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天差地別的孩子,教養可否不同調?

個性天差地別的孩子,教養可否不同調?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共情的前提是需要想像他人痛苦,它是一種認知,也是一種能力。」——《一隅有花 Withering Calendar》


我的兩個孩子,從小共情能力就差很多。我一樣這樣帶孩子,但老大Q寶不管是對他人情緒的理解力,還是表達自己情緒的能力,常會讓我感受到教養上的困難與挫折。弟弟J寶小他兩歲半,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會試著把自己的需求講清楚,也因如此,我幾乎這六年下來,沒有跟J寶吵過架。即使他小時候鬧起脾氣也是半小時起跳的,但我總能看懂他的情緒只是他有需要無法滿足,他並沒有要針對我什麼。


但Q寶就不是這樣了⋯⋯我可以想出非常多可怕的例子。舉凡小時候帶他出國,逛他的行程他可以全程走,但換成要走去吃我們想吃的餐廳,他就開始指責我們,說他累了不想走,問我們為什麼找這麼遠的餐廳。到他去年冬天堅持穿短袖打羽球,我提醒他加衣服,他不高興,最後感冒鼻塞、半夜睡不著,再來怪我為何家中不備藥,讓他那麼難受。最近的一次則是在百貨公司等我10分鐘就對我發脾氣,無視我這一整年為了支持他打羽球校隊,不管天冷、大太陽還是下雨天,幾乎天天要在校門口等他。每一次我面對這些情境,都有好多生氣、好多委屈,但最多的是挫折,到底要怎麼教才能讓他明白,家中每個人的需求都很重要,不是只有他的需求要被擺第一。面對這兩個個性差異極大的孩子,常讓我在教養上傷透腦筋。


這些年來我嘗試了很多方法,從一開始會跟他激烈衝突,慢慢移動到最近,因為在<幸福魔法團體>有很多練習跟自己好好連結的時刻,我連結自己的速度快很多,因此即便再生氣,現在的我也能好好表達,而非單純飆罵發洩。早上上團體時,夥伴念了錦敦與哈克「陪一顆心長大」一書中,他最有感的一句:「好好地多說了一點本來以為孩子不會懂的我的內在。」我一面聽著她分享她的故事,我也回想起這些年,不管是與Q寶衝突也好,教他教到灰頭土臉、萬念俱灰也罷,我始終沒忘記一次又一次表達我的內在給他聽,我期盼這樣說著說著,有一天他長大懂事以後會懂的吧!


前幾天J寶因為作業沒在時間內完成,不能玩他最愛的寶可夢遊戲而崩潰大哭,一開口也是先指責我作業看得太慢了,我聽完的當下提醒他,我們當初有約定好,不能因為玩手機的事情跟我吵架,否則我會收回他們玩手機的權利。即使在情緒中,他也迅速理解我說的意思,轉換語言改成哭著說:「我玩不到了。」我一邊同理他,也一邊肯定他,於是給了他一些彈性的空間,讓他可以多玩十分鐘再進房間。Q寶聽見了,他問我,那他呢?因為他一樣沒在時間內完成功課,我聽得出來他希望我給他相同的彈性。「我其實一直都很願意給彈性與開放討論,我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剛剛弟弟是怎麼表達的,他在我提醒他完,他又是怎麼修正他自己。我想如果下次你也願意在情緒發生時,練習用這樣的方式表達,而非每次都是用指責我的方式,我也很願意給你彈性跟空間。」我這樣回應他,但這次還是請他照規定時間進房睡覺。


隔天早上吃早餐時,我拿蛋糕出來,剛好每一種口味都只有一塊,Q寶先拿了他想吃的口味,沒想到弟弟看到後也說他想吃,「沒關係啊!不然我分成兩塊,還是要三塊?媽媽你想吃嗎?」他說,聽完我真的有很多感動。這些年來我一次又一次的表達自己,我以為孩子不會懂的內在,雖緩慢卻依舊進到孩子的心裡。現在的他,旅程中陪著我們走大人的行程已經不再抱怨、感冒時也懂得要如何照顧自己、更在微小的細節照顧著我們的需要。


是的,我的兩個孩子個性差異很大,面對他們我也常用不同的標準與方式教育,但我想只要是以「愛」做出發,最終孩子還是能感受到並理解的。而每次也因為這些珍貴的片刻,我看見孩子其實只是在用他自己的速度,練習適應這個世界,因此就算再慢,我也願意慢慢陪一顆心長大~



avatar-img
幸福魔法實踐者明德的沙龍
16會員
199內容數
我喜歡把學習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幸福對我而言不再是名詞,而是動詞,是去活出來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我知道用罵的,短期間可以讓他因為恐懼就修正他的行為,但能不能讓他真正理解在百貨公司這種人多的地方不能落單,其實是未知的。且罵小孩長期下來非常破壞關係、也對教養很不利,因為我清楚知道,所有教養要有效果,都是要建立在良好的親子關係之上,因此我願意選擇這條看似緩慢,但對我來說卻是長期有效的教養方式...
因為我很懶,如果可以動口就好我是不會輕易動手的,簡單分享我是如何輕鬆動口,陪伴孩子建立日常的好習慣。 一、所有教養的根本都是關係 二、一次培養一種習慣 三、目標設立清楚,一步步慢慢拆解練習 四、相信孩子,謹慎使用語言並聚焦在成功經驗 五、給孩子更多允許,犯錯或不想做都是可以的 六、善用見證的魔力
「一眼望穿的生活沒有魅力,而迷霧本身即是生命的常態。」——《一隅有花 Withering Calendar》 原本中午就因為Q寶打校隊的來回接送,導致討厭曬太陽的我苦不堪言,我知道我心裡也很矛盾,看著這麼小的孩子找到他的熱情,當然替他開心,也很想支持他,但這些都不該是拿委屈或勉強我自己來交換...
兩年前還沒參加敘事<幸福魔法團體>時,每天面對育兒生活充滿崩潰,那時老二剛好三歲左右,正是豬狗嫌的時期,面對孩子的各種不配合,常常覺得心很累。加上我本身很愛閱讀教養書籍與上各式課程,每次看著書上寫的「溫和堅定」,回頭再看看自己總是教得灰頭土臉、知道卻做不到,又加深許多我的挫折與無力感…
前幾天聽到一個故事,媽媽在面對孩子時感到害怕,原因是那孩子長期用媽媽無法接受的方式待他,甚至強度越來越大,大到現在媽媽已經不知道該怎麼辦⋯⋯「那當孩子這樣時,你通常怎麼回應呢?」我好奇地問,「什麼也沒做啊!」媽媽回我,聽完後我有點震驚...
我爸媽從小就不會拿我跟哥哥做比較,但在這一路成長的過程,我感受到的一直都是我的健康與快樂,是我爸媽最重視與在意的,而不是我必須擁有什麼成就,或一切外在條件才值得被愛。我想這個不比較或許就是要讓手足感情好的其中一個關鍵吧!
我知道用罵的,短期間可以讓他因為恐懼就修正他的行為,但能不能讓他真正理解在百貨公司這種人多的地方不能落單,其實是未知的。且罵小孩長期下來非常破壞關係、也對教養很不利,因為我清楚知道,所有教養要有效果,都是要建立在良好的親子關係之上,因此我願意選擇這條看似緩慢,但對我來說卻是長期有效的教養方式...
因為我很懶,如果可以動口就好我是不會輕易動手的,簡單分享我是如何輕鬆動口,陪伴孩子建立日常的好習慣。 一、所有教養的根本都是關係 二、一次培養一種習慣 三、目標設立清楚,一步步慢慢拆解練習 四、相信孩子,謹慎使用語言並聚焦在成功經驗 五、給孩子更多允許,犯錯或不想做都是可以的 六、善用見證的魔力
「一眼望穿的生活沒有魅力,而迷霧本身即是生命的常態。」——《一隅有花 Withering Calendar》 原本中午就因為Q寶打校隊的來回接送,導致討厭曬太陽的我苦不堪言,我知道我心裡也很矛盾,看著這麼小的孩子找到他的熱情,當然替他開心,也很想支持他,但這些都不該是拿委屈或勉強我自己來交換...
兩年前還沒參加敘事<幸福魔法團體>時,每天面對育兒生活充滿崩潰,那時老二剛好三歲左右,正是豬狗嫌的時期,面對孩子的各種不配合,常常覺得心很累。加上我本身很愛閱讀教養書籍與上各式課程,每次看著書上寫的「溫和堅定」,回頭再看看自己總是教得灰頭土臉、知道卻做不到,又加深許多我的挫折與無力感…
前幾天聽到一個故事,媽媽在面對孩子時感到害怕,原因是那孩子長期用媽媽無法接受的方式待他,甚至強度越來越大,大到現在媽媽已經不知道該怎麼辦⋯⋯「那當孩子這樣時,你通常怎麼回應呢?」我好奇地問,「什麼也沒做啊!」媽媽回我,聽完後我有點震驚...
我爸媽從小就不會拿我跟哥哥做比較,但在這一路成長的過程,我感受到的一直都是我的健康與快樂,是我爸媽最重視與在意的,而不是我必須擁有什麼成就,或一切外在條件才值得被愛。我想這個不比較或許就是要讓手足感情好的其中一個關鍵吧!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