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情,都應循序漸進, 適可而止。過猶不及,都會產生另一種的不公平與失衡。
上個周末結束的國中會考,英文科閱讀試題出現了這樣的文章和選擇題。
(圖 / 截自 112 年國中會考英文科閱讀試題本)
中文翻譯如下:
你會送什麼生日禮物給一個男孩? 玩具卡車, 或洋娃娃?如果你選卡車,那麼,你並不孤單。大部分人認為某些玩具是給男孩的,某些是給女孩的。我們會送積木玩具給男孩,扮家家酒玩具給女孩。但為何如此呢?男孩和女孩真的天生對玩具有不同的興趣嗎?
不是的。孩子們在三歲,開始對玩具產生不同的興趣,只是因為此時,他們開始學習性別,並和自己同性的孩子玩在一起。如果你送扮家家酒玩具給一個女孩,她會認為那是女生玩的,因為她看到其它女孩玩扮家家酒。但是,如果你送一輛玩具車給一個女孩,並讓她看到一群女孩也在玩玩具車,這個女孩就會玩車,並認為玩具車是女生玩的。這種 “觀看並跟從” 的習慣,常常成為男孩和女孩選擇 “正確” 玩具的準則。
然而,這個準則可能對孩子不利。不同的玩具教給孩子不同的東西。洋娃娃有助於他們初期的語言應用,而積木有助於學習數學和科學。透過玩不同玩具,孩子們可以找他們的興趣或擅長之處。如果只玩一種玩具,孩子可能會失去這重要的機會。也可能因此對男孩或女孩能做的事有錯誤的認知。有些醫生擔憂,孩子們可能在將來找工作時,用同樣的思維模式。如果如此,孩子們可能會錯過,比僅是有機會玩不同的玩具更重要的事情。他們可能會錯過很多生活中的機會 - 也許是更好的機會。
Jesse Cohen 此文的主旨是?
(A) 並不是所有的玩具都對孩子的學習有幫助
(B) 父母應該給孩子適合他們年齡的玩具
(C) 孩子應該從玩玩具中了解自己的性別
(D) 我們不應該讓性別決定孩子們能玩哪些玩具
你覺得答案是什麼?
這篇文章的主旨含糊不明,且前後矛頓。如果一定要回答,我會用刪去法,選擇(B),因為文章的對象很明顯是父母。尤其在第三段,作者強調了醫生的憂慮。專家都擔憂了,父母怎能不洗耳恭聽,怎能不擔心呢?專家說:若是玩具沒選對,可能會影響孩子未來的職涯,將來的前途!這不是在教育父母,是在教育誰呢?
然而,這代表沒指定主詞的 (A) 也可能是正確答案?
但是,(A) 和 (B) 當然都錯。這兩個答案都不符合官方的思維模式。
官方正確答案是 (D) ,符合官方想導正、帶動,並強調的性別風向。
中學生如果按照官方思維回答,與錄取名校的距離就拉近了一步。跟我一樣答錯的同學,可能因這一題的失分,而與理想高中失之交臂。
讓我們仔細地看一下這篇文章。
作者首先用質疑的語氣揭露,大多數人會依照"他看見的"刻板性別印象,挑選玩具給男孩或女孩。
接著,他用專家的口吻說,孩子從三歲開始學習性別,因此大人挑選的玩具,和對孩子的引導,會影響孩子判斷什麼是"正確"的玩具。
作者把孩子小小的腦袋想的也太複雜了!對一個三歲的孩子來說,無論大人給的是男孩的玩具,女孩的玩具,大人的玩具,寵物的玩具,不是玩具的玩具 (例如食物),只要玩具有趣、好玩、他都能玩的很開心、很滿足。在一個三歲孩子的世界裏,沒有正不正確、性別平不平等的玩具。
性別平等的燈號,只閃耀在父母的腦袋裏。"專家" 寫出這樣的文章,是強行地將這光照在這些父母的孩子身上。
作者在第三段話鋒一轉,轉的讀者昏頭轉向。他指出,上一段敘述 “觀看並跟從” 選擇玩具的準則對孩子並不利,因為那有可能,讓孩子對男孩或女孩能做什麼有錯誤的看法。他借醫生專業的憂慮強調,若孩子只玩一種玩具,可能會影響他們未來的工作,可能會錯過他們人生中更好的機會。
作者是搭時光機嗎?孩子幼年的玩具,可以直接帶動他們未來的職涯和人生機遇?傑克,這真是太神奇了!
有趣的是,作者眼中的孩子,零慾望,也毫無想像力。如果小時候玩扮家家酒,一輩子就只玩扮家家酒。如果兒時玩積木,那長大後就是木工。
孩子的成長過程對作者來說,也十分狹隘、封閉。作者暗示,孩子到成年和工作前,不會接觸到任何人事物,並與之互動,進而改變他們從兒時玩具中體會的 “正確"。對作者來說,那個 "正確" 是永存不朽、不可能磨滅的。
作者思路的轉向,令人困惑、費解。在第二段文中,他認為三歲的孩子是擁有性別平等思維與選擇的天才。但到了第三段,孩子被他敘述成思維停滯,永遠不會成長的巨嬰。
如果孩子幼年的玩具能決定他們的一生,那中國傳統習俗 「抓周」就非常有用了!孩子滿週歲時,請用心的準備物品,例如:藥箱代表醫生、元寶代表百萬富翁,等等 (參照以下範例)。 孩子只要選的正確,他們將有前途無量的一生。
(圖 / 截自 https://astrofys.com/products/baby-zhua-zhou-one-year-old-catch-toy-lunar-first-birthday-ceremony-%E6%8A%93%E5%91%A8-24-piece)
“透過玩不同玩具,孩子們可以找他們的興趣或擅長之處。”
這句話,我贊同。
孩子天真無邪,是張白紙。孩子在無憂無憂、開心快樂的環境中,玩喜歡的玩具,就是學習與發展。玩具跟性別並不相關。
危險在於,當官方過度強調性別平等時,只會導致另一種的不平等和失衡。
以下的影片來自英國宣導 #NoMoreBoysorGirls 的影片。
你覺得被父母和專家變裝成 Oliver 的 Marnie,和被變裝成 Sophie 的 Edward, 有更開心、愉快的玩大人強推到眼前的玩具嗎?
更讓人困惑的是,如果要孩子接觸到各式各樣的玩具,以幫助他們學習和發展,給孩子各種玩具不是更簡單嗎? 例如: 無論男孩或女孩,都給扮家家酒和積木玩具。(事實上,很多家長都已經這麼做了。)
何苦多此一舉,先變裝呢?
願台灣的性平教育,不要重蹈覆轍,走向一樣的過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