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想從事 UX 相關工作的動機是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今年在進行實習生的面試活動時,最後一關是我與參與者的 1 on 1,在面對幾位未來可能合作的夥伴認識他們的互動過程中,有一個話題意外的反覆出現,是關於對職業生涯的自我認同,讓我想要整理成一篇文章,與你分享。
跟還沒入行或者是轉職中的朋友聊「為什麼想要入這行」的話題時,常見的回答有:
  • 對於觀察人相當感興趣
  • 希望可以發揮影響力幫助到人
  • 喜愛創新與設計思考
  • 覺得網路這個領域更有發展
  • 原本的領域變化太慢了,希望接觸新事物
上面常見的想法中,不知道有沒有你入行的初衷呢?
通常聽完對方入行的動機描述之後,我會試著了解對方「探索」這個行業到什麼程度,來判斷他處於動機建立的哪一種階段。
在《不可能的任務》這本探討心流與動機的書中整理了目前研究動機的心理學,可以將這件事情分為五個階段,分別是:
  1. 探索,發揮好奇心了解一個領域的各種事務,點燃內心的小火花
  2. 熱情,累積內心的小火花之後,點燃成為了強大的內心驅動力
  3. 目標,我們的熱情需要方向的指引才不會乾燒
  4. 自主選擇,前往目標的路上,我們渴望有所選擇,而不是被規劃好一切
  5. 專精,經歷上述的步驟,我們越走越遠,有機會攀登專家之路
如果缺乏探索與熱情,我們沒有足夠的動能前進。
如果缺乏目標,我們原地打轉,浪費生命。
如果缺乏自主選擇,我們會困惑這一切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了解對方處於動機建立的哪一種階段(或者說探索深度),我想要判斷的是對方是否有足夠穩固的自我認同信念。
譬如我的自我認同組成之中,首先我認為自己是網路工作者,然後我目前選擇以軟體的產品設計師作為主要的職業,而 UX 是我重要的技能組合。
當我最核心的自我認同是網路工作者的時候,我觀察行業的眼光是「為什麼這個行業還沒有被網路攻略?他們的商業模式的哪些部分適合當做切入點?」
又例如,最近幾年我最喜歡觀察的網路科技如何影響教育,因為這件事情對人類社會影響之大,但網路科技的著墨還處於非常原始的早期嘗試,讓我更喜歡的事情是,技術規格在這個領域並不是重點,關鍵在於學習體驗的設計。
像這樣的分析模式,就是從自我認同出發,因為我首先認為自己是網路人,因此手上拿著名為網路科技的鎚子,看什麼領域都在想著這是不是一個等待網路科技去攻略的釘子,這就是深深植入在我思考模式之中的信念。
而我所學會的 UX 相關知識與技能,是我在解決這些議題的過程中,幫助我有框架、有方法的去拆解問題、認識問題、驗證解決方案的東西。
因此,你可以發現這是一個自我增強的循環,當你對於身分認同有了信念的基礎,你會用某種角色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然後根據你對這個角色的定位而採取相關行為去接觸這個世界,當你扮演這個角色採取行動而獲得回饋時,你會更沉浸在這個角色身分的認同之中。
最後,為什麼我這麼在意動機的問題呢? 其實來自於一個很殘酷的認知。
那就是在網路軟體的發展過程中,整個業界大多數的軟體產品都是失敗的,僅僅只有少數的產品能夠被稱為成功的發揮影響力,改變人類社會。
當你處於一個「失敗是常態」的業界時,如果沒有足夠的信念與動機,我不確定要如何長期的走在這條道路上。
信念與動機,是我對觀察一個人是否會持續待在這個行業,最重要的觀察。
分享給你我的觀點,希望你也能建立屬於自己的自我認同。

訂閱免費電子報:

如果你希望獲得 Soking 的課程以及 UX 講座訊息,歡迎留下你的 Email,訂閱最新的 UX 活動通知:https://subscribe.soking.cc/vocus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以一個資深網路產品設計師的眼光,討論網路思維、產品思維以及心理學如何幫助我們了解這個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在工作上經常會遇到需要與別人溝通的場合,無論他們是一起工作的夥伴、顧問服務的客戶又或者是教學時給學員們的引導。 以我而言,經常有三種類型的對話穿插出現,這分別是: 討論我最欣賞對方所提供的某些表現或訊息 提供一些建議(或舉例)幫助對方理解、適應、連結,引發新的討論空間 評估某個工作是否達成期待或釐
之前在一場訪談裡,被問到一個有趣的問題:「什麼是產品思維?對產品化的想像是什麼?」​有許多的團隊心中懷抱著夢想,雖然一面服務客戶,按照客戶的需求打造軟體,但總是渴望有一天能夠為自己的夢想買單,今日的累積是為了誕生明日的產品。​那麼,到底什麼是產品化呢?該如何把專業技術轉換成為產品?
2022年底我在陪實戰營同學如火如荼的討論 Demoday ,他們即將要在一群產業專家以及資深產品人的面前介紹歷經十二週的學習與專案實作之後,他們對於線上教育產業的用戶研究洞察。 在討論的過程有許多大卡關的時刻,比方說洞察到的用戶困境與商業目標要怎麼連結起來,這兩個概念距離太遙遠了。 ​一位學員問我
曾經有一位學員詢問我如何在易用性測試的時候篩選適合的受測者,我們約了一個簡單的線上會議作討論,一開始他就打開文件列舉了一個二維的象限,想要討論 X 軸跟 Y 軸交叉所切出來的四種族群,何者適合作為受測者。​
你的公司會有主管定期與你一對一談話嗎?又或者,有與你相同專業領域的資深前輩願意當你的 Mentor 與你一對一嗎? 如果你有這樣的對象可以進行一對一的談話,非常恭喜你,我也很羨慕你。在我的職涯歷程中是缺乏這樣的角色的,直到近幾年我從事教學以及經營公司的過程,也才陸續了解到這類談話性質的重要性。 我很
剛開始接觸訪談的人常常遇到的困境,那就是「訪談時越努力表現越糟糕」的情形。 無論是面對利害關係人的需求訪談,或者是研究消費者情境的用戶訪談,都很容易踩到這個陷阱,你一定覺得很奇怪,怎麼努力表現反而會搞砸工作呢? 這邊我列出幾個困境的長相: 訪談時緊緊抓住訪綱問題,忽略現場 訪談時很在意受訪者偏離主題
我在工作上經常會遇到需要與別人溝通的場合,無論他們是一起工作的夥伴、顧問服務的客戶又或者是教學時給學員們的引導。 以我而言,經常有三種類型的對話穿插出現,這分別是: 討論我最欣賞對方所提供的某些表現或訊息 提供一些建議(或舉例)幫助對方理解、適應、連結,引發新的討論空間 評估某個工作是否達成期待或釐
之前在一場訪談裡,被問到一個有趣的問題:「什麼是產品思維?對產品化的想像是什麼?」​有許多的團隊心中懷抱著夢想,雖然一面服務客戶,按照客戶的需求打造軟體,但總是渴望有一天能夠為自己的夢想買單,今日的累積是為了誕生明日的產品。​那麼,到底什麼是產品化呢?該如何把專業技術轉換成為產品?
2022年底我在陪實戰營同學如火如荼的討論 Demoday ,他們即將要在一群產業專家以及資深產品人的面前介紹歷經十二週的學習與專案實作之後,他們對於線上教育產業的用戶研究洞察。 在討論的過程有許多大卡關的時刻,比方說洞察到的用戶困境與商業目標要怎麼連結起來,這兩個概念距離太遙遠了。 ​一位學員問我
曾經有一位學員詢問我如何在易用性測試的時候篩選適合的受測者,我們約了一個簡單的線上會議作討論,一開始他就打開文件列舉了一個二維的象限,想要討論 X 軸跟 Y 軸交叉所切出來的四種族群,何者適合作為受測者。​
你的公司會有主管定期與你一對一談話嗎?又或者,有與你相同專業領域的資深前輩願意當你的 Mentor 與你一對一嗎? 如果你有這樣的對象可以進行一對一的談話,非常恭喜你,我也很羨慕你。在我的職涯歷程中是缺乏這樣的角色的,直到近幾年我從事教學以及經營公司的過程,也才陸續了解到這類談話性質的重要性。 我很
剛開始接觸訪談的人常常遇到的困境,那就是「訪談時越努力表現越糟糕」的情形。 無論是面對利害關係人的需求訪談,或者是研究消費者情境的用戶訪談,都很容易踩到這個陷阱,你一定覺得很奇怪,怎麼努力表現反而會搞砸工作呢? 這邊我列出幾個困境的長相: 訪談時緊緊抓住訪綱問題,忽略現場 訪談時很在意受訪者偏離主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分享了自己創立品牌的初衷與艱辛的過程。從家庭環境的影響到創業路上的挑戰,作者不斷探索自己的興趣與方向,並最終決定以調香課程為品牌的核心。這個過程充滿了掙扎與成長,同時也映射出追求理想生活的勇氣與堅持。來看看作者在創業過程中的真實心情與所學到的寶貴經驗。
相較於薪資、職涯發展等因素,"是否對寫程式感興趣" 才是最應該思考的問題。
Thumbnail
在職場上,每個人都希望找到適合自己的定位,這不僅僅是關於薪資、福利或工作環境,更涉及到自我品牌的建立。了解自己的職場身份,並且根據自身目標進行調整,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定位自己並提升職場競爭力。本文將探討如何透過「人設思考法」來打造職場品牌,和大家分享我的想法。
Thumbnail
在面試中,若是提出自己的興趣或專長是學習,對於是否錄取工作是有一定程度風險的。 提供職場新鮮人除了展現自我之外,也需要觀察自己與公司的是否適配的三個重要價值觀。
Thumbnail
我們的工作或生活中充滿了不喜歡或沒興趣的事情,但又不能不做?想學習一項新的技能或者培養一個新的習慣,發現自己很難堅持下去?感到無趣、煩惱、焦慮或壓力大?做的事情雖然是對的,但是沒有任何的樂趣和動力? 首先我們先來看以下三點: 一.什麼是喜歡有興趣的事情? 就是那些能讓你感到快樂、滿足、自信、充實、成
最近在引導孩子選填志願一事上備感困擾,到底是依從興趣,還是依從分數的強項,到底怎樣選才對呢? 姊夫分享"工作應該是你能力的強項,不一定是自己很喜歡的事。自己很喜歡的事是嗜好,不是工作。 只有很少幸運的人的嗜好也是工作。 "我老公她從小愛打電動,長大成了寫game的工程師
Thumbnail
書名: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 作者:池上彰   從結論來說,預習人生將要面對的問題,找到屬於你自己的答案。   最有印象的地方是第3章,從「喜歡」的事物找到工作方向。 這裡給我的啟發就是—如果喜歡某個領域,而想要從事最直接想到的職業時,不訪也找相關聯的工作,增加自己的選擇。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職業生涯規劃對於個人職業發展的重要性,並提供瞭如何找到方向感的方法。內容包括產業發展、職場關係、是否被聘用和找到職場方向感等建議。
Thumbnail
我認為能在一開始就承認:「自己不知道要做什麼」,遠勝過於:「我以為自己適合做什麼」。 如果有了解我的轉職故事的話,會知道在我在大學畢業以前,非常篤定自己「很適合走語言」這條路,這讓我在遇到機會時出現一個很不可取的思維:「反正我都要走語言相關的路,我幹嘛還要花時間去嘗試毫不相關的事?」
分享了自己創立品牌的初衷與艱辛的過程。從家庭環境的影響到創業路上的挑戰,作者不斷探索自己的興趣與方向,並最終決定以調香課程為品牌的核心。這個過程充滿了掙扎與成長,同時也映射出追求理想生活的勇氣與堅持。來看看作者在創業過程中的真實心情與所學到的寶貴經驗。
相較於薪資、職涯發展等因素,"是否對寫程式感興趣" 才是最應該思考的問題。
Thumbnail
在職場上,每個人都希望找到適合自己的定位,這不僅僅是關於薪資、福利或工作環境,更涉及到自我品牌的建立。了解自己的職場身份,並且根據自身目標進行調整,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定位自己並提升職場競爭力。本文將探討如何透過「人設思考法」來打造職場品牌,和大家分享我的想法。
Thumbnail
在面試中,若是提出自己的興趣或專長是學習,對於是否錄取工作是有一定程度風險的。 提供職場新鮮人除了展現自我之外,也需要觀察自己與公司的是否適配的三個重要價值觀。
Thumbnail
我們的工作或生活中充滿了不喜歡或沒興趣的事情,但又不能不做?想學習一項新的技能或者培養一個新的習慣,發現自己很難堅持下去?感到無趣、煩惱、焦慮或壓力大?做的事情雖然是對的,但是沒有任何的樂趣和動力? 首先我們先來看以下三點: 一.什麼是喜歡有興趣的事情? 就是那些能讓你感到快樂、滿足、自信、充實、成
最近在引導孩子選填志願一事上備感困擾,到底是依從興趣,還是依從分數的強項,到底怎樣選才對呢? 姊夫分享"工作應該是你能力的強項,不一定是自己很喜歡的事。自己很喜歡的事是嗜好,不是工作。 只有很少幸運的人的嗜好也是工作。 "我老公她從小愛打電動,長大成了寫game的工程師
Thumbnail
書名: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 作者:池上彰   從結論來說,預習人生將要面對的問題,找到屬於你自己的答案。   最有印象的地方是第3章,從「喜歡」的事物找到工作方向。 這裡給我的啟發就是—如果喜歡某個領域,而想要從事最直接想到的職業時,不訪也找相關聯的工作,增加自己的選擇。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職業生涯規劃對於個人職業發展的重要性,並提供瞭如何找到方向感的方法。內容包括產業發展、職場關係、是否被聘用和找到職場方向感等建議。
Thumbnail
我認為能在一開始就承認:「自己不知道要做什麼」,遠勝過於:「我以為自己適合做什麼」。 如果有了解我的轉職故事的話,會知道在我在大學畢業以前,非常篤定自己「很適合走語言」這條路,這讓我在遇到機會時出現一個很不可取的思維:「反正我都要走語言相關的路,我幹嘛還要花時間去嘗試毫不相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