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犯錯,除了罵還有其他選擇嗎?

面對孩子犯錯,除了罵還有其他選擇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們所思所想的每個剎那,都成就了未來的自己。」——《一隅有花 Withering Calendar》


上週去大遠百吃飯時,因為餐廳人太多,我們先抽取號碼牌等待。在等待的過程,我們順便帶J寶去選他體能比賽第一名的玩具,他找了好久終於挑中他心愛的禮物,本想等吃完飯後再帶他去新光三越購買,但J寶怎麼樣都不肯。拗不過他的爸爸想說反正也還在等,就決定先走到新光買完再回來用餐。而趁爸爸帶他們去買玩具的同時,我也去了一趟我最愛的sabon。


沒想到在我買到一半的時候,我接到老公的電話,他說因為賣玩具的樓層正在整修、沒有開放,所以他們先回餐廳等,一回來發現餐廳過號了,且餐廳規定要等到人數到齊才能進場用餐。我趕緊結束手邊的事情,趕到餐廳,前後花了約十分鐘,一到現場就看見Q寶坐在地上鬧情緒。為了讓大家順利吃飯,我一坐下來還來不及問發生了什麼事,就急忙帶兩個孩子去洗手。洗手間在餐廳外面,移動的過程,J寶肚子餓了所以他走得很快,但Q寶在鬧脾氣故意在後面慢慢走,在人來人往的百貨公司,我一個人根本無法顧到兩個距離很遠的孩子。中途我也試著提醒Q寶,他這樣其實非常危險,他走在後面我幾乎看不見他,要是有人要把他帶走,我也幫不了他,但他依然故我,沒有理睬我的提醒,自顧自地在後面緩慢移動⋯


回到餐廳後,我問老公剛我不在的時候發生什麼事了,老公淡淡回我:「沒發生什麼,只是所有人都在等你。」聽到這句我理智線就斷了。原因是,為了他想打羽球校隊,原本下課由安親班老師接送,這一年不管天冷、大太陽還是下雨天,變成我幾乎天天要在校門口等他打完羽球、再接他到安親班補英文,結果他在冷氣房等了我十分鐘就鬧脾氣,還是用讓自己會身陷危險的方式鬧給我看。


以前的我大概會先來一陣飆罵,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發洩完我的怒氣再說。但這幾年透過《幸福魔法團體》的練習,我連結自己的速度快了很多,當下我可以辨識出生氣只是我的表層情緒,更深層的其實是委屈及擔心,委屈的是因自己過去一年對他興趣的支持沒有被看見;擔心則是看到鬧脾氣的他,竟然做出讓自己危險的選擇。因此我雖帶著怒氣,還是盡量穩住並表達我自己,告訴他我怎麼了,而非選擇用罵他的方式。


我知道用罵的,短期間可以讓他因為恐懼就修正他的行為,但能不能讓他真正理解在百貨公司這種人多的地方不能落單,其實是未知的。且罵小孩長期下來非常破壞關係、也對教養很不利,因為我清楚知道,所有教養要有效果,都是要建立在良好的親子關係之上,因此我願意選擇這條看似緩慢,但對我來說卻是長期有效的教養方式。會不會累?老實說當然會,也常常覺得挫折,可也因為清晰自己喜歡也想要的親子關係與教養模式,這些苦都能甘之如飴。


當晚,Q寶跟我道歉了,從他的語言,我想他有聽懂我真正在意的是什麼。雖然我仍不確定下次鬧脾氣的他,會做出什麼選擇,但我想這一次次的陪伴與練習,會讓他往我們更喜歡的方向靠近,他也會逐漸學會有情緒沒關係,但我們都能選擇更好的方式表達。


面對孩子犯錯時,你喜歡用什麼方式來陪伴孩子呢?又或者當你犯錯時,你希望身邊的人如何陪伴你?對這議題有興趣的朋友,7/16(日)晚上的《幸福時光屋》記得來玩喔!一起學習用不同的視野來面對犯錯這件事~



avatar-img
幸福魔法實踐者明德的沙龍
16會員
199內容數
我喜歡把學習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幸福對我而言不再是名詞,而是動詞,是去活出來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因為我很懶,如果可以動口就好我是不會輕易動手的,簡單分享我是如何輕鬆動口,陪伴孩子建立日常的好習慣。 一、所有教養的根本都是關係 二、一次培養一種習慣 三、目標設立清楚,一步步慢慢拆解練習 四、相信孩子,謹慎使用語言並聚焦在成功經驗 五、給孩子更多允許,犯錯或不想做都是可以的 六、善用見證的魔力
「一眼望穿的生活沒有魅力,而迷霧本身即是生命的常態。」——《一隅有花 Withering Calendar》 原本中午就因為Q寶打校隊的來回接送,導致討厭曬太陽的我苦不堪言,我知道我心裡也很矛盾,看著這麼小的孩子找到他的熱情,當然替他開心,也很想支持他,但這些都不該是拿委屈或勉強我自己來交換...
兩年前還沒參加敘事<幸福魔法團體>時,每天面對育兒生活充滿崩潰,那時老二剛好三歲左右,正是豬狗嫌的時期,面對孩子的各種不配合,常常覺得心很累。加上我本身很愛閱讀教養書籍與上各式課程,每次看著書上寫的「溫和堅定」,回頭再看看自己總是教得灰頭土臉、知道卻做不到,又加深許多我的挫折與無力感…
前幾天聽到一個故事,媽媽在面對孩子時感到害怕,原因是那孩子長期用媽媽無法接受的方式待他,甚至強度越來越大,大到現在媽媽已經不知道該怎麼辦⋯⋯「那當孩子這樣時,你通常怎麼回應呢?」我好奇地問,「什麼也沒做啊!」媽媽回我,聽完後我有點震驚...
我爸媽從小就不會拿我跟哥哥做比較,但在這一路成長的過程,我感受到的一直都是我的健康與快樂,是我爸媽最重視與在意的,而不是我必須擁有什麼成就,或一切外在條件才值得被愛。我想這個不比較或許就是要讓手足感情好的其中一個關鍵吧!
修正孩子的打人行為方法不難,難的是,在每次事件的衝擊下,不管是接到老師打給我的電話,說他在學校又打人了。還是我在家中一次次看著弟弟被兇,錯愕且無辜的表情,我都要先記得回到自己安靜的中心、連結自己,不被我的自我懷疑打敗,相信用愛出發跟他溝通的教養方式,效果也許很慢,但這樣的關係品質才是我想要的。
因為我很懶,如果可以動口就好我是不會輕易動手的,簡單分享我是如何輕鬆動口,陪伴孩子建立日常的好習慣。 一、所有教養的根本都是關係 二、一次培養一種習慣 三、目標設立清楚,一步步慢慢拆解練習 四、相信孩子,謹慎使用語言並聚焦在成功經驗 五、給孩子更多允許,犯錯或不想做都是可以的 六、善用見證的魔力
「一眼望穿的生活沒有魅力,而迷霧本身即是生命的常態。」——《一隅有花 Withering Calendar》 原本中午就因為Q寶打校隊的來回接送,導致討厭曬太陽的我苦不堪言,我知道我心裡也很矛盾,看著這麼小的孩子找到他的熱情,當然替他開心,也很想支持他,但這些都不該是拿委屈或勉強我自己來交換...
兩年前還沒參加敘事<幸福魔法團體>時,每天面對育兒生活充滿崩潰,那時老二剛好三歲左右,正是豬狗嫌的時期,面對孩子的各種不配合,常常覺得心很累。加上我本身很愛閱讀教養書籍與上各式課程,每次看著書上寫的「溫和堅定」,回頭再看看自己總是教得灰頭土臉、知道卻做不到,又加深許多我的挫折與無力感…
前幾天聽到一個故事,媽媽在面對孩子時感到害怕,原因是那孩子長期用媽媽無法接受的方式待他,甚至強度越來越大,大到現在媽媽已經不知道該怎麼辦⋯⋯「那當孩子這樣時,你通常怎麼回應呢?」我好奇地問,「什麼也沒做啊!」媽媽回我,聽完後我有點震驚...
我爸媽從小就不會拿我跟哥哥做比較,但在這一路成長的過程,我感受到的一直都是我的健康與快樂,是我爸媽最重視與在意的,而不是我必須擁有什麼成就,或一切外在條件才值得被愛。我想這個不比較或許就是要讓手足感情好的其中一個關鍵吧!
修正孩子的打人行為方法不難,難的是,在每次事件的衝擊下,不管是接到老師打給我的電話,說他在學校又打人了。還是我在家中一次次看著弟弟被兇,錯愕且無辜的表情,我都要先記得回到自己安靜的中心、連結自己,不被我的自我懷疑打敗,相信用愛出發跟他溝通的教養方式,效果也許很慢,但這樣的關係品質才是我想要的。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