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成長的軌跡,來自於參與】《108年LTA師資訓練第一樂章】文/黃莉莉園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最近常常有參觀的家長要來選學校,如果要了解一個學校,我覺得應該不是只有看環境,了解收費。

理念觀點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師資團隊。

家長就會問,如何看得出來?

剛好經歷過這學期師訓的第一個階段。也在昨天大家在完成之後在內部社團不斷說著感想、心得與感謝之類的。而我,今天早上起來才整理了一下感受。也給大家一個回饋。正好想著招生季大家都在招生。我們也不做什麼陌生市場的招生,像是拜訪、或是電訪之類的。因為,觀念不同招進來的,說不定還對我們失望呢!覺得這學校只會玩,跟不上國小之類的⋯,因此,就長年不做這種事了。

但部落格裡,大概可以窺見一些樣貌。所以一下這些文字或許可以提供一些家長們可以思考的資訊。

大家都感謝完了。換我來寫寫心得。 我覺得很重要的還是『參與』。 生命中若缺乏了參與的動機,那麼什麼時候失去什麼,你也不會知道。 而參與指的不是「你去到哪裡?」覺得有跟上就好。這樣太淺了,是不夠的。 「參與」是獲得感受的一種過程。從感受進到「感動」的層次。問問自己有沒有,如果有,那麼『你在』,你的身心靈是存在的。 當然,我常做這樣的練習。所以,我隨時在感受著自己與大家。 行動藝術療癒是我的實驗。走到哪,就去練習感受,包括腦子與心;包括能力與用心,當然還有意願。這就得看你們要花多少精力、意願與用心來配合了! 覺得自己手笨的,會在限制中去突破,只要去畫就對了,藝術療癒的根本精神是什麼?就是『交由行動,讓它自己發生』沒有對錯、也沒有好壞。在一定的配合中,您會透過實際走過的感受,發現自己演化的歷程。

 

像是:「好像也沒那麼難」、像是「好像蠻好玩的」、像是「好像我也還不錯」⋯。這就是你的走過。只能交由你自己來。能力與進展從來都不是交給別人就會發生的。 有的人覺得自己手笨,所以先買了書來參考,這也是一種精神與態度,至少你在為自己努力付出做了一些什麼。 有的人覺的害羞,在路邊就把紙與筆拿出來任意揮灑,不管別人的目光。但是「數大」便是美,更能形成力量與勇氣,當有了「一起」。那些很囂張的「小我」,也就沒有機會猖狂、也就消聲匿跡,隨之而來的就是自然與流動。路旁的人看見的也就是跟著覺得有趣與欣喜了。也因此,沒了參與,就沒了這些。所以「參與」多麼可貴。 有的人在調整。一起出發,一起行動本來就是一場儀式!缺了儀式,意義當然就少了些。我覺得冀光很棒,原本上車等大家。卻被叫了下來參與了出發的儀式,不管是說說話也好、擺個姿勢拍照宣告我們即將要出發也是一種力量的營造,少了這些少了那些,雖然不會怎樣,但是多了這些就會很不一樣。這也是為什麼常常在告訴老師們,進行下一個活動前要許多關節,出發前討論、結束前檢討、睡覺前的說話、吃飯前的開飯動令、起床後的集合舞⋯這些都會形成儀式。對孩子來說,不做不會怎麼樣。但你有做,孩子的特質、素質就會不一樣。吃飯不趕、走路不急、睡覺安心、都是透過儀式來奠立的啊!反之,大人更是。大部分的大人都已退化成睡覺只有睡覺、吃飯要快點吃完、上車就要快點到目的地、學習就等著下課喔耶!但是,這樣的大人少了好多東西,包含了情感、等待、耐心與眼光和遺失了風景。

 

唯有,讓自己慢下來,你會漸漸發現過去你曾經被要求過但已遺忘的那些,會回來,可以重新看見自己,更有機會更新。於是、睡前可以說說愛抱一下然後才緩緩滿足的睡去、吃飯可以滿心咀嚼享受這一頓豐盛的餐點、上車前被愛的叮嚀,帶著信心開啟,出發是為了沿途的風景,而不是為了目的地⋯⋯。當然還有好多的眼光、好多的情懷。當冀光被呼喚從車上下來做一個與本能相反的指令時,我想就是訓練吧!而他也接受著訓練而成為他在那當下最棒的自己。每個人所要鍛鍊的自己都是不一樣的,能在參與中調整基本上就是得到了。

 

這一次進步最多的是企劃人雅萍。在覺得自己並沒有把行程安排妥當時,最好的呈現就是接納自己,並承認自己,和允許自己。也因為有了這些,那省思成了最有力量的陪伴。也因如此她不用花時間辯解和說明。我想她此次是真的清理掉過去的那些慣性與綑綁,而進化出屬於自己滿意的狀態。這其實可以體現這一句話『我的世界是我自己創造的』一個比照。為她拍拍手吧! 去到了土溝而有的收穫我想已經大過於我們以為能看到什麼的那些東西。 你們已經可以深深體會與感受到一個環境帶來的美好,與需要為何而用心的初始點。能夠漸漸不冠冕堂皇的說著「我們是為了孩子」這種自以為偉大的說法,那才是真實存在的必要。因為,每一個人假如真的能意識到『我為了我自己』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那麼那真實的效應就會延伸與擴大到孩子身上。

 

自己在一個美好的環境裡多麼舒服,那必需先為了自己; 自己情緒多麼舒服,也是要從自己出發; 學習給自己帶來能力的提升,也是為了自己⋯ 快樂也是自己這輩子最大的責任和義務; 所以為了自己並不會讓自己變成自私自利的人。反而,因為自己滿足了。更能在工作的發揮與盡心盡力中,少了怨懟,更無需包裝成自己是一個多有愛的人來自我欺騙⋯⋯因為「愛」會成為一個自然而然的事情。我覺得愛孩子不用說太多,也不需要用廣告詞來宣傳和包裝,似乎這樣就夠了,這樣也最實在,因為愛在裡面不是在外面,這也才是「教育良知」的真締。 現在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師訓,第二階段即將啟動。就是腦子與心要動起來,等著串連第三階段。大家很棒,繼續加油。一個師訓裡企劃人真的很重要。我也送給企劃人和冀光一個微笑吧!我們的行動藝術療癒持續做,持續畫。來看看還會激盪出什麼火花吧!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每一天,都有許多的故事在教室、在廣場、在校園的每個角落上演著,學習與生活密不可分,在日常中學習著的,都是未來大能力的累積。每一個故事,都讓孩子的成長有了一個可安置的回憶資料庫可供尋找、回憶、與珍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任何人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都會有些緊張,更遑論孩子,但實孩為了迎接這樣一群緊張的試讀生,做了不少準備,且不得不說,他們表現的很好。同時寶師在一早跟試讀生的談話,也讓他們多了「被同理」以及「被賦予希望」的感受
  褪下了營隊活動的那層外衣,我們便可以看到,前述的那個所謂「無形的東西」,其實能夠被放進所有種類的人際互動。無論你是否有什麼明確想要傳達的主題,考慮到對方感受的陪伴會成為整個互動的基礎;也唯有當互動中存在著這種考慮,這段關係與互動形式才有辦法一步又一步地向未來延續。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關於小我的奇蹟之旅 參加教育部的生命教育種子教師培訓已超過4年了,我自己對生命教育的推廣有自己的想法,我比較傾向於推動心法,讓每一個人從內在去體驗自己的生命,啟發內在的生命力,然後,我相信每一個人都不一樣,他們會找到屬於自己的方法。 不過這個想法可能跟教育部的團隊不太一樣,他們比較傾向給老師主任
Thumbnail
在亮語,老師們很強調我們自我覺察對孩子是進行情緒表達還是情緒宣洩,從心中有別人、引導、營造安全感,相信大家可以感受到這是一個讓孩子及老師們大量反思的環境,這真的是以人為主的教育,因為長時間和孩子們進行陪伴、溝通與反思,只有人能做到。
Thumbnail
在工作坊中的療癒過程可以幫助人們觸動內在的議題,並為生命注入更多的能量。重要的是要確立參加工作坊的目標,並專注於學習如何與自己的內在相處,而非追尋療癒的效果。
Thumbnail
一整天實習下來,我遇到了這些值得思考或改變的事:我願不願意為了孩子們,讓台上和台下的我一起進步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我能不能做到將預評變得無聲無形?我要試著轉換視角寫出更有溫度的文字。我又該如何引導孩子有意識的做選擇?這些問題我將它們放在腦中,成為隨時能督促自己進步的動力
Thumbnail
企業教育訓練進化,從授課式轉向體驗教育活動課程,透過融合玩樂與公司願景,提升員工內部向心力與能力。課程設計前需確認公司狀態、對象、團隊組成,並討論議題如向心力培養、溝通表達等。結合戶外活動可進一步挑戰自我、解決問題,引導員的專業亦不可或缺。繩童提供戶外活動規劃與體驗教育服務,歡迎諮詢、交流、交朋友!
Thumbnail
現在常常有人說要給孩子信心,可是信心不是你可以給他們的東西,而是必須由他們自己建立。實際上只有一種方法: 交給他們一件他們做不到的任務,讓他們努力練習,直到做得到為止,然後持續不段重複這項過程。 我們讓孩子參與組織化的運動,通常不是因為我們真的渴望他們精通那樣運動,而是間接學習。我們希望孩子學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任何人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都會有些緊張,更遑論孩子,但實孩為了迎接這樣一群緊張的試讀生,做了不少準備,且不得不說,他們表現的很好。同時寶師在一早跟試讀生的談話,也讓他們多了「被同理」以及「被賦予希望」的感受
  褪下了營隊活動的那層外衣,我們便可以看到,前述的那個所謂「無形的東西」,其實能夠被放進所有種類的人際互動。無論你是否有什麼明確想要傳達的主題,考慮到對方感受的陪伴會成為整個互動的基礎;也唯有當互動中存在著這種考慮,這段關係與互動形式才有辦法一步又一步地向未來延續。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關於小我的奇蹟之旅 參加教育部的生命教育種子教師培訓已超過4年了,我自己對生命教育的推廣有自己的想法,我比較傾向於推動心法,讓每一個人從內在去體驗自己的生命,啟發內在的生命力,然後,我相信每一個人都不一樣,他們會找到屬於自己的方法。 不過這個想法可能跟教育部的團隊不太一樣,他們比較傾向給老師主任
Thumbnail
在亮語,老師們很強調我們自我覺察對孩子是進行情緒表達還是情緒宣洩,從心中有別人、引導、營造安全感,相信大家可以感受到這是一個讓孩子及老師們大量反思的環境,這真的是以人為主的教育,因為長時間和孩子們進行陪伴、溝通與反思,只有人能做到。
Thumbnail
在工作坊中的療癒過程可以幫助人們觸動內在的議題,並為生命注入更多的能量。重要的是要確立參加工作坊的目標,並專注於學習如何與自己的內在相處,而非追尋療癒的效果。
Thumbnail
一整天實習下來,我遇到了這些值得思考或改變的事:我願不願意為了孩子們,讓台上和台下的我一起進步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我能不能做到將預評變得無聲無形?我要試著轉換視角寫出更有溫度的文字。我又該如何引導孩子有意識的做選擇?這些問題我將它們放在腦中,成為隨時能督促自己進步的動力
Thumbnail
企業教育訓練進化,從授課式轉向體驗教育活動課程,透過融合玩樂與公司願景,提升員工內部向心力與能力。課程設計前需確認公司狀態、對象、團隊組成,並討論議題如向心力培養、溝通表達等。結合戶外活動可進一步挑戰自我、解決問題,引導員的專業亦不可或缺。繩童提供戶外活動規劃與體驗教育服務,歡迎諮詢、交流、交朋友!
Thumbnail
現在常常有人說要給孩子信心,可是信心不是你可以給他們的東西,而是必須由他們自己建立。實際上只有一種方法: 交給他們一件他們做不到的任務,讓他們努力練習,直到做得到為止,然後持續不段重複這項過程。 我們讓孩子參與組織化的運動,通常不是因為我們真的渴望他們精通那樣運動,而是間接學習。我們希望孩子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