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6閱讀紀錄:只要改變5%,生活就有全新的可能(李松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的粉絲專頁https://reurl.cc/kqgLdb 歡迎按讚加入追蹤

026閱讀紀錄:只要改變5%,生活就有全新的可能(李松蔚)

光看到書名,就覺得這本書超適合我,因為我就是那種猶豫不決,遲遲不敢踏出第一步的人。

再翻到目錄頁,發現它涵蓋的面向也很廣,從自我的存在,探討到原生家庭,還談到工作與理想,以及與伴侶的親密關係,甚至是最大宗的人際關係,這本書都兼顧到了。


這本書的作者是李松蔚,中國知名的心理學家。在從事心理諮商這段時間,很多人請教他一些問題,但是他深知,要改變一個人的慣性,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所以當他給予這些當事人建議後,都會希望他們「做一點改變」,然後一週後回覆,無論結果如何,總比單純思考來得好。

整本書共5個章節,就是剛剛提到的「自我存在」、「原生家庭」、「工作與理想」、「親密關係」,以及「人際關係」,總共有44則案例,每一則搭配作者的分析和建議行動方式,再配合案例當事人的回覆,我們可以從中看到當事人是否因為自己的些微改變,讓他困擾的事情減緩。有一些案例,老師還會進行「複盤」,針對自己給予的建議進行檢討。

另外,我覺得最棒的是每一個章節後的「改變的工具箱」。每一個章節的案例分析完後,老師會把他使用的諮商手法進行統整,也就是他建議當事人進行的「改變方式」,再做一次詳細的解說,並且告訴讀者,他為何使用這個方式的原因,以及使用後可能產生的一些後續效應。


在這本書中,有一些我們熟知的方式,像是建立儀式感、從最小行動開始等,書中也有幾個「出乎我意料」的手法。

像是在第1章的⟨06我老是焦慮不安,該怎麼辦?⟩,當事人對於發生機率相當低的事情,總是無比擔憂,甚至佔據了她很多注意力。甚至也會為她以前的錯誤和缺失感到焦慮,時常反覆檢討,甚至對自己下評判,這樣的狀況讓她身心俱疲。

身邊如果有人這樣,一般人的安慰詞應該是:「別擔心,事情可能不會像你想的那麼糟。」但是,作者反其道而行,索性讓他設定擔心的是確實會發生,發生之後再問他:「然後呢?」通常當事人就會在震驚之餘,接著冒出各種應付的點子,用積極的狀況去回應,也許就能稍減焦慮的狀況。

所以焦慮的時候,不如多想想「最壞的結果」,越具體越實際,反而更有助於擺脫焦慮。因為作者認為,當身邊的人說:「別想了,不會有事的。」等同於強化「它很糟糕,確實不能讓它發生!」如果雙方進入爭辯,就無法對「想像中的災難」做實際處理。


這就讓我想到我日更文章的狀態,其實原本設定是先寫100篇長文,寫完之後再看情況決定每天書寫的方式。因為每天千字文也是要消耗一些時間,如果當天沒靈感,或是事情很多,不僅影響到我的作息,以及我閱讀的時間,我也擔心影響文章內容的品質。

看完這本書後,我問自己:「今天沒有寫千字文,會怎樣嗎?」

事實上,也不會怎樣!沒有千字文,取而代之的就是一篇書中小段落分享文,或是兩三句的圖卡金句分享,甚至是幾百個字的段落感想文,這些都可以讓我達到「每日」更新,也符合「閱讀和寫作」的粉專目的。

以上的方式,就是工具箱提供的「黑色想像」策略。當然,一個案例也是可以多種方式並行。像是我的狀況,還可以搭配「雙單日作業」,讓我長文和短文交錯,讓發文章有彈性。也可以善用「實驗者心態」,去試試看不同的發文方式,比較能吸引讀者目光。


當然,我們都知道「採取行動」很重要,但是在給予建議之前,作者還是給予提醒。首先,不要太快同意對方有問題,必須要用另一個角度去看待問題,畢竟旁觀者清。再來,保持對他人的尊重,站在對方的立場去理解對方,諮商之時給予更多尊重與欣賞,對方更容易接受建議。最後,變化一定要小之又小,近乎不變。

我們不需要一次性地解決問題,只要一點點變化,作者相信,新的經驗會帶來長遠的改變。因此,試一下以前沒試過的行動,獲得一點不同的體驗。開始行動比正確的行動更重要。雖然5%非常的微不足道,但是如果當事人能夠從行動中得到一點改變,也許就能更激勵他繼續前進!就像滾雪球,只要開始了,雪球就會越滾越大。


所以,很多人會困擾,往往不是因為他不懂,而是因為他不動!我們聽了很多道理,看了很多書,學了很多知識,但是日子卻往往不如自己預期理想,其實可能也只是欠缺行動罷了!


感謝幸福文化推薦好書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徐曉梅的沙龍
54會員
293內容數
寫作是需要長時間訓練,希望用這個方式,建立每天良好的寫作習慣。
徐曉梅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12/02
書中也提供了很多情境案例,透過這一些案例,作者解釋了前因後果,還提供一些因應的方式。而這些不是只有從員工角度出發,還有一些是給主管的建議,所以我覺得這本非常值得大家細讀慢想,無論你是老闆還是員工,都可以從這本書得到一些啟發。
Thumbnail
2023/12/02
書中也提供了很多情境案例,透過這一些案例,作者解釋了前因後果,還提供一些因應的方式。而這些不是只有從員工角度出發,還有一些是給主管的建議,所以我覺得這本非常值得大家細讀慢想,無論你是老闆還是員工,都可以從這本書得到一些啟發。
Thumbnail
2023/11/26
如果,你覺得自己每天都被一堆事情追著跑,常常心不在焉,或是感覺自己很忙,但是卻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每天也沒有高優質的產出。推薦你看這一本⟪別慌,一天只做三件事就好⟫,你會知道很多事情,其實不做也不會怎樣,因為很多緊急的事情,它其實沒有你想像的重要,我們應該要放慢速度,去思考如何完成那些真正重要的事!
Thumbnail
2023/11/26
如果,你覺得自己每天都被一堆事情追著跑,常常心不在焉,或是感覺自己很忙,但是卻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每天也沒有高優質的產出。推薦你看這一本⟪別慌,一天只做三件事就好⟫,你會知道很多事情,其實不做也不會怎樣,因為很多緊急的事情,它其實沒有你想像的重要,我們應該要放慢速度,去思考如何完成那些真正重要的事!
Thumbnail
2023/11/18
這本書不是告訴你要堅持夢想努力實現,應該不會有人夢想當個做工的人,但是這本書會告訴你,一旦命中注定你必須接下這個任務,你可以用什麼心態去面對。書中樸實的文字,一如水泥,沒有絢麗的詞彙,但是卻充滿堅定的信念,務實堅強地過生活,這才是人生!
Thumbnail
2023/11/18
這本書不是告訴你要堅持夢想努力實現,應該不會有人夢想當個做工的人,但是這本書會告訴你,一旦命中注定你必須接下這個任務,你可以用什麼心態去面對。書中樸實的文字,一如水泥,沒有絢麗的詞彙,但是卻充滿堅定的信念,務實堅強地過生活,這才是人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們不需要一次性地解決問題,只要一點點變化,作者相信,新的經驗會帶來長遠的改變。因此,試一下以前沒試過的行動,獲得一點不同的體驗。開始行動比正確的行動更重要。雖然5%非常的微不足道,但是如果當事人能夠從行動中得到一點改變,也許就能更激勵他繼續前進!就像滾雪球,只要開始了,雪球就會越滾越大。
Thumbnail
我們不需要一次性地解決問題,只要一點點變化,作者相信,新的經驗會帶來長遠的改變。因此,試一下以前沒試過的行動,獲得一點不同的體驗。開始行動比正確的行動更重要。雖然5%非常的微不足道,但是如果當事人能夠從行動中得到一點改變,也許就能更激勵他繼續前進!就像滾雪球,只要開始了,雪球就會越滾越大。
Thumbnail
很多時候我們面對他人的傾訴時,總會想盡辦法替他們找到解方,其實有絕大多數的人只是想要抒發情緒尋求安慰與認同,並非真的想要做出改變,畢竟打破慣性不是三言兩語或是單靠決心就能輕易達成,但如果有一個人告訴我們其實只要做出微幅的改變,或許生活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變化,你願意試試看嗎? 比如當你明明很想趕快找到工
Thumbnail
很多時候我們面對他人的傾訴時,總會想盡辦法替他們找到解方,其實有絕大多數的人只是想要抒發情緒尋求安慰與認同,並非真的想要做出改變,畢竟打破慣性不是三言兩語或是單靠決心就能輕易達成,但如果有一個人告訴我們其實只要做出微幅的改變,或許生活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變化,你願意試試看嗎? 比如當你明明很想趕快找到工
Thumbnail
前幾天一個朋友問我:生活沒什麼動力,有推薦我什麼書嗎? 回家後看著書櫃發呆,然後看到這本書:真正的你和你想的不一樣 BY Jennie Lee 心理突發奇想:沒有動力,太好了,趁這個時候來好好了解自己吧!! 這本書用108個問題,帶著讀者慢慢抽絲剝繭,越來越深層的認識自己。 蘇菲老師上課時說了一句話
Thumbnail
前幾天一個朋友問我:生活沒什麼動力,有推薦我什麼書嗎? 回家後看著書櫃發呆,然後看到這本書:真正的你和你想的不一樣 BY Jennie Lee 心理突發奇想:沒有動力,太好了,趁這個時候來好好了解自己吧!! 這本書用108個問題,帶著讀者慢慢抽絲剝繭,越來越深層的認識自己。 蘇菲老師上課時說了一句話
Thumbnail
我2022年最有成就的一件事? 那天受友人請託,在某國外粉專上留言抽獎,要留下今年自己最有成就的一件事。 我猛一個愣。成就?哪來什麼成就?況且還得用英文留言,傷透腦筋。成就太難想,只好從國小單字開始想起(這什麼策略?)⋯⋯書,book⋯⋯啊!Read 10 books ^_^就這樣留了。 當下寫
Thumbnail
我2022年最有成就的一件事? 那天受友人請託,在某國外粉專上留言抽獎,要留下今年自己最有成就的一件事。 我猛一個愣。成就?哪來什麼成就?況且還得用英文留言,傷透腦筋。成就太難想,只好從國小單字開始想起(這什麼策略?)⋯⋯書,book⋯⋯啊!Read 10 books ^_^就這樣留了。 當下寫
Thumbnail
  將眼光放在對方內在的動力、給與對方安全感、從小的改變循序漸進,及讓對方在自己的團體中獲得共鳴。對應到自己的生命經驗,其實這也是改變自己需要關注的面向。   這是我第一次這樣用文章記錄自己閱讀的書,一個開頭,可能語句不順或者是難以連結,希望之後可以越做越好。
Thumbnail
  將眼光放在對方內在的動力、給與對方安全感、從小的改變循序漸進,及讓對方在自己的團體中獲得共鳴。對應到自己的生命經驗,其實這也是改變自己需要關注的面向。   這是我第一次這樣用文章記錄自己閱讀的書,一個開頭,可能語句不順或者是難以連結,希望之後可以越做越好。
Thumbnail
前言   前陣子又迎來新一輪的"心理低潮",開啟了自我否定及頹喪的模式。這種輪迴模式持續多久了呢? 似乎從幼稚園、國小、國中...出了社會,直到現在快35歲了,模式仍然持續著。每次只要一但開啟這個模式,迎面而來的就是不可自控的焦慮、惶恐、絕望、失落、無望,連呼吸都覺得費力。 讓感覺變成指引。 結語
Thumbnail
前言   前陣子又迎來新一輪的"心理低潮",開啟了自我否定及頹喪的模式。這種輪迴模式持續多久了呢? 似乎從幼稚園、國小、國中...出了社會,直到現在快35歲了,模式仍然持續著。每次只要一但開啟這個模式,迎面而來的就是不可自控的焦慮、惶恐、絕望、失落、無望,連呼吸都覺得費力。 讓感覺變成指引。 結語
Thumbnail
搞砸的事情可以塑造我們,或是在我們身上留下疤痕。但也會改變我們衡量事情的標準。因為失敗意味著發現邊界在哪裡。
Thumbnail
搞砸的事情可以塑造我們,或是在我們身上留下疤痕。但也會改變我們衡量事情的標準。因為失敗意味著發現邊界在哪裡。
Thumbnail
「如果你真心想了解一件事,那就試著去改變它。」 ——勒溫|行為學家 就算在同一個家庭成長,卻不會有人擁有100%相同的價值觀。 我們總是很想別人支持自己的想法、想改變別人,然而用錯方式卻一不小心就可能引發爭吵,適得其反。 阻礙改變的5個原因 ❶抗拒心理 人在被逼、被限制時反而會刻意反抗。
Thumbnail
「如果你真心想了解一件事,那就試著去改變它。」 ——勒溫|行為學家 就算在同一個家庭成長,卻不會有人擁有100%相同的價值觀。 我們總是很想別人支持自己的想法、想改變別人,然而用錯方式卻一不小心就可能引發爭吵,適得其反。 阻礙改變的5個原因 ❶抗拒心理 人在被逼、被限制時反而會刻意反抗。
Thumbnail
我去過的地方越來越多,我記住的風景越來越少      會接觸到「少」和「減法」的書籍,因為我就是「擇善固執」,硬要嚐到苦果才會想改變。以前的我總覺得多多益善,能多就不要少,能有就不要無,真是貪心的可以!認為自己無所不能,非得把自己搞得焦頭爛額,像個陀螺轉呀轉〜〜轉到頭昏眼花才肯罷手!
Thumbnail
我去過的地方越來越多,我記住的風景越來越少      會接觸到「少」和「減法」的書籍,因為我就是「擇善固執」,硬要嚐到苦果才會想改變。以前的我總覺得多多益善,能多就不要少,能有就不要無,真是貪心的可以!認為自己無所不能,非得把自己搞得焦頭爛額,像個陀螺轉呀轉〜〜轉到頭昏眼花才肯罷手!
Thumbnail
「比起昨天之前,今天的行為變得不一樣,這才叫自我成長。」~樺澤紫苑 書裡告訴我,我們不能重復做一樣的事情而不去檢討,更不能在檢討之後而不去行動。例如我們發現自己運動量不足,但始終沒有行動,那這發現一點意義也沒有。 如果,少了針對反思的實踐,那就無法自我成長。
Thumbnail
「比起昨天之前,今天的行為變得不一樣,這才叫自我成長。」~樺澤紫苑 書裡告訴我,我們不能重復做一樣的事情而不去檢討,更不能在檢討之後而不去行動。例如我們發現自己運動量不足,但始終沒有行動,那這發現一點意義也沒有。 如果,少了針對反思的實踐,那就無法自我成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