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沖教學】淺談金杯理論|科學化的咖啡萃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咖啡的教學,早期都是由朋友、老師或老闆,將其「畢生絕學」,用手把手的教學,一步步傳授出來。本來不黯沖煮的學生,經過特定手法的指示,也就能沖得似模似樣,頗有師徒一脈相承,得傳一手絕招的感受。

相對的西方人可就不解風情了,1960年代科學家歐內斯特·厄爾·洛克哈特博士(Dr. Ernest Earl Lockhart)進入咖啡沖煮研究所(CBI,Coffee Brewing Institue),研究起科學化的沖煮模型。透過儀器的測量來確認咖啡的濃度與萃取率,並經由大量飲用者的感官,來確定人對咖啡實際的喜好。隨後提出了咖啡沖煮控制表(Coffee Brewing Control Chart)。

從此人類開始進入可以科學化測量,快速上手咖啡沖煮、穩定重現相同品質的時代。整個作法稱為「金杯理論」(Goleden Cup),並開始在美國境內推廣,凡是沖煮咖啡符合金杯理論的店家,都會獲得一紙證明,告知來客此店的咖啡品質符合金杯標準。

現在走進一家咖啡館點杯咖啡,你會看到吧台手秤了一下咖啡豆的重量,再拿去研磨。沖煮時在測定好的特定溫度下倒入了定量的水,絕不只是用「適量」的概念來佛系萃取。在在都反應出金杯理論對當今咖啡業的深遠影響。

金杯理論的核心是經過統計,發現多數人類較喜歡的咖啡萃取狀態(註1),多半落在濃度1.15%~1.35%之間,萃取率18~22%之間,這個萃取狀態的咖啡在風味、酸質、甜度等各方面都達到最佳平衡。

註1:並非其他的萃取狀態就沒有愛好者,比如說義式咖啡的粉水比,濃度就高達9%。統計的人群從美國移到歐洲時,也顯示出了對較高濃度的喜好。

右上角就是一張咖啡沖煮控制表

右上角就是一張咖啡沖煮控制表

那麼怎樣才能夠量出濃度跟萃取率呢?
基本上咖啡沖煮控制表本身就是一張簡單的「萃取率對照表」,因此我們只要知道濃度就可以了。

如果還是想要知道這邊怎麼計算萃取率,這裡附上計算公式:
咖啡濃度X咖啡液重量=萃取咖啡重
萃取咖啡重/咖啡粉重量=萃取率

濃度的測定法有三種:
1、乾燥法
將萃取完的咖啡粉乾燥後,測量前後重量,即可知道有多少咖啡融入水中。

2、導電法
推估水中的導電物質數量來換算咖啡濃度,不過推算用的基礎導電物質與咖啡的比率,是用不精確假設兩者約是1:10。這樣的計算精確度不高,不過導電筆很便宜,也曾看過有人這麼測量。在不變換環境水質的情況下,比較前後沖煮差異倒也有參考價值。

3、折射法
利用光在水中折射的角度,推算出咖啡的濃度,是目前速度最快,業界最常用的測量方式。缺點是折射儀並不便宜,業界標準的VST咖啡折射儀約4.5萬台幣,廉價的替代品都有其缺陷。

咖啡折射儀

咖啡折射儀

有興趣的朋友,在預算合適的情形下,可以考慮入手折射儀。若擔心購入太過昂貴器材,以後用不上的朋友們也無須擔心。在研究中我們也得知了幾個準則,可供萃取時參考。

能夠達到金杯比例的粉水比是1:15~20,我個人通常喜歡先沖16倍喝看看,杯測則是採用18.18倍。憑藉著喜好與受過訓練的感官,實際上並不難調整到好喝的萃取狀態。經驗豐富的咖啡師甚至在能看到客戶及他點的咖啡時,心裡就有一張萃取藍圖,知道要怎麼適當詮釋咖啡呢。

延伸閱讀▶︎▶︎【手沖教學】咖啡沖煮變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咖啡王子中二店的沙龍
89會員
80內容數
收集並回應學生、客戶及各路好友的發想與提問。歡迎留言提問呦,有可能下一篇文章就是您的專屬時光。
2023/06/02
今天來談咖啡沖煮條件重要性排行,越靠前的項目影響愈大,想要讓自己的咖啡變好喝,修正靠前的項目提升會比較快,不過當修正前項比較困難的時候,就只好往後選擇了。我還會加入方便取得性與花費來給大家做參考。
Thumbnail
2023/06/02
今天來談咖啡沖煮條件重要性排行,越靠前的項目影響愈大,想要讓自己的咖啡變好喝,修正靠前的項目提升會比較快,不過當修正前項比較困難的時候,就只好往後選擇了。我還會加入方便取得性與花費來給大家做參考。
Thumbnail
2023/06/01
今天開了新的咖啡沖煮課程,剛好可以來整理教學文。我個人傾向從辨識咖啡品質這個角度,來切入咖啡沖煮的學習。咖啡的呈現,重點在於飲用時,能展現出咖啡本身的風味特質,並兼顧飲用者的喜好與瑕疵風味的排除。
Thumbnail
2023/06/01
今天開了新的咖啡沖煮課程,剛好可以來整理教學文。我個人傾向從辨識咖啡品質這個角度,來切入咖啡沖煮的學習。咖啡的呈現,重點在於飲用時,能展現出咖啡本身的風味特質,並兼顧飲用者的喜好與瑕疵風味的排除。
Thumbnail
2023/05/30
熱咖啡和冰咖啡在味道和口感上可能有所不同,因此有些人可能更喜歡熱的咖啡,而有些人則更喜歡冰的咖啡,這完全取決於個人的口味偏好。 但若屏除主觀的喜好,能不能分析咖啡在不同溫度的狀態下,是否有風味差異? 答案是可以的。 這可以從兩方面來看待,一個是咖啡的客觀表現,一個是人類的味嗅覺感知能力。
Thumbnail
2023/05/30
熱咖啡和冰咖啡在味道和口感上可能有所不同,因此有些人可能更喜歡熱的咖啡,而有些人則更喜歡冰的咖啡,這完全取決於個人的口味偏好。 但若屏除主觀的喜好,能不能分析咖啡在不同溫度的狀態下,是否有風味差異? 答案是可以的。 這可以從兩方面來看待,一個是咖啡的客觀表現,一個是人類的味嗅覺感知能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今天開了新的咖啡沖煮課程,剛好可以來整理教學文。我個人傾向從辨識咖啡品質這個角度,來切入咖啡沖煮的學習。咖啡的呈現,重點在於飲用時,能展現出咖啡本身的風味特質,並兼顧飲用者的喜好與瑕疵風味的排除。
Thumbnail
今天開了新的咖啡沖煮課程,剛好可以來整理教學文。我個人傾向從辨識咖啡品質這個角度,來切入咖啡沖煮的學習。咖啡的呈現,重點在於飲用時,能展現出咖啡本身的風味特質,並兼顧飲用者的喜好與瑕疵風味的排除。
Thumbnail
手沖3大重點與實作,讓大家在家輕鬆手沖,享用一杯自己喜歡的咖啡。 1.挑選自己喜歡風味的咖啡豆 2.注意咖啡的「濃度」 3.注意咖啡的「萃取率」
Thumbnail
手沖3大重點與實作,讓大家在家輕鬆手沖,享用一杯自己喜歡的咖啡。 1.挑選自己喜歡風味的咖啡豆 2.注意咖啡的「濃度」 3.注意咖啡的「萃取率」
Thumbnail
有一個很好用的沖煮技巧,被稱之為by pass,也被稱為兌水、稀釋法。你一定見過,外觀看起來就是加入熱水稀釋咖啡。每天早上到咖啡館點一杯熱美式,你就會看到咖啡師沖煮一杯濃縮咖啡,再加入熱水稀釋成一大杯交給你。
Thumbnail
有一個很好用的沖煮技巧,被稱之為by pass,也被稱為兌水、稀釋法。你一定見過,外觀看起來就是加入熱水稀釋咖啡。每天早上到咖啡館點一杯熱美式,你就會看到咖啡師沖煮一杯濃縮咖啡,再加入熱水稀釋成一大杯交給你。
Thumbnail
之前已經寫過金杯理論與部分的咖啡沖煮變因,金杯理論中有沖煮的六大變因。 今天我們來補完之前沒有寫到的部分。 沖煮的六大變因如下: 1、正確的使用器材 2、粉水比 3、適當的研磨 4、溫度、時間、擾動 5、濾材 6、水質
Thumbnail
之前已經寫過金杯理論與部分的咖啡沖煮變因,金杯理論中有沖煮的六大變因。 今天我們來補完之前沒有寫到的部分。 沖煮的六大變因如下: 1、正確的使用器材 2、粉水比 3、適當的研磨 4、溫度、時間、擾動 5、濾材 6、水質
Thumbnail
咖啡的教學,早期都是由朋友、老師或老闆,將其「畢生絕學」,用手把手的教學,一步步傳授出來。本來不黯沖煮的學生,經過特定手法的指示,也就能沖得似模似樣,頗有師徒一脈相承,得傳一手絕招的感受。 相對的西方人可就不解風情了,竟然研究起科學化的沖煮模型...
Thumbnail
咖啡的教學,早期都是由朋友、老師或老闆,將其「畢生絕學」,用手把手的教學,一步步傳授出來。本來不黯沖煮的學生,經過特定手法的指示,也就能沖得似模似樣,頗有師徒一脈相承,得傳一手絕招的感受。 相對的西方人可就不解風情了,竟然研究起科學化的沖煮模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咖啡愛好者,我曾四處尋求各種咖啡沖煮技法。而江湖上也流傳著各種手法,彷彿魔法一樣。只要依循著特別的招式,就能夠得到無上的美味。 然而學習過程中,充滿了疑惑。 因為有些技法效果,與我的感官感知,有相當的差異。所萃出的風味,常也難以穩定重現。 直到回歸對咖啡沖煮,進行相關溫度、時間、研磨、擾動等
Thumbnail
身為一個咖啡愛好者,我曾四處尋求各種咖啡沖煮技法。而江湖上也流傳著各種手法,彷彿魔法一樣。只要依循著特別的招式,就能夠得到無上的美味。 然而學習過程中,充滿了疑惑。 因為有些技法效果,與我的感官感知,有相當的差異。所萃出的風味,常也難以穩定重現。 直到回歸對咖啡沖煮,進行相關溫度、時間、研磨、擾動等
Thumbnail
托現代科技的高度發展,與業界專家的長期研究。我們已經知道咖啡的沖煮並非是一種玄學,而是一個單純的物理現象。讓我們來放下各種需要「苦練」的動作、手法與流派,使用基本的科學數據,來沖出一杯好咖啡吧。
Thumbnail
托現代科技的高度發展,與業界專家的長期研究。我們已經知道咖啡的沖煮並非是一種玄學,而是一個單純的物理現象。讓我們來放下各種需要「苦練」的動作、手法與流派,使用基本的科學數據,來沖出一杯好咖啡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