心情,這些答案我也曾經有過,還記得那時候的我,很在意他人的評價、很容易不自覺地討好、害怕犯錯、想爭取被認同被肯定、自我懷疑....這些都有。

用一個數字評估自我陪伴的能力

但,真的是一轉眼,也不是一轉眼啦,是過了有超過10年這麼久後的現在,我真的離開那的狀態很遠了,就算偶而還是會出現晃動、不安跟懷疑,也能知道如何安頓自己。倘若用一個10分量表(1分是最低,10分是最高)來自我評估「能夠陪伴自己的能力」,從前的我大約是3-4分,現在的我有8.5分以上。
所以,如果也邀請你給自己一個數字來評估自我評估的能力,你會給幾分呢?
而之所以我是用自我陪伴的「能力」來說,是因為我確實地知道,這是一個可以透過學習與練習得來的「能力」沒錯,在我自己身上,就親身經歷驗證著,通過很多的學習跟練習就可以提昇。

自我陪伴的能與不能,並非與生俱來

如果你以為有人的自我陪伴的狀態是天生的,而自己就是缺乏所以才無法,這就是一個很確定的迷思。
自我陪伴的能力,取決於自我探索、自我對話、嘗試各種自我陪伴的途徑方法、允許感受自己、練習傾聽內在聲音等等的這些,如果你能在這些項目上投入越多,你的自我陪伴能力就會提升。而雖然其他的因素,比方年齡、收入、社經地位、家庭背景也會間接有影響,卻不見得存在直接影響。
下一篇,我想來談談這10年間,到底我做了什麼、嘗試那些面向,所以才能是現在可以自我陪伴的自己。
我列了十點,歡迎你繼續關注是哪十點呢?
/
如果你對我提供的觀點視野感興趣,歡迎追蹤我的粉專有更多即時更新的文字
🌈我的電子報https://reurl.cc/Rv8XRe 歡迎訂閱
..
2009那年春天,因為生命的困局走入敘事的場域,就從那一年的那一天開始,敘事的視野來到生命,成為一種滋養與基底,然後一步一腳印的擴展豐厚自己。2020年成立散步後花園心理諮商所,長出另一個實踐相信的基地。聯繫我:54heart@g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界線不只是拒絕而已,更是一種保護。 保護珍貴的狀態,所以才能好好的陪伴照顧重要的人;保護有限的時間,所以才有力氣去做重要的事;保護關係裡的自在,有了合理自在的互動,我才能跟你繼續互動下去 。
嗯,標題的這句話,說的正是我自己。就是自己會的,不見得可以很好的教會別人,這中間有很大的空間。 今年是我步入心理諮商工作的第十一個年頭,很幸運的是從拿到執照的第一年就有機會接到邀請,去帶團體跟演講,甚至是整天的工作坊。
習慣的,在為自己準備早餐到享用的那段時間(另一個時段是晾衣服時),會挑選一段poscast來聽,即便是片片段段的聽,但因為早晨時光就是一天裡頭,每個人對清明的時刻,就會帶來許多的靈感跟深度思維。 今日,聽到的是佐編茶水間的Zoey訪問女力學院兩位校長/S姐與Elsa。兩位校長提到她們創立女力學院是從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我們身處的環境,除了物理空間之外,就是人,就是人的環境。這些人,可能是家人、同事(學)、主管(父母)、客戶、朋友等等。 有些是可透過調整距離來安放自己的,相處起來舒服的就會想靠近,反之當然就是想拉開距離,目的是希望自己能好過一點。但總是有一些人際關係,就是得要去面對,去互動,去找到
『「好」是「最好」的敵人。』 如果能在多說「不」方面有所進展,這樣就能對個人最看重的人與事說「是」。 重點在於,取捨。 而取捨之間,又憑藉什麼作為取捨呢?
界線不只是拒絕而已,更是一種保護。 保護珍貴的狀態,所以才能好好的陪伴照顧重要的人;保護有限的時間,所以才有力氣去做重要的事;保護關係裡的自在,有了合理自在的互動,我才能跟你繼續互動下去 。
嗯,標題的這句話,說的正是我自己。就是自己會的,不見得可以很好的教會別人,這中間有很大的空間。 今年是我步入心理諮商工作的第十一個年頭,很幸運的是從拿到執照的第一年就有機會接到邀請,去帶團體跟演講,甚至是整天的工作坊。
習慣的,在為自己準備早餐到享用的那段時間(另一個時段是晾衣服時),會挑選一段poscast來聽,即便是片片段段的聽,但因為早晨時光就是一天裡頭,每個人對清明的時刻,就會帶來許多的靈感跟深度思維。 今日,聽到的是佐編茶水間的Zoey訪問女力學院兩位校長/S姐與Elsa。兩位校長提到她們創立女力學院是從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我們身處的環境,除了物理空間之外,就是人,就是人的環境。這些人,可能是家人、同事(學)、主管(父母)、客戶、朋友等等。 有些是可透過調整距離來安放自己的,相處起來舒服的就會想靠近,反之當然就是想拉開距離,目的是希望自己能好過一點。但總是有一些人際關係,就是得要去面對,去互動,去找到
『「好」是「最好」的敵人。』 如果能在多說「不」方面有所進展,這樣就能對個人最看重的人與事說「是」。 重點在於,取捨。 而取捨之間,又憑藉什麼作為取捨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學校教育是教了很多,但獨漏了教我們這個最重要的賺錢技能,父母最大的課題,是陪伴他們,而不是規劃他們的人生
Thumbnail
提到「學習」兩個字,你的直覺會聯想到哪個場域呢?我猜測多數人大概會想到求學時期在學校或家裡苦哈哈地為了考試而學習,也因為對於學習的經驗是傾向負面的,自然對於「學習」感到排斥與恐懼,原以為離開校園可以從此脫離學習的噩夢,沒想到卻在當上父母後必須重新面對學習所來的諸多挑戰。 其實打從人一出
Thumbnail
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挫折。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家長該怎麼陪伴他們呢? 子玲老師在podcast中訪談陳志恆心理師 在《陪伴孩子高效學習》一書中提到,孩子學習挫折的背後, 往往存在著三個限制性信念 讓我們一起靠近孩子,理解他們的困難吧 !
Thumbnail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或許不是經不好唸,而是你還沒有找到念這本經的最佳方式而已。(字耕農)
Thumbnail
在每一個準備課程的夜晚,總是左思右想,應該要再多閱讀哪些書籍,參考哪些課程,擷取哪些時事案例。 因此,常常因為選擇困難,而感到焦慮。 過去,我總覺得,這是求好心切,大概轉念思考,放下完美主義就會有答案了。但,心裡始終明白,有絲毫的不踏實,不是件好事。 痛苦,往往來自能力與目標之間的差距
Thumbnail
這部影片取材地為「新竹護城河」為新年、元宵節慶點綴的精彩光影和「桃園置地廣場」, 充滿溫馨浪漫氛圍,新竹節慶活動是時間限定!觀賞這部影片也能帶您回味這幸福~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學校教育是教了很多,但獨漏了教我們這個最重要的賺錢技能,父母最大的課題,是陪伴他們,而不是規劃他們的人生
Thumbnail
提到「學習」兩個字,你的直覺會聯想到哪個場域呢?我猜測多數人大概會想到求學時期在學校或家裡苦哈哈地為了考試而學習,也因為對於學習的經驗是傾向負面的,自然對於「學習」感到排斥與恐懼,原以為離開校園可以從此脫離學習的噩夢,沒想到卻在當上父母後必須重新面對學習所來的諸多挑戰。 其實打從人一出
Thumbnail
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挫折。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家長該怎麼陪伴他們呢? 子玲老師在podcast中訪談陳志恆心理師 在《陪伴孩子高效學習》一書中提到,孩子學習挫折的背後, 往往存在著三個限制性信念 讓我們一起靠近孩子,理解他們的困難吧 !
Thumbnail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或許不是經不好唸,而是你還沒有找到念這本經的最佳方式而已。(字耕農)
Thumbnail
在每一個準備課程的夜晚,總是左思右想,應該要再多閱讀哪些書籍,參考哪些課程,擷取哪些時事案例。 因此,常常因為選擇困難,而感到焦慮。 過去,我總覺得,這是求好心切,大概轉念思考,放下完美主義就會有答案了。但,心裡始終明白,有絲毫的不踏實,不是件好事。 痛苦,往往來自能力與目標之間的差距
Thumbnail
這部影片取材地為「新竹護城河」為新年、元宵節慶點綴的精彩光影和「桃園置地廣場」, 充滿溫馨浪漫氛圍,新竹節慶活動是時間限定!觀賞這部影片也能帶您回味這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