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6/09-信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佛教、道教、耶稣上帝、西方眾神,本土信仰完全是看需求,外來信仰主要看誰送雞蛋。
你送雞蛋,我不介意信你幾天,一旦你雞蛋不送了,這就不好意思,拿一天雞蛋只能讓我信你一天,沒有雞蛋的信仰,哪來的哪待著去。
我的人生信條就是,只要我的信仰夠雜,那我就是社會主義的接班人。
畢竟信仰與信仰之間也是能對沖的,信仰多等於沒信仰、無神論者,社會主義集大成者,一切的恐懼都來源於錢不夠多。
正所謂,尊嚴只在鈔票之上,真理只在信用卡餘額之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2會員
789內容數
養成自身寫作習慣,並分享日常發覺好文章,每日更新天天有新鮮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圓滾滾的貓窩 的其他內容
那一天,我特意打扮了一番,又去了花店買了一大捧花,然後開著車子直接趕去機場,早早去等自己喜歡的人。
最近感覺工作上輕鬆多了。
賺錢的等級大致分爲:靠體力賺錢,靠腦子賺錢,靠能力賺錢,錢生錢。
「你今天不用上班嗎?怎麼也過來了?」
當代青年可以分爲那幾類?
論如何讓公司主動開除你?
那一天,我特意打扮了一番,又去了花店買了一大捧花,然後開著車子直接趕去機場,早早去等自己喜歡的人。
最近感覺工作上輕鬆多了。
賺錢的等級大致分爲:靠體力賺錢,靠腦子賺錢,靠能力賺錢,錢生錢。
「你今天不用上班嗎?怎麼也過來了?」
當代青年可以分爲那幾類?
論如何讓公司主動開除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信仰和依循的系統 宗教,一個全球各地無數人信仰和依循的系統,無論你身處何方,它幾乎都會在你的生活中有所體現。對我來說,台灣的廟會是我接觸宗教文化的一個起點,這不僅是民間信仰的活動,也是台灣多元宗教文化的縮影。當然,對於宗教的認識,並不僅限於台灣的廟會或是我們所熟知的道教、佛教,也不僅是基督教、天主
Thumbnail
如果問《信仰》是什麼?我…可能不知道?但是我看得到寺廟裡滿桌子的貢品;看得到在相應節慶時各地的香火鼎盛;看得到祂能在每一位信徒遭逢人生迷茫、困頓、苦難、煩惱與絕望時能有一個《心靈》寄託與安放之處。
Thumbnail
天心:假如我們研究出某個經學家對經只有信仰,那麼他大概不能稱為有學問了吧。這會不會跟中國有沒有哲學的爭論很像,當我們拿西方那套東西去套古人,發現套不上去啊,他們就不會那樣子思考,就沒結論了。
Thumbnail
今天來談談我認為現代教會交換論歪風與靈恩騙局裡非常嚴重的現象,就是信心的問題。 「信心」跟「信」是不大一樣的東西,要先說清楚,信會有個對象,通常是某種論點、說法、事實、期待或人物、神明之類的東西,但信心多少有點強度計量的內含,例如我有80%的信心這種,但其實也無法絕對量化,總之是一種表示程度的名詞
Thumbnail
把自己當作宗教 把自己當作宗教,這是一個令人深思的觀點。當我們思考宗教的本質,無論是哪一種宗教,它們都是人們心靈的寄託和精神的力量來源。宗教教導我們信仰、堅持、愛與慈悲,讓我們在面對困難時有力量去克服,並在迷茫時找到方向。那麼,若我們將這些力量轉移到自身,把自己當作宗教,又會產生怎樣的變化呢?
Thumbnail
我的背景知識構成了現在的自我,這一點無從否認,也不該否認,只能尊重。  但是當我們投身某種信念的時候(不限於宗教),我們是用哪種框架去認識「新的信念」的呢?答案當然是我們的「老我」。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生活的苦楚當中遇見上帝,若因此得救,所以認定「信耶穌比較靈驗」。 對,這是標準的多神論異教思
  楊腓力在本書「作者的話」當中就開宗明義說明他是「為了徘徊於信仰邊界的人寫了這本書」。一神論、多神論是信仰,無神論也是一種信仰。不管在哪一個社會文化,最初都有一個神聖的信仰。除了共產黨的無神論以外,這個世界對於真、善、美有一種普遍的渴望,而這渴望的對象不是別人,正是......
這講的不是權勢和財富,重點是生活習慣。當然,富與貴也有關係。一個耕讀的家庭跟政治家族,難免會有點格格不入! 有位朋友是很傳統的台灣家庭,他兒子喜歡上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也結婚了!我的朋友覺得這媳婦很好,但是就會有一點隔閡。比如除夕時,她會煑上一桌菜,但是拿香祭拜祖先時,她就立馬失踪了!雖然說拜祖先,
Thumbnail
我們的確可以像上帝祈求各種需要,但我們沒東西可以跟祂換 上帝之所以是真神,不是那些虛假的偶像,重點不是你隨口說祂是真的假的這樣,而是祂本質上就不一樣,你根本不該妄想跟祂交換任何東西,不然你就只是被彼得譴責的西門之流,只想用錢換變好處而已。 那麼,難道我在病痛的時候不可以求主醫治嗎? 可以,當然
如何找到內心的信仰? 其實我對此完全無概念 回頭想想只記得 在我跟家人有很強烈爭執的那幾年 我不斷不斷地告訴自己 我不要跟他一樣 迷信、自傲、總是怪罪別人 希望那個對抗他的想法太強烈 導致我的信念才慢慢衍生出來的 我只相信科學和數字 你的那一些宗教般的信仰 在我這裡是不可行的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信仰和依循的系統 宗教,一個全球各地無數人信仰和依循的系統,無論你身處何方,它幾乎都會在你的生活中有所體現。對我來說,台灣的廟會是我接觸宗教文化的一個起點,這不僅是民間信仰的活動,也是台灣多元宗教文化的縮影。當然,對於宗教的認識,並不僅限於台灣的廟會或是我們所熟知的道教、佛教,也不僅是基督教、天主
Thumbnail
如果問《信仰》是什麼?我…可能不知道?但是我看得到寺廟裡滿桌子的貢品;看得到在相應節慶時各地的香火鼎盛;看得到祂能在每一位信徒遭逢人生迷茫、困頓、苦難、煩惱與絕望時能有一個《心靈》寄託與安放之處。
Thumbnail
天心:假如我們研究出某個經學家對經只有信仰,那麼他大概不能稱為有學問了吧。這會不會跟中國有沒有哲學的爭論很像,當我們拿西方那套東西去套古人,發現套不上去啊,他們就不會那樣子思考,就沒結論了。
Thumbnail
今天來談談我認為現代教會交換論歪風與靈恩騙局裡非常嚴重的現象,就是信心的問題。 「信心」跟「信」是不大一樣的東西,要先說清楚,信會有個對象,通常是某種論點、說法、事實、期待或人物、神明之類的東西,但信心多少有點強度計量的內含,例如我有80%的信心這種,但其實也無法絕對量化,總之是一種表示程度的名詞
Thumbnail
把自己當作宗教 把自己當作宗教,這是一個令人深思的觀點。當我們思考宗教的本質,無論是哪一種宗教,它們都是人們心靈的寄託和精神的力量來源。宗教教導我們信仰、堅持、愛與慈悲,讓我們在面對困難時有力量去克服,並在迷茫時找到方向。那麼,若我們將這些力量轉移到自身,把自己當作宗教,又會產生怎樣的變化呢?
Thumbnail
我的背景知識構成了現在的自我,這一點無從否認,也不該否認,只能尊重。  但是當我們投身某種信念的時候(不限於宗教),我們是用哪種框架去認識「新的信念」的呢?答案當然是我們的「老我」。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生活的苦楚當中遇見上帝,若因此得救,所以認定「信耶穌比較靈驗」。 對,這是標準的多神論異教思
  楊腓力在本書「作者的話」當中就開宗明義說明他是「為了徘徊於信仰邊界的人寫了這本書」。一神論、多神論是信仰,無神論也是一種信仰。不管在哪一個社會文化,最初都有一個神聖的信仰。除了共產黨的無神論以外,這個世界對於真、善、美有一種普遍的渴望,而這渴望的對象不是別人,正是......
這講的不是權勢和財富,重點是生活習慣。當然,富與貴也有關係。一個耕讀的家庭跟政治家族,難免會有點格格不入! 有位朋友是很傳統的台灣家庭,他兒子喜歡上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也結婚了!我的朋友覺得這媳婦很好,但是就會有一點隔閡。比如除夕時,她會煑上一桌菜,但是拿香祭拜祖先時,她就立馬失踪了!雖然說拜祖先,
Thumbnail
我們的確可以像上帝祈求各種需要,但我們沒東西可以跟祂換 上帝之所以是真神,不是那些虛假的偶像,重點不是你隨口說祂是真的假的這樣,而是祂本質上就不一樣,你根本不該妄想跟祂交換任何東西,不然你就只是被彼得譴責的西門之流,只想用錢換變好處而已。 那麼,難道我在病痛的時候不可以求主醫治嗎? 可以,當然
如何找到內心的信仰? 其實我對此完全無概念 回頭想想只記得 在我跟家人有很強烈爭執的那幾年 我不斷不斷地告訴自己 我不要跟他一樣 迷信、自傲、總是怪罪別人 希望那個對抗他的想法太強烈 導致我的信念才慢慢衍生出來的 我只相信科學和數字 你的那一些宗教般的信仰 在我這裡是不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