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於接觸新情境,面對未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勇於接觸新情境,面對未知】


孩子有他自己的害怕。

有時進到新環境、有時面對一個新的階段;

有時他擔心自己的表現不符合期待,大人的或是自己的;

有時他犯了小小的錯,怕不被原諒,或者他不原諒自己;

小小的一顆心,既單純又複雜。


走出家門時,東望望、西看看,他有他的想像,

爸爸媽覺得沒什麼,但他就是覺得可怕。

事實上等他熟悉了,玩開了,爸爸媽媽擔憂的聲音早已拋到腦後了。

他,只是需要一些些時間吧。


不要小看孩子,他有自己的擔憂,他有自己的要求。

有時,他告訴自己應該要做得好啊,可是就怎麼也做不好?

為什麼同學們都畫得比我好呢?大人看到他們的作品時眼睛都發亮了,那一定是我畫得不夠好?

他,開始不要了,什麼都想放棄了!

原來,孩子小小的一顆心可以想這麼多!

他,需要的是一些些時間,為自己加油和接受自己的各種樣貌。


犯錯了,該怎麼辦?我不小心的,但怎麼辦?躲起來好了。這樣最安全。讓大家都看不到我就會沒事吧!

原來,孩子心裡頭的〝懼怕〞像一頭獅子這麼大,嘴巴張開就要把他自己吃掉了。

他,需要的是大人肯定的告訴他,犯錯沒關係的。我會教你,也會原諒你...這些都是肯定的。


孩子的未知帶來恐懼,對於一些適應性低,挫折容忍度低的孩子那些恐懼是極巨大的。如何讓孩子覺得安全,可以進入下一個情境中是一種挑戰。這挑戰沒有一個孩子逃得了。任何事情都得這麼經過。

學習成長,就如同出生,痛苦後會帶來喜悅,一定要經過與超越了才知道。

在學習中 ,總有一些困難需要進入,鼓勵、肯定、理解和陪伴。

孩子學習勇敢,爸爸媽媽呢?


爸爸媽媽更要練習勇敢,練習接受孩子的各種面向,各個階段、和各種意外和各種挑戰。

唯有全然的接納,讓孩子感受到了,孩子自然願意在安全感俱足的情況下勇於嘗試下一步。


下一步未出現,不代表沒有,他可能會在某個時機點悄悄的、慢慢的..用一種轉化過的方式告訴你...他知道了、他會了、他願意了、他準備好了。


大人們,要加油喔!




每一天,都有許多的故事在教室、在廣場、在校園的每個角落上演著,學習與生活密不可分,在日常中學習著的,都是未來大能力的累積。每一個故事,都讓孩子的成長有了一個可安置的回憶資料庫可供尋找、回憶、與珍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總是能感受最細微的變化,不論是環境中的光線或別人的心情,彷彿隨時隨地都可以感同身受,但是孩子可能一開始會不知所措,那該怎麼適應這樣的天賦,活出最適合自己的道路呢?
從小到大,遇到困難或挑戰,總會想到最壞的結果,這讓我變得害怕挑戰,害怕嘗試新事物。 就算真的嘗試了新事物,我也會陷入深深的焦慮和害怕之中,腦中總是想到失敗的畫面。於是,我會先跟爸媽訴苦,跟他們說我想要放棄,並且說服他們支持我,我才會放棄。一直以來似乎都是這樣,我也不覺得有什麼奇怪,畢竟我還沒有經濟獨
可能是小時候家庭教育的關係 總是教導著應該成為他們理想的樣子 要能言善道、要出類拔萃、要吃苦耐勞 就是害怕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受傷 但也是因為這樣在心裡種下反骨的種子 渴望自由及為自己做選擇 也常常撞個頭破血流,默默療傷(此處不是指真的撞,畢竟我怕痛。) 在經歷過誰跟誰好誰跟誰不好的那
還記得在國小實習的那半年,或說是從開始決定考教程時,一直都認為是為了媽媽的擔心而去做的事情,等到開始實習後、遇到也許也是年輕力盛對班級經營還待增進的班導,讓我最後即便考取了教師證,我還是沒有選擇執教這條路。 可能是因為最後看到孩子純真的臉掛著狐疑的樣子,讓我覺得為難他們實在太難狠下心,或許為難自己
Thumbnail
雖然我的原生家庭稱得上圓滿,但我一直都有種心理隔閡,因此我從小時候什麼都不說,經過學習和練習,這幾年比較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了,但每次遇到衝突時,我的內在小孩就會搶先出現,不被愛、生氣、自卑的情緒就會爆棚噴出,然後就想用攻擊式的方式反擊,像是生氣的頂嘴,甚至出現一些極端的想法。 然而最近我的生活
小孩對別人的目光總是無畏無懼,喜歡做什麼就做什麼,只求快樂不想後果。對小孩子來說,何必瞻前顧後呢?一切自有家長擔當哦。 然而,這份大無畏隨著長大漸漸消失,開始在意別人的目光,而這份在意於青春期達到高峰期。青少年的自我意識總是過剩,因為沒有經歷過大風大浪,雨水一落在身上便覺得天要塌下來。 心裏明明
Thumbnail
兒子國中七年紀。 他是亞斯伯格症的小孩,也就是《來自星星的孩子》,這樣的小孩不容易被社會化,也就是不懂(大野狼定律)。 萬幸的事我從他很小的時候就發現了他的不一樣,然後很早就以愛澆灌,以正向話語和他溝通(有些星星兒會有自殺傾向)sometimes 。 媽媽我可是一路披荊斬棘,關關難過,關關過
眼界決定孩子的世界 前言 對幼童來說不存在怕不怕?難不難?要不要等問題,有這些問題的是他的父母或者照顧他的人。而且,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照書教或者照網養,其實就是自我設限,把自己心智關閉起來,只看到或聽到自己認同的內容。例如,幼童喝奶,初當父親時,只知幼童須定時餵食,每四個小時要餵奶一次。休假回
親愛的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並不羞恥。但是當你做自己的時候,別人並不理解你在蓄養著是什麼樣的能量,只有當你不斷地紮根,深入土壤,愛自己,吸收你所需要的養分,那麼在那一天綻放自己的天氣中,你會看見你的芬芳,你的綻放,為眾人所帶來的是超於期待的美麗。接受當下的你所需要的階段,這就是你
Thumbnail
害怕是一種感受,所以我們直接叫孩子「不要害怕」是無效的,我們否定孩子的感受,對他說:「沒什麼好怕的!」更會讓孩子覺得無能。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總是能感受最細微的變化,不論是環境中的光線或別人的心情,彷彿隨時隨地都可以感同身受,但是孩子可能一開始會不知所措,那該怎麼適應這樣的天賦,活出最適合自己的道路呢?
從小到大,遇到困難或挑戰,總會想到最壞的結果,這讓我變得害怕挑戰,害怕嘗試新事物。 就算真的嘗試了新事物,我也會陷入深深的焦慮和害怕之中,腦中總是想到失敗的畫面。於是,我會先跟爸媽訴苦,跟他們說我想要放棄,並且說服他們支持我,我才會放棄。一直以來似乎都是這樣,我也不覺得有什麼奇怪,畢竟我還沒有經濟獨
可能是小時候家庭教育的關係 總是教導著應該成為他們理想的樣子 要能言善道、要出類拔萃、要吃苦耐勞 就是害怕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受傷 但也是因為這樣在心裡種下反骨的種子 渴望自由及為自己做選擇 也常常撞個頭破血流,默默療傷(此處不是指真的撞,畢竟我怕痛。) 在經歷過誰跟誰好誰跟誰不好的那
還記得在國小實習的那半年,或說是從開始決定考教程時,一直都認為是為了媽媽的擔心而去做的事情,等到開始實習後、遇到也許也是年輕力盛對班級經營還待增進的班導,讓我最後即便考取了教師證,我還是沒有選擇執教這條路。 可能是因為最後看到孩子純真的臉掛著狐疑的樣子,讓我覺得為難他們實在太難狠下心,或許為難自己
Thumbnail
雖然我的原生家庭稱得上圓滿,但我一直都有種心理隔閡,因此我從小時候什麼都不說,經過學習和練習,這幾年比較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了,但每次遇到衝突時,我的內在小孩就會搶先出現,不被愛、生氣、自卑的情緒就會爆棚噴出,然後就想用攻擊式的方式反擊,像是生氣的頂嘴,甚至出現一些極端的想法。 然而最近我的生活
小孩對別人的目光總是無畏無懼,喜歡做什麼就做什麼,只求快樂不想後果。對小孩子來說,何必瞻前顧後呢?一切自有家長擔當哦。 然而,這份大無畏隨著長大漸漸消失,開始在意別人的目光,而這份在意於青春期達到高峰期。青少年的自我意識總是過剩,因為沒有經歷過大風大浪,雨水一落在身上便覺得天要塌下來。 心裏明明
Thumbnail
兒子國中七年紀。 他是亞斯伯格症的小孩,也就是《來自星星的孩子》,這樣的小孩不容易被社會化,也就是不懂(大野狼定律)。 萬幸的事我從他很小的時候就發現了他的不一樣,然後很早就以愛澆灌,以正向話語和他溝通(有些星星兒會有自殺傾向)sometimes 。 媽媽我可是一路披荊斬棘,關關難過,關關過
眼界決定孩子的世界 前言 對幼童來說不存在怕不怕?難不難?要不要等問題,有這些問題的是他的父母或者照顧他的人。而且,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照書教或者照網養,其實就是自我設限,把自己心智關閉起來,只看到或聽到自己認同的內容。例如,幼童喝奶,初當父親時,只知幼童須定時餵食,每四個小時要餵奶一次。休假回
親愛的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並不羞恥。但是當你做自己的時候,別人並不理解你在蓄養著是什麼樣的能量,只有當你不斷地紮根,深入土壤,愛自己,吸收你所需要的養分,那麼在那一天綻放自己的天氣中,你會看見你的芬芳,你的綻放,為眾人所帶來的是超於期待的美麗。接受當下的你所需要的階段,這就是你
Thumbnail
害怕是一種感受,所以我們直接叫孩子「不要害怕」是無效的,我們否定孩子的感受,對他說:「沒什麼好怕的!」更會讓孩子覺得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