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蘋果橘子經濟學》的觀念來看感情中依附類型的重要性--如果改變自己不容易,那就找個好對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蘋果橘子經濟學》說了什麼?

最近重讀了美國經濟學家李維特(Steven D. Levitt)以經濟學的角度對社會現象的思考的暢銷書《蘋果橘子經濟學》(Freakonomics: A Rogue Economist Explores the Hidden Side of Everything),書內用簡單有趣的筆觸,說明透過經濟學的觀點看待社會事件,從看似龐雜的統計數字中,找到可能的關聯,並試圖解決真實世界中的謎團。例如:
墮胎合法化如何降低十五年後的犯罪率?
什麼樣的制度設計讓小學老師與相撲選手作弊?
理想父母的條件是什麼?
毒販為何窮得只能跟母親住在一起?
這本書裡面介紹的各種案例,告訴我們有時候答案並不像表面顯示的那樣,但透過適當的統計數據及推論方法連結,能夠為社會現象或社會問題找到更合理的解釋。
《蘋果橘子經濟學》

你是什麼比你做了什麼重要

《蘋果橘子經濟學》的一章「怎樣才算理想的父母?」讓我印象最深刻,父母往往都充滿了焦慮,覺得自己是不是做了什麼、沒做什麼,會不會因此導致小孩成績變差、未來不如人......等。從經濟學家透過各項統計,推論出來的結果卻可能跌破一般人或親子教養專家的眼鏡:與學童考試成績相關的因素中,父母「是」什麼,比父母「做」什麼還重要。
父母教育程度高、社經地位高、母親生第一胎在三十歲以上、父母餐與學校家長會、家裡有很多書,都是學童成績較好的相關指標,重點在於父母「是」什麼。
而家庭關係親密、母親在小孩出生後到上幼稚園前沒有上班、小孩參與學前輔導、小孩常看電視、父母幾乎天天唸書給小孩聽、父母會定期帶小孩上博物館、小孩常挨打等,都是與學童成績好壞無關的指標,前述這些指標都是父母「做」了什麼。
內心旁白:終於不用為了沒唸書給小孩聽感到自責了。

戀愛關係和你本身是什麼大有關係

前面講了這麼多《蘋果橘子經濟學》的論述,繞了一圈又扯回來感情話題。
能不能有好的感情關係,跟個人本身的因素非常相關,過度強調技巧卻忽視個人特質,就如同前面說的強迫型教養父母,恐怕是適得其反。
這邊就不得不提到心理學上的依附理論及依附類型。

什麼是依附理論?

根據維基百科上「依附理論」的說明,依附理論(英語:attachment theory)是關於人類個體之間關係的心理學、演化論和行為學理論。
在依附理論中,與依附相關的嬰兒行為主要是在壓力情況下尋求接近依附對象。嬰兒會依附於那些在與他們的社交互動中敏感和反應靈敏的成年人,並且在大約六個月到兩歲的這段時間裡,他們會在幾個月內保持一致的照顧者身份。在這個時期的後期,孩子們開始使用依附人物(熟悉的人)作為探索和返回的安全基地。撫養者的反應導致依附模式的發展;這些反過來又會導致內部運作模式,這些模式將指導個人在以後的關係中的感受、想法和期望。
嬰兒時期與主要照顧者的依附關係會影響到未來的人際關係

有哪些依附類型?

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

一個安全型依附的小孩在陌生情境中,當主要照顧者在身邊的時候可以自由地探索環境,和陌生人互動,當主要照顧者離開時可能會難過哭泣,當主要照顧者回來時,小孩會很快地靠近照顧者尋求安撫。安全依附有助社會及情緒的發展,嬰兒才能適應與親人分離致力於探索環境。

焦慮矛盾型依附(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

此類型的小孩即使當主要照顧者就在身旁時,面對探索和陌生人時依然會感到焦慮。當照顧者離開時,小孩會非常的沮喪;當照顧者回到身旁時,小孩又變得很矛盾,明明想跟照顧者保持親近卻充滿憤怒,當照顧者開始注意他時又會想要反抗。

迴避型依附(Avoidant attachment)

此類型的小孩會迴避和忽視主要照顧者的存在,在照顧者離開或回來不表現出情緒。照顧者在時不去注意;照顧者離去亦顯不出緊張痛苦;照顧者去而復返非但不表示高興,反而迴避或很慢才向前迎接;陌生人出現時無特殊反應。小孩不會去探索環境不管誰在那裡。小孩面對對待陌生人和照顧者是一樣的。不管誰在這個環境,也沒有太多的憤怒

依附類型和談戀愛的關係?

黃瑽寧醫師的文章(親子天下雜誌97期 2018-01-01出刊),解釋了依附關係是什麼?並且進一步說明嬰兒時期的依附關係,會進一步影響親子間的依附關係,再進一步影響談戀愛時的親密關係:
康乃爾大學的哈姍教授(Cindy Hazan)與加州大學的沙弗教授(Phillip Shaver),比照三種嬰兒依附關係,對應到戀愛的男女關係中,發現彼此之間也具有高度的關聯性。
他進一步說明:
人生中第一個親密關係,就是和父母之間所建立的親情,若走向焦慮依附型,或逃避依附型,將來長大之後,有很高的機率,會用相同的親密關係模式,面對交往中的男朋友、女朋友、丈夫、或是妻子。從這個角度來思考,現今性教育的倫理課題當中,或許就是少了這一塊關鍵的拼圖。
也解釋了如何把過往和父母親建立的依附關係,投射在成長後與他人嘗試建立親密關係的過程中:
當青少年第一次愛上異性時,還是會無法克制地,把過往的依附關係模式,從記憶深處翻出來投射而出。行為可以被教導,界線可以被規範,但潛意識中對愛與親密關係的渴望或恐懼,卻是騙不了人。而所有愛情中最深層的痛苦,都是來自對依附關係的失望和傷害所造成的。
看完上面這麼長的論述,感情穩定長久的秘訣呼之欲出:具有安全型依附特質的人,通常能夠有良好且長久穩定的感情關係。
這類型的人並不是多會說話、技巧多好或是多會賺錢等等,而是本來這種類型的人對於感情關係就有較高的穩定度,能夠有自信地去對待並回應對方的一切舉止。而這種具有安全感、能適應變動的特質,也能夠成就長久穩定的感情關係。
具有安全型依附特質的人,通常能夠有良好且長久穩定的感情關係。

如果不是安全型依附的人怎麼辦?

理論上,要改變依附類型不容易,這是基於幼時與照顧者的互動經驗所印刻在大腦內的互動模式。在未來的關係中需要很有意識地去留意自己的各種言行舉止,並且在有負面情緒反應出現時,思考自己是否啟動了被拋棄的迴路,因而有攻擊或逃避的行為,再調整出更好的回應方式。光看完這段文字就累了,更別說實行,這需要長久且有意識地訓練,才能改變。
除了調整自己,當然也要考慮一個巴掌拍不響,那找一名安全型依附的對象就是非常重要的了。
也就是說,若要覓得長久穩定的感情關係,在尋找對象時,要先關閉自己的生物本能雷達,將優生學(外型、智力)、經濟力(財力、事業)等因素都暫且放一邊,觀察對方屬於什麼種依附類型。這不是很容易,因為安全依附型的人對一切不太有過激的反應,通常會讓人遺忘他/她的存在。有一些反面指標可以看出來這個人不是安全依附類型:
▼奪命連環叩
▼言行不一致
▼拒絕透露自己的真實感受
▼過度討好
不曉得看到這邊的讀者,腦子裡是否有浮現出一些前任的影像呢?

結語

這篇從《蘋果橘子經濟學》聯想到戀愛關係,主要是想談談感情關係中很大的因素是一個人本身是什麼,而不是做了什麼。所以強化自我、投資自己、調整心態,這種看似要花很多時間的事情,反而才是有好的感情關係的長久之計。至於鍛鍊說話技巧、研究約會策略等等,或許有一時的效果,但對於維持長久穩定的關係助益就不高了。
祝福大家都有順心自在的感情關係。
如果你對這個議題有興趣的話,歡迎追蹤「感情教練」專題,以便在最新文章出來時收到通知。
▲更多感情問答,歡迎加入打造戀愛體質Facebook粉絲頁
覺得文章實用的話,歡迎訂閱追蹤專題、打賞,或是留言分享心得討論!我會持續更新。您的支持將會是我在被兩個幼娃惡整之餘的信心動力。
有感情問題想要訴苦?歡迎寫信給我(himamaklar@gmail.com),或加Line聊聊,讓我當你傾聽的窗口。
參考資料
1.親密關係中的依附類型測驗
https://meetype.com/attachment-test
2.逃避型依附
https://superquiz.do/avoidant-attachment/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05會員
98內容數
分享德國生活、創作及閱讀心得、感情疑難雜症問事。 職場戀愛小說為付費單元,其他都開放閱讀,歡迎留言交流想法。 合作邀約請來信:himamaklar@g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德意志黑眼圈 的其他內容
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我看了日本動畫《國王排名》的心得。 網路上搜尋到許多人對這部動畫的評語就是幼兒畫風但是內容大人系,而且充滿了感人的淚水。我也非常喜歡這部作品對於每個重要角色都有清楚交代成長經歷,並對現在的個性行為解釋成因的設定。 這部動畫在溫馨熱血之餘,有些情節就是讓我怎麼想就是哪裡很詭異....
激情衝動可以讓人肉體交流,承諾互信才能讓感情細水長流。 好的感情關係不需時時對感情存續與否懷抱不安的恐懼,也沒有明顯的地位不對等,雙方有對長期關係的共識。 如果你的目標對象和你已經願意時常跟你一起從事各種活動且有共同目標,那接下來要判斷的就是,進階戀人後到底能不能成為一段好的感情關係。
營造關係的方法,其實就是提升雙方的信任感的方法。在關係中給予對方越多正向回饋,則能營造出更穩固良好的關係。
到底鄉民為何常出現批評女性的言論? 這些焦慮從何而來? 真的無法解決嗎? 放下焦慮、調整審美觀,感情世界將會一片開朗。
這篇文章說明營造關係的目的以及需要的時間,研究顯示,從認識一個人到成為好朋友,大約需要相處300個小時。
圍繞著湯唯的魅力打造的電影《分手的決心》,在2022年幫韓國名導朴贊郁拿下坎城影展最佳導演,得到許多影評肯定。劇情可以說是結合韓國電影最擅長的犯罪懸疑以及愛情,而湯唯更是在每個場景都力道十足地放送吸引力,讓人看了大呼過癮。 本文分析湯唯釋放吸引力訊號的七個方法,可以作為增強吸引力的方式。
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我看了日本動畫《國王排名》的心得。 網路上搜尋到許多人對這部動畫的評語就是幼兒畫風但是內容大人系,而且充滿了感人的淚水。我也非常喜歡這部作品對於每個重要角色都有清楚交代成長經歷,並對現在的個性行為解釋成因的設定。 這部動畫在溫馨熱血之餘,有些情節就是讓我怎麼想就是哪裡很詭異....
激情衝動可以讓人肉體交流,承諾互信才能讓感情細水長流。 好的感情關係不需時時對感情存續與否懷抱不安的恐懼,也沒有明顯的地位不對等,雙方有對長期關係的共識。 如果你的目標對象和你已經願意時常跟你一起從事各種活動且有共同目標,那接下來要判斷的就是,進階戀人後到底能不能成為一段好的感情關係。
營造關係的方法,其實就是提升雙方的信任感的方法。在關係中給予對方越多正向回饋,則能營造出更穩固良好的關係。
到底鄉民為何常出現批評女性的言論? 這些焦慮從何而來? 真的無法解決嗎? 放下焦慮、調整審美觀,感情世界將會一片開朗。
這篇文章說明營造關係的目的以及需要的時間,研究顯示,從認識一個人到成為好朋友,大約需要相處300個小時。
圍繞著湯唯的魅力打造的電影《分手的決心》,在2022年幫韓國名導朴贊郁拿下坎城影展最佳導演,得到許多影評肯定。劇情可以說是結合韓國電影最擅長的犯罪懸疑以及愛情,而湯唯更是在每個場景都力道十足地放送吸引力,讓人看了大呼過癮。 本文分析湯唯釋放吸引力訊號的七個方法,可以作為增強吸引力的方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依附理論最初用來解釋嬰兒與照顧者之間的情感聯繫,但在成人關係中也被廣泛使用。它指出,我們從嬰兒期形成的依附風格,會在成年後影響親密關係,特別是在婚姻或伴侶關係中。 在探討這個理論之前,讓我們首先反思一下你和你的伴侶如何互動。 當你感到壓力或孤單時,你會尋求伴侶的支持嗎?而你的伴侶又如何回應?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依戀理論中的四種依戀類型,包括安全型依附、焦慮型依附、逃避型依戀和恐懼型依附,並提供了對應的人際關係建議。瞭解自己的依附類型,並在需要時尋求適當支持和協助,以促進更健康關係。
依戀關係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指的是尋求親密的一種心理傾向。瞭解四大類型依戀關係的特徵及對應的情緒反應對於親密關係的修復挽回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對子女過於執著的父母,雖然出於愛和關心,但這種執著往往會引發一系列負面的後果,影響子女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後果:  一、孩子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  過度保護和控制的父母通常不允許孩子獨立做決定或承擔責任。這會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無法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
Thumbnail
「孝順」又是什麼呢?是否有明確的行為準則?聽父母的話、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應該是大多數人對於孝順的基本期許;前者像是情緒勒索,後者又似乎變成某種債務關係。問題是:身為子女的我們,有欠父母什麼嗎?
Thumbnail
從我推薦了上一本《女醫師》的性愛書籍之後,就很多人再問我說到底還有沒有推薦其他兩性的書籍,後來我關注不少床笫之間技巧的說明書,覺得真的大同小異,反倒是戀愛相關的書有不少可以討論。
Thumbnail
在本篇文章中,我深入探討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依附風格——焦慮型依附與安全型依附,在愛情關係中的相互作用。分享了我和J先生如何在這種動態中尋找平衡,從而使我從一個充滿不安和懷疑的焦慮型依附者轉變為一個更加自信和安定的人。本文不僅是關於愛情的故事,更是關於自我發現和成長的旅程。通過我們的經歷,我希望啟發讀者反思自己的依附風格,探索如何在關係中獲得成長和轉變,建立更加穩固和滿足的聯繫。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依附理論最初用來解釋嬰兒與照顧者之間的情感聯繫,但在成人關係中也被廣泛使用。它指出,我們從嬰兒期形成的依附風格,會在成年後影響親密關係,特別是在婚姻或伴侶關係中。 在探討這個理論之前,讓我們首先反思一下你和你的伴侶如何互動。 當你感到壓力或孤單時,你會尋求伴侶的支持嗎?而你的伴侶又如何回應?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依戀理論中的四種依戀類型,包括安全型依附、焦慮型依附、逃避型依戀和恐懼型依附,並提供了對應的人際關係建議。瞭解自己的依附類型,並在需要時尋求適當支持和協助,以促進更健康關係。
依戀關係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指的是尋求親密的一種心理傾向。瞭解四大類型依戀關係的特徵及對應的情緒反應對於親密關係的修復挽回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對子女過於執著的父母,雖然出於愛和關心,但這種執著往往會引發一系列負面的後果,影響子女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後果:  一、孩子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  過度保護和控制的父母通常不允許孩子獨立做決定或承擔責任。這會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無法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
Thumbnail
「孝順」又是什麼呢?是否有明確的行為準則?聽父母的話、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應該是大多數人對於孝順的基本期許;前者像是情緒勒索,後者又似乎變成某種債務關係。問題是:身為子女的我們,有欠父母什麼嗎?
Thumbnail
從我推薦了上一本《女醫師》的性愛書籍之後,就很多人再問我說到底還有沒有推薦其他兩性的書籍,後來我關注不少床笫之間技巧的說明書,覺得真的大同小異,反倒是戀愛相關的書有不少可以討論。
Thumbnail
在本篇文章中,我深入探討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依附風格——焦慮型依附與安全型依附,在愛情關係中的相互作用。分享了我和J先生如何在這種動態中尋找平衡,從而使我從一個充滿不安和懷疑的焦慮型依附者轉變為一個更加自信和安定的人。本文不僅是關於愛情的故事,更是關於自我發現和成長的旅程。通過我們的經歷,我希望啟發讀者反思自己的依附風格,探索如何在關係中獲得成長和轉變,建立更加穩固和滿足的聯繫。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