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聯想系列文】#7 專業聯想:注意力不足與過動症特輯-(1)症狀篇

【自由聯想系列文】#7 專業聯想:注意力不足與過動症特輯-(1)症狀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為什麼我的孩子總是不能乖乖坐好?聽我講話?」
「為什麼他總是忘東忘西?上次忘記帶聯絡簿回來,這次又忘記帶課本!」
「為什麼他總像馬達一樣,沒辦法靜下來?教他功課真的覺得好累!」

最近在診間很常聽到家長們對自己孩子有上述的抱怨,一個有著注意力、過動狀況的孩子,總會讓家長在照顧的過程中,付出相當大的心力,卻時常徒勞無功。此外,從孩子的角度來看,他們周遭也容易充斥著家長、老師,甚至同儕的責罵聲,但很多的狀況是,即使孩子們已經非常努力了,卻還是無法辦法專心下來,依照規矩行事。那究竟什麼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他們會有什麼樣的適應問題呢?接下來讓我們花一點時間來了解注意力不足與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會有的症狀吧!


注意力不足與過動症症狀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DSM-5)中,注意力不足與過動症的症狀分成兩大面向與三大核心症狀:1.注意力不足、2.過動與衝動


1.注意力不足

這類的孩子往往難以長時間專注在課業上,他們無法順利完成學校功課、時常需要大人在一旁盯著,寫作業或考試時容易粗心犯錯,跟他們對話時又好像沒有在聽,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也容易忘東忘西、一直搞丟文具或手機錢包鑰匙,他們本身對於這些需要持久專注的事情,也可能有厭倦或逃避的狀況。因此,這些不專注的問題,可能會影響他們的學業、工作與日常生活等,讓他們在學校成績或工作績效上表現不佳。

2.過動與衝動

這類的小孩總是看起來很活躍,在該坐好的時候,手腳會動來動去,無法安靜地做事情,話很多、很喜歡跟同學聊天,而且總是講個不停等。除了看起來好動以外,他們也會有一些衝動行事的狀況,例如可能無法等待排隊,很常打斷別人說話,或中途插入、打擾別人玩遊戲等。這些過動與衝動的症狀,則可能讓他們在與別人相處時,時常冒犯別人,進而引發人際問題。


由於正常孩子也偶有不專注或是好動的狀況,因此當發現孩子有上述問題時,最好還是由專家,例如精神科醫師或臨床心理師協助鑑定,若冒然將孩子貼上「冒失」或「過動兒」的標籤,可能造成反效果,讓孩子對自己失去自信唷!


那了解這些症狀與問題後,究竟症狀會如何影響他們的一生?若不就醫會自動好嗎?身為家長,又該怎麼去陪伴他們呢?

後續的系列文:ADHD的人生歷程以及ADHD的陪伴與治療,會再進行解答。


▍更多廖聖榮心理師的介紹:https://unconscious-counseling.com/menbers/廖聖榮心理師/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unconscious.counseling

▍IG:https://www.instagram.com/unconscious213/

▍官網連結:https://unconscious-counseling.com

#廖聖榮心理師
#自由聯想


avatar-img
潛意心理諮商所的沙龍
14會員
40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不假裝幸運,不假裝不幸,誠實面對自己。」---《我的出走日記》 諮商是一段貼近自己、照顧自己的旅程。 來談者有機會練習與生命中的美好和不美好共存。 每一種感覺都是重要且寶貴的,包含那些不舒服。 不同的感受疊加組成一個無比真實的自己,勇敢地允許自己如實存在,包含美好和不美好的。
Freud“夢是欲求的滿足”---《夢的解析》 “凡事都有寓意,只要你肯去找”---《愛麗絲夢遊仙境》 你會做夢嗎?你記得自己做過甚麼樣的夢嗎? 許多心理學研究都指出人的夢富涵個人意義,若深入探究,很可能從中找到自己情緒的來源、生命意義的探究、或者個人未曾察覺的各種渴望,是認識自己與處理自身困擾一個
會談室裡重複出現這個問句;同時間,在我腦中也閃過好幾個不同相貌、經歷不同情感的傷害、但都重複相似控訴的她/他們。 原來,無論劇情轉折如何不同、無論會談室外呈現怎樣冷靜自信的人設,面對傷害的痛苦我們都一樣脆弱。
2000元可以拿來幹嘛? 身體的照顧,往往是有形的感受,我們對於看得到、摸得著的事物較容易因能掌握而有安全感,因為可以具體確認它們的存在。就像你花了錢買了包,可以時時看到它;吃下一頓美食,會體驗到它的口感餘韻。 但心靈的照顧,卻常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存在,我要怎麼確定自己的創傷痊癒、又要怎麼知道自己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並非正常的老化現象,很多家屬以為這就是隨著老化出現頑固、難以溝通的性格,而忽略了就醫的重要性,事實上,這些跡象的出現表示長輩可能已經生病了,必須及早接受門診檢查與治療。 在醫院從事失智症照護工作數年來,經常在初診時向家屬蒐集早期症狀資料的時候,聽到類似的故事。可惜的是當下案主認知受
在接觸諮商前,不免有很多人對諮商抱持著疑問:「這些人為什麼不跟家人或朋友聊聊就好,還要特別花錢找一個心理師談呢?」,另一些人則覺得「心理師收那麼貴,是有比較厲害嗎?」,但更多人則困惑「阿聊天和諮商是有什麼差嗎?」針對一些諮商與普通聊天之間的差異,這篇文章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它們的不同吧!
「不假裝幸運,不假裝不幸,誠實面對自己。」---《我的出走日記》 諮商是一段貼近自己、照顧自己的旅程。 來談者有機會練習與生命中的美好和不美好共存。 每一種感覺都是重要且寶貴的,包含那些不舒服。 不同的感受疊加組成一個無比真實的自己,勇敢地允許自己如實存在,包含美好和不美好的。
Freud“夢是欲求的滿足”---《夢的解析》 “凡事都有寓意,只要你肯去找”---《愛麗絲夢遊仙境》 你會做夢嗎?你記得自己做過甚麼樣的夢嗎? 許多心理學研究都指出人的夢富涵個人意義,若深入探究,很可能從中找到自己情緒的來源、生命意義的探究、或者個人未曾察覺的各種渴望,是認識自己與處理自身困擾一個
會談室裡重複出現這個問句;同時間,在我腦中也閃過好幾個不同相貌、經歷不同情感的傷害、但都重複相似控訴的她/他們。 原來,無論劇情轉折如何不同、無論會談室外呈現怎樣冷靜自信的人設,面對傷害的痛苦我們都一樣脆弱。
2000元可以拿來幹嘛? 身體的照顧,往往是有形的感受,我們對於看得到、摸得著的事物較容易因能掌握而有安全感,因為可以具體確認它們的存在。就像你花了錢買了包,可以時時看到它;吃下一頓美食,會體驗到它的口感餘韻。 但心靈的照顧,卻常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存在,我要怎麼確定自己的創傷痊癒、又要怎麼知道自己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並非正常的老化現象,很多家屬以為這就是隨著老化出現頑固、難以溝通的性格,而忽略了就醫的重要性,事實上,這些跡象的出現表示長輩可能已經生病了,必須及早接受門診檢查與治療。 在醫院從事失智症照護工作數年來,經常在初診時向家屬蒐集早期症狀資料的時候,聽到類似的故事。可惜的是當下案主認知受
在接觸諮商前,不免有很多人對諮商抱持著疑問:「這些人為什麼不跟家人或朋友聊聊就好,還要特別花錢找一個心理師談呢?」,另一些人則覺得「心理師收那麼貴,是有比較厲害嗎?」,但更多人則困惑「阿聊天和諮商是有什麼差嗎?」針對一些諮商與普通聊天之間的差異,這篇文章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它們的不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