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即是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看了幾檔藝術展,可以分成兩大類--一是填空增坪效的,二是留白給呼吸的。不能不說:前者的審美感動是否印象深刻尚不知,但感官疲勞可真就餘悸猶存。所以除非職責所在,越是密不透風的展場我穿梭的速度越快--年紀大了,光陰寶貴,犯不著跟忒糾結的展覽攪和。


群展固然有不得已的理由,但個展也要一股腦兒把作品擺好擺滿,實在令人費解:莫非正因為機會難再,此時不秀,更待何時?還是藝術家過於多產,難以取捨?無論如何,進展館的人都必然是走馬看花。展件越多,每件平均分到的東西注目就越短。展場不是大賣場,觀者可沒有動機或義務要來挑選哪個物件打包帶走。


另外一種近年流行的,則是策展者絮絮叨叨:長篇大論引經據典的展覽總說明以外,還愛搞個喧賓奪主的大圖輸出主題圖像,星羅棋佈的原作變成眾星拱月;或者東一塊單元論述、西一條文青標語。生怕大家看不懂創作人與策展人的苦心孤詣,還得拍個展覽說明的影片在會場顯眼的地方擺放,苦口婆心,真是「眾生無邊誓願度」哇!


就理想上來說:公開展覽是理性溝通的過程,而不是創作者在私密小宇宙獨白,這應該是互信與自重,幾可上綱到法蘭克福學派學者哈伯瑪斯強調「公共領域」維護運作的關鍵。就實效上來說:藝術展演與一切商業展售、政治宣達、教育訓練一樣,都要遵守傳播學的規則,講求閱聽經驗、效果、再傳播效果,以及知識與行為的改變。藝術家不信任作品的感染力,策展人沒把握佈展的有效度,還要借助超載的文詞來補強,不也正好暴露了展覽的缺陷嗎?所以不管就理想還是實務上來說:塞滿不留餘地的展,都是弄巧成拙,甚至可以說:是對公共資源的浪費。


包浩斯的重要人物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有句名言:"Less is More"(少即是多)固然有其特定的美學與生產背景,但其尊重使用者、重視機能的宗旨,則是任何公共建設與活動不能忽視的。希望以後少看到一些創作者策展人自嗨的展,多出現一些執簡馭繁、餘音繞樑的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Kang-Ywe Lyau的沙龍
24會員
144內容數
「藝術生活」發掘生活中的藝術,將藝術導入生活,富厚生計,充實生趣的諸般面向。綜合感性與理性深入藝術生態鏈與創作鑒賞收藏。期望能不落入現今藝評與新聞報導的俗套,坦誠面對作品,展覽,市場,以及最重要的,人性。
Kang-Ywe Lyau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12
本展掌握這種節奏與和聲的變化,使觀者可以在聲音藝術的體驗旅程中悠然聆賞策展人的調性,也容許觀者的感官與思維在適度的空間裡伸張譜寫自己的共鳴。
Thumbnail
2025/04/12
本展掌握這種節奏與和聲的變化,使觀者可以在聲音藝術的體驗旅程中悠然聆賞策展人的調性,也容許觀者的感官與思維在適度的空間裡伸張譜寫自己的共鳴。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第二次的個展,受到邀請在一個相當特別的空間展覽,似乎是對方一種嘗試性的經營方式(經營管理這部分我也不太懂),因此以邀請制的方式做展覽 在一家店內,前半部是邀請單位的合作商家,而後半部才是邀請單位所有,設計成展覽空間的區域,等於是兩家不同公司租用同一個空間共同管理經營的感覺,規模雖不大但比起在咖啡廳
Thumbnail
第二次的個展,受到邀請在一個相當特別的空間展覽,似乎是對方一種嘗試性的經營方式(經營管理這部分我也不太懂),因此以邀請制的方式做展覽 在一家店內,前半部是邀請單位的合作商家,而後半部才是邀請單位所有,設計成展覽空間的區域,等於是兩家不同公司租用同一個空間共同管理經營的感覺,規模雖不大但比起在咖啡廳
Thumbnail
最近看了幾檔藝術展,可以分成兩大類--一是填空增坪效的,二是留白給呼吸的。不能不說:前者的審美感動是否印象深刻尚不知,但感官疲勞可真就餘悸猶存。所以除非職責所在,越是密不透風的展場我穿梭的速度越快--年紀大了,光陰寶貴,犯不著跟忒糾結的展覽攪和。
Thumbnail
最近看了幾檔藝術展,可以分成兩大類--一是填空增坪效的,二是留白給呼吸的。不能不說:前者的審美感動是否印象深刻尚不知,但感官疲勞可真就餘悸猶存。所以除非職責所在,越是密不透風的展場我穿梭的速度越快--年紀大了,光陰寶貴,犯不著跟忒糾結的展覽攪和。
Thumbnail
上週末跟夥伴一同參加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一入展區便感受到濃濃的商業氣息,許多作品在商業化的框架之下少了一些溫度,越逛越覺得能量被榨乾的我不自覺開始感到不耐煩,起了很多雜念:為什麼我要花時間來看這些取悅性這麼高的作品?當下忘記提醒自己: 外在世界只是內在的投射,我無法用自身的標準去度量他人的價值,看見
Thumbnail
上週末跟夥伴一同參加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一入展區便感受到濃濃的商業氣息,許多作品在商業化的框架之下少了一些溫度,越逛越覺得能量被榨乾的我不自覺開始感到不耐煩,起了很多雜念:為什麼我要花時間來看這些取悅性這麼高的作品?當下忘記提醒自己: 外在世界只是內在的投射,我無法用自身的標準去度量他人的價值,看見
Thumbnail
看了兩個小型展覽,一個真誠,另一個包裝。所謂包裝,就是揀選對自己有利的事件,將所有時下流行的博物館展示方式都用上,然後把尚有討論空間的政策,詮釋為一件單向的「事實」。因此,展示中所有的物件,都成了工具。當我發現這展覽背後可能的居心,自然而然產生了閱讀障礙。
Thumbnail
看了兩個小型展覽,一個真誠,另一個包裝。所謂包裝,就是揀選對自己有利的事件,將所有時下流行的博物館展示方式都用上,然後把尚有討論空間的政策,詮釋為一件單向的「事實」。因此,展示中所有的物件,都成了工具。當我發現這展覽背後可能的居心,自然而然產生了閱讀障礙。
Thumbnail
「這是一場aka里民大會的座談。」 座談開始直接開門見山談論,關於一個人對應三個碩大的、著名的、資源豐沛的等等場域,甚至一個人就代表一個雙年展?這樣的提問直接正面對決。
Thumbnail
「這是一場aka里民大會的座談。」 座談開始直接開門見山談論,關於一個人對應三個碩大的、著名的、資源豐沛的等等場域,甚至一個人就代表一個雙年展?這樣的提問直接正面對決。
Thumbnail
在我們討論公共美術館背後的政治權力之前,先試想一位對藝術感興趣的觀眾踏入美術館心路歷程: 他或她,可能來自與藝術無甚相關的背景,偶然在城市某個角落被展覽的廣告吸引後,使用搜尋引擎和臉書粉絲頁確認美術館的詳細資訊。
Thumbnail
在我們討論公共美術館背後的政治權力之前,先試想一位對藝術感興趣的觀眾踏入美術館心路歷程: 他或她,可能來自與藝術無甚相關的背景,偶然在城市某個角落被展覽的廣告吸引後,使用搜尋引擎和臉書粉絲頁確認美術館的詳細資訊。
Thumbnail
媒體老喜歡用「策展是一種顯學」之類的方式來形容各式展覽蓬勃發展的狀態,使得有時不論展覽大小,策展角色的鮮明程度反而蓋過了展覽內容本身,反倒是有時不是看展覽本身,而是去看是哪個策展團隊在這回新規劃的展覽裡又有什麼新的亮點來引人目光。又好像是廚師料理冠軍秀一樣,看誰能把相同的食材料理出一桌的豐盛美味..
Thumbnail
媒體老喜歡用「策展是一種顯學」之類的方式來形容各式展覽蓬勃發展的狀態,使得有時不論展覽大小,策展角色的鮮明程度反而蓋過了展覽內容本身,反倒是有時不是看展覽本身,而是去看是哪個策展團隊在這回新規劃的展覽裡又有什麼新的亮點來引人目光。又好像是廚師料理冠軍秀一樣,看誰能把相同的食材料理出一桌的豐盛美味..
Thumbnail
想起近幾年受到許多關注和吹捧的幾個城市設計展,我一直都沒有太深刻的感受,反而有些不安。上千萬的經費,一次性消耗,搏得人潮和拍照打卡的讚數和分享數,這就是我們認為的成功? 十年前或許會很驚豔,一定把它收錄到BEST 100。但十年後,已無驚豔,更多的是疑問:幾千萬是否有更好的用法?它到底溝通了什麼?
Thumbnail
想起近幾年受到許多關注和吹捧的幾個城市設計展,我一直都沒有太深刻的感受,反而有些不安。上千萬的經費,一次性消耗,搏得人潮和拍照打卡的讚數和分享數,這就是我們認為的成功? 十年前或許會很驚豔,一定把它收錄到BEST 100。但十年後,已無驚豔,更多的是疑問:幾千萬是否有更好的用法?它到底溝通了什麼?
Thumbnail
大約從兩千年左右,許多關於策展論述、寫作與知識開始產生,其中包括對於策展專業的反思檢視、結合批判理論及美學政治等展覽議題;或是國際大型雙年展實驗的展覽平台,經由作品以展演計劃定義觀眾與藝術的關聯性。而關於策展寫作及相關出版,多半是以回視策展實踐以及展覽歷史方式的一種歷史性的呈現。
Thumbnail
大約從兩千年左右,許多關於策展論述、寫作與知識開始產生,其中包括對於策展專業的反思檢視、結合批判理論及美學政治等展覽議題;或是國際大型雙年展實驗的展覽平台,經由作品以展演計劃定義觀眾與藝術的關聯性。而關於策展寫作及相關出版,多半是以回視策展實踐以及展覽歷史方式的一種歷史性的呈現。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