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後來才意識到「相信自己是有選擇權」的這件事需要練習,雖然很弔詭,但卻千真萬確。因為我們下意識的都要別人改變來配合我們,卻忘了自己可以選擇。
所有的事都沒有所謂的「正確」,沒有標準答案,只有「你想不想」。
只要時刻的自我覺察,凡事問自己,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排除自己的意願去追求正確。這中間的思維不一樣,你可以感受一下,紮實的在生活中實踐。
練習是不會背叛你的
「這樣做才對」我們從小被教導要聽話,聽話就對了!但這個「對」是誰覺得的對?有對就有錯,所以不聽話就是錯?
你呢?你自己覺得呢?聽話是對的嗎?不出去玩是對的嗎?那你「想要」出去玩嗎?重點不在對錯,重點在我們要先問自己想不想,然後再「選擇」要不要聽話。
小時候我們通常都是選擇聽話的,因為害怕父母會不愛我們、不要我們。為了討好,為了能被他們愛,我們開始漸漸的忽略,到最後忘記自己的感受,用配合他們的意願,當一個聽話的乖小孩來換取他們的愛與關注。所以現在我們才要慢慢地把自己找回來,問問自己的意願,凡事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問自己想不想而不是別人要不要。
聽話是一種「選擇」。一般來說,我們選擇聽話就代表了同意對方所說,但妙的是我們經常忽略這是自己選擇的,然後出事了才開始責怪對方,除了有「不負責」不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的課題之外,也要想想是不是這個「聽話」非自己本意,是我們強迫了自己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才會把氣出在別人身上。
在工作上選擇「絕對有利的存活方式」也是自己的選擇,但中間只能壓抑自己嗎?被罵不能還嘴,被講不能反駁?有沒有一種可能的選擇是跟對方說:我覺得你說的話有點越界,讓我感受到不尊重,請你注意一下你說話的方式,或請你跟我道歉,這讓我不舒服。思考一下你想要的是什麼?而你還能怎麼做?
◎我們是有選擇權的,這個真的需要練習
◎練習做自己想做的事,練習拒絕,不做不想做的事
◎練習替自己發聲,勇敢表達自己的不滿,而不是期待有誰能幫你說出
◎替自己的選擇負責,等於替自己的人生負責
「相信自己是有選擇權」是需要練習的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留言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Stella從覺知出發的沙龍
39會員
62內容數
相同的命格卻有不一樣的人生,差別在於「選擇」。
想要人生有所不同,想要不被表現迷惑,並做出更好的選擇
歡迎找我預約:|八字|答案桌遊|奇門遁甲|
Stella從覺知出發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12/23
某年跟朋友在聊天,聊到我為什麼想要被呵護,於是連結到我「害怕被拋棄」的不安全感。

2023/12/23
某年跟朋友在聊天,聊到我為什麼想要被呵護,於是連結到我「害怕被拋棄」的不安全感。

2023/09/04
道理人人都會說上二句,經書也是人人都會念,還有每日打坐冥想的,這些行為都會讓人覺得是在修行。在身心靈圈,不時的會看到一些引經據典的貼文。

2023/09/04
道理人人都會說上二句,經書也是人人都會念,還有每日打坐冥想的,這些行為都會讓人覺得是在修行。在身心靈圈,不時的會看到一些引經據典的貼文。

2023/08/29
人性裡有一種基本的預設是:如果我是一個夠好的人,你就不可能對我太爛。所以如果有人以對待動物或是比對待動物更爛的方式對你,你會忘了你自己是人。
而這些受害者也相信自己一定有什麼不對,才會遭受這樣的對待。因為一般的人是不會碰到這種事的,所以非常相信自己有什麼不對,才會被這樣的對待。
施暴者先限制其交

2023/08/29
人性裡有一種基本的預設是:如果我是一個夠好的人,你就不可能對我太爛。所以如果有人以對待動物或是比對待動物更爛的方式對你,你會忘了你自己是人。
而這些受害者也相信自己一定有什麼不對,才會遭受這樣的對待。因為一般的人是不會碰到這種事的,所以非常相信自己有什麼不對,才會被這樣的對待。
施暴者先限制其交

你可能也想看












選擇比努力重要,然而每天我們都在面對各種選擇。然而在選擇當中,其實總會遇到不同的問題。
選擇跟什麼人在一起,選擇什麼工作,選擇跟誰學習,選擇的當中,更多時候,需要判斷跟智慧。
然而愛其所擇,擇其所愛,是我的初衷信念。
一個人唯有真正選擇自己認定而所愛的,就不怕路遠,就不怕困難。而是一步步堅定的

選擇比努力重要,然而每天我們都在面對各種選擇。然而在選擇當中,其實總會遇到不同的問題。
選擇跟什麼人在一起,選擇什麼工作,選擇跟誰學習,選擇的當中,更多時候,需要判斷跟智慧。
然而愛其所擇,擇其所愛,是我的初衷信念。
一個人唯有真正選擇自己認定而所愛的,就不怕路遠,就不怕困難。而是一步步堅定的

我後來才意識到「相信自己是有選擇權」的這件事需要練習,雖然很弔詭,但卻千真萬確。因為我們下意識的都要別人改變來配合我們,卻忘了自己可以選擇。
所有的事都沒有所謂的「正確」,沒有標準答案,只有「你想不想」。
只要時刻的自我覺察,凡事問自己,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排除自己的意願去追求正確。這中間的

我後來才意識到「相信自己是有選擇權」的這件事需要練習,雖然很弔詭,但卻千真萬確。因為我們下意識的都要別人改變來配合我們,卻忘了自己可以選擇。
所有的事都沒有所謂的「正確」,沒有標準答案,只有「你想不想」。
只要時刻的自我覺察,凡事問自己,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排除自己的意願去追求正確。這中間的

自我認同無法確實的人,看見環境他人的表現和行為與自己不同時,常會出現懷疑及錯亂,總會出現:「為什麼那個人可以?」心中不平也困惑,有種不認同對方,又覺得對方佔到了什麼便宜似的,心生怨氣。
從小到大,你是否有遭受到什麼莫名的挑釁、利誘和慫恿,要你這樣、要你那樣?而你卻總是弄不清楚自己究竟想怎樣?

自我認同無法確實的人,看見環境他人的表現和行為與自己不同時,常會出現懷疑及錯亂,總會出現:「為什麼那個人可以?」心中不平也困惑,有種不認同對方,又覺得對方佔到了什麼便宜似的,心生怨氣。
從小到大,你是否有遭受到什麼莫名的挑釁、利誘和慫恿,要你這樣、要你那樣?而你卻總是弄不清楚自己究竟想怎樣?

從小我們就被教導要乖乖聽話,聽父母的話、聽老師的話,他們說什麼,就算心裡不服氣,只要照著做,也能夠被誇獎、被稱讚,讓我以為,只要乖乖的聽老大的話,自己不需要有想法,就能在這個世界上立足。

從小我們就被教導要乖乖聽話,聽父母的話、聽老師的話,他們說什麼,就算心裡不服氣,只要照著做,也能夠被誇獎、被稱讚,讓我以為,只要乖乖的聽老大的話,自己不需要有想法,就能在這個世界上立足。

小時候,什麼都不懂,父母告訴我們要多聽別人的意見,長大後才發現原來標準是變動的,做的決定考量都有其時空背景,複雜的情境,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評價。
生活當中總避不了那些的酸言酸語、唱衰,甚至聲量大的,好似他說的就是對的。這種聲量大,彷彿是我們小時候的那些權威、長輩,讓我們不得不折服。

小時候,什麼都不懂,父母告訴我們要多聽別人的意見,長大後才發現原來標準是變動的,做的決定考量都有其時空背景,複雜的情境,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評價。
生活當中總避不了那些的酸言酸語、唱衰,甚至聲量大的,好似他說的就是對的。這種聲量大,彷彿是我們小時候的那些權威、長輩,讓我們不得不折服。

在不斷配合下,不斷內耗、不斷放棄自己的選擇、不斷妥協。在這麼多的「不斷」練習配合別人,導致「習慣妥協」,終究喪失自我﹑懷疑自己,不禁覺得別人都沒有好好對待自己。然而事實是自己沒有堅守底線,才讓別人輕易越過,造成痛苦的來源!

在不斷配合下,不斷內耗、不斷放棄自己的選擇、不斷妥協。在這麼多的「不斷」練習配合別人,導致「習慣妥協」,終究喪失自我﹑懷疑自己,不禁覺得別人都沒有好好對待自己。然而事實是自己沒有堅守底線,才讓別人輕易越過,造成痛苦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