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快樂,盧梭!

2023/06/30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J.J. ROUSSEAU, CITOYEN DE GENEVE
一七一二年,六月二十八日啟蒙時代哲學家盧梭誕生於日內瓦共和國。當時的日內瓦城尚未加入瑞士聯邦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城邦。而日內瓦最有名的公民非盧梭莫屬。他作品的署名就是J.J. ROUSSEAU, CITOYEN DE GENEVE 盧梭,日內瓦公民
https://m-r-l.ch/contrat-social-mode-d-emploi/AI衍生照片
今年四月起位於日內瓦的盧梭館開始以《社會契約論》為軸心主題展開一系列的盧梭座談會:社會契約的使用說明。包括三場由著名的盧梭學者Bruno Bernardi主導的講座 “Avez-vous lu le Contrat Social ?” 「你讀(完)過《社會契約論》嗎?」;國際創作比賽: 「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契約論》」提案;調查比較五個跨洲不同城市在數位時代如何制訂社會契約等等活動。(詳細活動資料: https://m-r-l.ch/programme)
1754年,盧梭也曾報名參加L'Académie de Dijon(第戎學院)論述甄選比賽,《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盧梭見到此主題,靈感泉湧興奮至極,立即著筆。雖沒得獎,但已受到不少知識分子(包括崇拜他的康德)的矚目, 也招來主流思想派和主權派的排斥。盧梭不畏外來的敵視眼光和威脅,反更認為此議題激發他對這不平等產生的社會問題的深入探討和尋找解決方案; 一時找到了他未來寫作的方向,開啟他哲學論述之路,《社會契約論》和《愛彌兒》這兩本他畢生的經典之作是從這篇評論為標而衍生的論述。
誰能想像兩百七十年相隔,盧梭的《社會契約論》還能拿來與我們當代來研讀並運用! 盧梭的名字,名言和作品仍常出現在今日的政治和學術舞台上也不是偶然, 因為活在過去的這位吹哨者是為未來而寫。他剖析當時詬病,並預測到可能會發生的種種問題;而這些問題仍繼續在發生:民主與專政;貧富不均,社會正義,環保,教育等等。
這兩部作品使盧梭成為影響現代政治哲學與教育思想的主軸思想家;也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 後半生的躲躲藏藏跑路生涯,抑鬱貧窮和疾病尾隨。 而當初逼迫他走投無路的兩個國度, 竟是今日最大的盧梭受益者和守護者。盧梭在法國受英雄式的崇拜,駐進先賢祠;在日內瓦他的出生地一所盧梭館, 盧梭協會,日內瓦和紐沙特圖書館的盧梭收藏已編入UNESCO文世界化遺產檔案。紀念公園,紀念碑, 雕像和圖書館處處開花結果。
盧梭多次強調他的一切動機都是從內心的感受開始。一部論述作品,雖敘述清新流暢,讀來頭頭是道,說服力強,讓人讀來感受甚深, 但若要仔細剖析引申又有許多模糊空間待作者澄清。因此常被斷章取義或曲解或自由詮釋。伏爾泰匿名寫書評故意曲解內容詆毀他,法國大革命起義者吹捧他,信奉他又以他為名推翻君主政體,釀成血腥大屠殺事件等等。有人因讀盧梭而動心起義,其他各教派和政黨派也引用他的話來強化自己的論述。盧梭的冤屈有口難言, 論述又無法一一辯解,再寫也說不清。畢竟不少學者因盧梭的的身分低微貧窮,沒背景沒學歷,一派胡言惑眾爭取名氣,鄙視這個背骨的外來人。有人因忌妒他名氣而千方百計詆毀他, 也有人怕受他牽連而躲得遠遠。
事過境遷, 彼一時, 此一時。 時至今日盧梭仍是深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你只要把盧梭當關鍵字,你會發覺他的名字常會蹦進你的耳朵。他稱不上是古代聖賢也坦然面對自己灰黑的過去且不諱言(在《懺悔錄》裡)。之所以能觸及大眾聯繫的橋樑是他的雙重武器: 一顆炙熱的心,蠻牛似的執著,和一手流暢親和的筆觸。伏爾泰(福而泰)再貶損他也無法壓垮他,最後還得與一介草民盧梭(魯莽教唆)相向並列於先賢祠永永久久….
盧梭的生平事蹟網路上有大量資料可查,在此只略提幾個此時此刻我個人的反應。在盧梭館當義工,每到他的生日節慶,總多少有些追思他的活動。有感動的話, 總會拿出他的作品翻翻回味一下。
你讀(完)過社會契約論? 這問題就像是你讀(完)過《憶似水年華》? 或你讀(完)過《紅樓夢》嗎? 之前,我其實沒仔細讀完過這本書。對政治問題一直缺乏興趣。只半聽半讀,不求甚解,多少知道點就夠。既然參加了三場名家講座,多少也得做點功課。 買了由Bruno Bernardi 前言解析的版本,重溫這本似懂非懂的書。 畢竟政治議題在這民主網路時代,人們無懼放言,為大小事爭論辯護,這時候讀《社會契約論》像讀權利使用的說明書。有基本的政治認知和公民教育能建立一個公平自由的網路秩序。
1762雙書案
1762年盧梭前後發表了Du contrat social《社會契約論》又名 Principes du droit politique《政治權利原理》和Émile ou De l'éducation 《愛彌兒:論教育》
《社會契約論》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出版,在法國被禁。在日內瓦市政廳前被撕毀, 焚燒。罪名: 大膽魯莽可恥褻瀆破壞基督信仰及政府體制。在荷蘭海牙出版的《愛彌兒》也因涉及侵犯基督信仰和教規遭到同樣命運。雖然這雙著作最終仍受到國際大眾的肯定也各成政治和教育哲學經典作品。但盧梭個人卻因此又花費後半生精力致力寫作為自己辯護,在鬱鬱寡歡, 朋友背離,無家可歸下,與外界隔離,幸好在幾位友人接濟下,住到鄉間在自然懷抱裡孤獨安寧結束一生。
盧梭是金句名家,常一語驚人,又點中當下社會人心弊病的要害。《社會契約論》開頭語如雷貫耳,顛覆傳統主流勢力和意識習性,似對當時的主流強勢宣戰。
盧梭主張主權在民,是現代民主制度的基石,廣闊深遠的影響到美洲歐洲民主化運動,一步步廢除君主封建制度。在美國的《獨立宣言》和法國的《人權宣言》中皆有跡可尋。
一個既非學者又非執法專業者,不自量力,有何資格來論政治呢? 盧梭在第一章的前言就開門見山說了艷羨當時法國人民的話: 我以一個有投票權話語權的共和國公民身份來論政治,合情合理有何不可?! 。再說,我(盧梭)若是王公貴族或立法官(他們反正在法律之上)更不會來談這種問題。 我要是以一個平民的身分來發聲,來闡述我對理想政府的願景並訴求公正平等的待遇。身為一個自由城邦日內瓦的公民,也就是擁有主權的成員。我有義務瞭解並參與公共事務議題,以行使我的投票權。為此我深感慶幸!
“L'homme est né libre et partout il est dans les fers .Tel se croit le maître des autres, qui ne laisse pas dʼêtre plus esclave quʼeux. ”(人天生是自由的,卻處處陷於枷鎖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反倒比其他奴隸還要奴。)為何走到這田地? 處處受到束縛? 面對此種由來已久又無法回歸原始自由的狀況下,如何建立一種社會格局來脫離這種置人於奴的社會架構? *第一卷,第一章。這是盧梭開門見山捍衛自由的宣言。
人生而自由是自古以來的哲學概念; 問題是,誰擁有真正的自由? 盧梭活在一個君主封建制時代,雖然他的日內瓦公民,但人與人之間的等級劃仍很清楚。當時法國是君主獨裁專制政體,皇親貴族富商與一般老百姓之間,是一道跨不過去的壕溝。人下之人如奴隸一輩子一代代延續下去難以翻身。然而,在大自然環境裡,人類因強弱大小天生的本能不同而不平等尚可接受。但在一個社會體制下,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是可以用法律來執行;而人人平等是理想自由社會建構的根基。
盧梭認為一個理想的結合體其所有成員需共同約法保證凝聚所有的力量來捍衛和保護各個成員的身家性命;而這個決議又得是出自個人的自由意願的表達。因此,個人能有選擇的自由,平等的權利,而最終的表決則由大多數票決定。這樣做就算開始解開專制政策下無自由唯命是從的枷鎖。
民主制度下的公民既是立法人也得是服從法的人,既是民又同時是主。法律制約下,人人平等。個體的結合成為一個集體,全民一體擁有至上權,同時,每個成員必須服從法律,盡義務。 政府機構是執行政務,而不是管制人民。
怎麼判定一個好政府? 其實不用去費盡力氣去做調查,只須看看其人民是否安居樂業, 富足安康。 一個國若不需靠殖民地,外來人或歸化人,其公民人數日益增多且加倍。那就是做對了。
這些觀念對我們而言是自然不過的概念, 是因為有盧梭的理念進住在我們的意識。今日我們覺得是自然不過的事。當時盧梭這麼 一寫,徹底得罪了當時享有特權的在位者,富商及主流文藝界的同儕。誰願把權利分給沒口沒臉沒身分的老百姓? 與其平起平坐?! 舊制度時期的法國封建社會怎能想像這種荒謬的理論!
雖然盧梭並沒有直接鼓動人民起來革命,但《社會契約論》點燃法國大革命火苗, 盧梭的平民出身給起義者更親切直接的加持,他們把書當成一盞明燈做為指引。法國大革命使《社會契約論》名揚海內外,引起研究此書熱潮。之後又接連激發不少國家的革命運動。人們從此書找到啟示但又未必完全理解,只各取所需自由發揮,畢竟此書並不是一本教規論述,作者聲明這一本只是一個探索的開始,還待續, 只可惜他大志未成。
《社會契約論》這部政治哲學經典,能完全讀完讀懂的人不多,畢竟那只是盧梭宏大寫書計劃的冰山一角,還待細論。光就已完成的這本小書(130頁)讓後人讀兩百六十年都還沒研究透徹。
盧梭的主權在民論,不管背後的邏輯有多複雜模糊或甚至被曲解轉意,其主要思想幹線很清晰:追求 自由,平等,民主。盧梭為民發聲,其論述引發深思也得到很多回響。 盧梭點出人民苦痛的原因且喚起民怨;普羅大眾也該得到應有的尊嚴。如今,一個民主國家的平民百姓能不畏後果敢名道姓批評國家元首;群眾上街謾罵遊行,罷工,罷免或公投;盧梭的名字若還出現在這些辯論口號中,也不足為奇。
書中所談的各種政府管理的理念和可能發生的障礙,仍是我們民主社會正面臨的問題: 自由民主,貧富懸殊,不公平待遇, 環保, 勞工問題,社會正義, 等等議題。 所以我們今天仍在讀它,探討它,讚歎它。
《愛彌兒:論教育》
理想的社會:《社會契約論》, 理想的教育:《愛彌兒:論教育》--雙管齊下,完美結合
盧梭認為政治的目不是在學習如何管理人民而是在使人民實行自我思考參與論政。人民百姓尊嚴的開始。國家既然要託付給人民治理,人民也必須為此任務而學習。《論教育》這本著作雖年代已久,但他的一些觀點仍是我們今日教育改革努力的方向。
根據《論教育》培養出《社會契約論》中的有德行品格的理想公民,是一件很辛苦, 很漫長,又很艱難的投資(就像讀這本厚書的過程!) 我只是跳篇讀。這兩本書既不是小說也不是我的床頭書,偶爾拿出來翻翻,不急在一時得馬上讀完。好書,慢慢讀,細細懂。
盧梭的教育方針也與當時(甚至是現在)的大多數人的傳統教育觀點逆向而行。父母對孩子有私心有理想的期待, 望子成龍。而盧梭要人家順其自然,依孩子的本性和興趣培養。學做好人比學做人中人更可貴。書中部分內容涉及到他對傳統宗教教條式教育多有批評,所以被禁又被燒。
「造物者創造的一切都是好的,一旦到人的手裏就變壞。人們硬要隨意改造一切,在一塊地上種需要在另一種土上長的植物。硬要一棵樹長出另一樹種的果實。不願應順自然耕種,養殖。該做的不做,不該做的硬要做,顛三到四,破壞扭曲,就是不願意順應自然,肆意控制改變,對人類也不例外。」開頭語,《愛彌兒》
-反對打罵教育,填充教育,不管孩子性向,硬要孩子走父母期待的路,從事理想高貴的職業。
-教孩子手工勞作,學會一技之長,萬一需要自力更生, 還可養活自己。
-因材施教,按步就班。每個年齡該學的知識不一樣,為老師者不應利用權勢禁止或施壓強迫教育。引導學生自我認知,了解自己的強項和弱點更重要。
-人性本善,教育的目的就是找回並深耕這個美好本心。讓其在被腐化的社會的不被侵蝕。既然社會型態已成形,雖然人類已無法再回去原始的自然狀態,教導孩子將來進入社會能成為一個合群善於與人交往卻又不矯情做作的公民。對照:
孟子:「仁,人心也;義,人路也。捨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親子關係很重要。盧梭生下來就失去母親。再漫漫長夜裡,他總溫柔地記得,父親講故事給他聽,或兩人依偎徹夜看小說,忘了睡覺的情景....童年苦短,讓孩子慢慢長大,享受童年。按照其成長的步驟教導。讓他們經歷每個年齡特有的能力和特質。勿揠苗助長,剝奪孩子成長的權利和喜悅。要知道,許多小孩可能長不到大人就有可能意外死亡。
-讓孩子在自然環境裡發展其潛能和性向。實際經驗和觀察,培養對事物的好奇心,比從書本學到的知識還重要。
一個健全的社會應該從培養其健全的公民著手。 盧梭原想培養Émile成為一個好公民。但理想的社會未必有存在的一天,所以首先他必須先成為一個獨立自主思想的人。
Discours sur l’origine et les fondements de l’inégalité parmi les hommes (palimpsestes.fr)
關於盧梭這人,這作品與日內瓦的三角關係
1712盧梭是--1728不是--1754又是--1763又不是--1794最後終究又是日內瓦公民。這位憤世嫉俗的浪漫作家總站在主流的對面吶喊。當伏爾泰在日內瓦享受科學經濟帶來的舒適奢華貴族似生活和戲劇文化沙龍時尚時,盧梭成了他的反面鏡。一個看見進步繁榮美景,另一個看見萎靡鄉愿的風氣瀰漫,成了掃興的吹哨者。歌德說: 伏爾泰是一個舊時代的結束,盧梭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盧梭對他的出生地他並不多回顧, 那是因他的出生而導致母親死亡的傷心地。十六歲就離家出走,為自己的未來各地遊走找出路。也為此而轉信天主教,但也丟了公民資格。流浪多年回到日內瓦重歸教會拿回公民權。 之後因政府燒書禁書拒他入城,毅然放棄公民權。直到死後,法國大革命後,封他入巴黎先賢祠後,日內瓦才恢復他的身分並解消所有禁書令。
日內瓦人如何看待這個名聞海內外的一代哲人?盧梭像個燙手山芋,盧梭的言論聽聽就好,沒人真願實踐,因為很辛苦。瑞士人普遍的個性是不喜歡干擾紛亂,大家互相協調,息事寧人。 而法國人的政治性格較偏向盧梭: 敢爭取,敢奮勇挑戰。不過,直接民主與間接民主體制不同,面對方法就不一樣。
盧梭也已預見人會因惰性和貪性,把公民事務用付錢換取代勞,寧願花心思在自己的事業或愛好上。明知理想難以實現,他仍願用一生精力浪漫的不畏詆毀在追尋一種可能: 理想的約法讓人們能夠在社會裡守住自己的自由,保護自己的財產,提升自己的判辨思維的能力,做一個獨立自主的公民,難道這是唐吉軻德似的浪漫幻想嗎?
所以, 盧梭,生日快樂起來吧! 反正你的話已成功地穿越時空語言來到了二十一世紀,我們聽到了,也仍在思考和面對你所提出的問題。每年六月都一直有人在為您慶生。為您打抱不平,讀您,緬懷您。您是作品也已列入世界記憶遺產,繼續長長久久傳遞到未來⋯我們之後⋯
Apothéose de J.-J. Rousseau ; sa translation au Panthéon. Dessiné et eau-forte par Girardet, repris au burin par Berthault. (BnF Estampes Qb1 11 octobre 1794)
參考資料:
Du Contrat social, Jean-Jacques Rousseau, introduit par Bruno Bernardi, Flammarion, 2001
–https://www.rousseauonline.ch/pdf/rousseauonline-0004.pdf
-Rousseau, Du Contrat Social, présentation par Bruno Bernardi, GF Flammarion, 2012
-Leo Damrosch, Jean-Jacques Rousseau: Restless Genius, ed.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05
-Jean-Paul Jouary, Rousseau, citoyen du futur, De l’indignation à la libération, Le livre de Poche, 2012
-Ernest Cassirer, Rousseau, Kant, Goethe, tr. Jean Lacoste, Ed. Belin, 1991
-Vivant ou mort, il les inquiéter toujours, Amis et ennemis de Rousseau(XVIIIe-XXIe siècles, Fondation Martin Bodmer, 2012.
57會員
44內容數
Léman /蕾夢,通稱為Lake Leman; Lake Geneva/萊芒湖;日內瓦湖, 是瑞士最大湖,也是我生活的場景。久居此地,隨筆記下了不少本地人生活寫照和歷史人文軼事,想藉由此平台與讀者分享切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