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手」和「做不到」的背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失手」和「做不到」的背後,是父母沒有痊癒的傷口—談兒虐與家庭暴力
小男孩拿著粉筆在黑板上隨意地畫著,背對著我邊畫邊聊顯然讓他比較輕鬆,他突然冒出一句:「老師,妳猜我長大以後想要做什麼?」,我盯著小男孩右眼下方的瘀青,無言地表達關心,但孩子顯然不想談他的傷口,我只好揣想著他的問題背後的含義,還沒有等我回答,他就接著說:「我想要當律師,這樣我就可以幫爸爸打官司!」儘管造成他受傷的原因就是爸爸,他還是希望能夠幫助他的父親,讓他能留在自己身邊
小男孩不僅是個家暴受害者,在學校他也是霸凌別人的加害者,在他更年幼的時候,因為同時具有過動和衝動控制困難,他屢教難改的問題行為,很容易激起照顧者的挫折與憤怒,因而導致處罰過當,在不了解孩子的狀況下,即使是深愛子女的父母也可能會「失手」;男孩的爸爸似乎也有衝動控制上的困難,習慣用拳頭解決問題,因此也惹上官司,想當然爾,面對孩子的過動這位爸爸會覺得讓他學乖的唯一方法就是以暴制暴,從此可見,如果大人無法覺察並積極面對自己的困難,就「做不到」對孩子的適當管教
每當我看到受虐兒童的新聞時,就會回想起過去和這個小男孩一起工作的片段,用以提醒自己,在這些人神共憤,令人髮指的「受虐」或「暴力」事件背後,有的不只是一個「施虐者」或「加害者」,而是一整個孕育出「受虐與暴力的環境」,要改善大環境的問題,無法單靠助人工作者的力量,需要很多人的推動,而心理師的工作是透過心理治療,協助對方找出在家族中代代相傳的議題,讓個案幫助自己從傳承的影響力中解脫,有助於打破家庭的負向循環,提升自己的教養效能,讓問題終止在這一代。
有些父母一開始就是為了小孩的教養問題而尋求治療,另一些人則是透過晤談自我療癒之後,才慢慢意識到親子問題,他們發現透過與孩子互動,自己未曾長大的某一塊自我,或尚未痊癒的童年傷口,會再度清晰地浮現出來。在晤談室中常見幾種父母的類型:一、無法想像/忍受孩子有自我;二、難以接受孩子的年幼與純真;三、與孩子競爭勝過包容
「我辛苦栽培他到這麼大,一路上都把路鋪好了,他硬是要放棄醫科去念設計,心理師,我怎麼會養出一個總是要跟我作對的孩子!」一個爸爸很生氣地抱怨,「我記得你提過妳兒子自小很有美術天分,還得過不少獎,你有沒有想過,也許他是真的很喜歡設計,不是存心要跟你作對?」他愣了一下,仿佛沒有想過這個可能性,在他心裡「人不應該為自己做事」,所以孩子的「自我」就成了與他相異的敵人,自然造成親子間的衝突。
這類型的父母自小生長在不被尊重的環境,有小孩之後自然很難想像他們是擁有獨立自我的人,容易視孩子的自我表達為挑釁,這位爸爸和他自己的父親也存在類似的問題,他壓抑著對專制父親的憤怒,以及在威權的教育下失去自我的遺憾,長久累積的情緒與未竟事宜,讓他渴望能從兒子的人生得到實現,殊不知卻讓自己走上和父親一樣的道路,唯有瞭解自己的議題,願意負起讓自己做自己的責任,才能成為有心胸讓孩子飛的父母。
「心理師,我的孩子整天都關在家裡,勸他跟我出去走走都不願意,長到三十幾歲了還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愈來愈多家長會跟我提到這類的困境,孩子過著近似繭居族的生活,如果追溯下去,都可以發現早年父母的過度保護與干涉。
無法想像孩子有自我的父母,在教養的過程很少注意培養孩子的自我認識與自主能力,其實前面提到的爸爸算好運,他的孩子還能找到自己的喜好,為此不惜與父母對立,在這類父母的教養下有更多令人惋惜的例子,孩子因為缺乏自我探索的空間,變得過早定向,選的方向不是自己喜好故難全心投入,在學習或工作上屢遭挫折,最後變得極度缺乏自信與自主能力,成為過度被動或依賴的人。
孩子與大人不同,他們在生命的前面幾年,身心尚未成熟,要透過時間耐心陪伴才會慢慢具備各項能力,在某些父母心裡很難接受這個事實,或是根本把小孩當成大人。
記得我曾經與一個有情緒與睡眠困擾的孩子工作,當我嘗試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壓力時,家長回應我「分離焦慮?這種事情有什麼好焦慮,多試幾次就好了啊!愈怕的事情就愈要去面對!」,年幼的孩子仰賴父母的同理,才能認識並消化自己的情緒,當父母難以理解孩子的情緒狀態,孩子內在就會被許多疑惑卡住,造成各式各樣的身心困擾
有些人童年時受到嚴重的忽視與剝奪,後來成了「無法接受孩子是孩子」的父母,這類父母把孩童身上的脆弱與能力不足視為不夠努力,因為過往他們也是這麼走過來,許多過於嚴厲且缺乏同理的虎媽鷹爸教育式背後,往往是因為父母內心只有「嚴厲型父母」而缺乏「滋養型父母」楷模,過於追求完美,把弱點當作大敵,無法對於自己與孩子的缺點與錯誤有適當的包容與諒解。
各種形式的虐待都會在代間相傳,特別像是性虐待,性虐孩子的父母往往過去也是家暴甚至性虐的受害者,某程度他們心裡深深忌妒著孩子擁有我所失去的純真。
父母們看到孩子擁有自己所「被剝奪」的經驗與資源,都會有很矛盾的感受,一方面深深地嫉妒孩子所擁有的珍貴之物(孩子的純真與父母的愛),另一方面也很慶幸自己可以帶給孩子美好的事物,並為此感到驕傲與幸福。
通常後者的力量會大過前者,讓父母在照顧孩子時內心可以維持平衡,但對創傷未癒的父母來說,負向的忌恨很容易大過正向的自我支持,因而在教養上失衡,對這些父母來說,最好的教養良藥是踏上自我療癒的道路
最後一個類型是需要與孩子「競爭」而較難「包容」孩子的父母,常有媽媽會在晤談時對我抱怨自己的先生是如何和孩子爭高下搶關注,和孩子發生爭執時很介意輸贏,總是強調「你是小孩,你要聽我的」而忽略了透過衝突達到理解與教養的目的。這類父母在遊戲中一定要壓倒孩子,永遠不讓孩子贏,或總是對孩子說教,他們沒辦法真的「玩」遊戲,孩子的遊戲是輕鬆的、可以扮演且充滿想像的心靈活動,父母和孩子真正的「玩遊戲」時,輸或贏都只是一種可能性,如果太計較輸贏,就會少了心智想像中的萬千可能。
會把孩子當成大人一樣競爭的父母,有些人是害怕自己失去對子女的權威與控制,另一些則是害怕失去在另一半心中的重要地位,競爭的心結很可能在他們小時候就已經存在,只是在自己的孩子出生後重新浮上檯面。
一個女人在成為母親後沮喪地對我說:「她一出生就很多人疼,她爸爸整天只想女兒要什麼,都沒有想過我需要什麼!」女兒出生後的被剝奪感,勝過當母親的喜悅,在後來的晤談裡,談到她在弟妹出生時的心境,她才理解自己心中覺得「長大就要失去照顧」的害怕,重新經驗並以更成熟的心智理解「長大/成為母親」這件事情,讓她逐漸可以同時接受兩種狀態,既能夠「被人照顧」也能夠「照顧人」。
近年來社會對於兒童身心健康愈加重視,親子教養與受虐問題得到許多關注,比起灌輸父母條列式的教養知識,或只停留在揪出暴力加害者,追根究底的改變之道,是我們每個人需要善待自己的心靈,提升對自己身心健康的覺察,更積極地為自己的生命議題負起責任,傳承家族中值得保留的特質,讓需要調整的惡習不再傳下去,每一代都比上一代走向更寬廣的道路,自然能夠讓自己與子女擁有健康的人生。
初刊出良醫健康網 2017.07.22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很多人來晤談室處理關於職場的困擾,我在這裡分享一些大家在心理治療之後,自己在職場上的領悟與改變,如果能對正在閱讀文章的你有所助益,那就再好不過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當你想要幫孩子在課表上加一點什麼的時候,試著檢視一下自己腦海裡的想法,可能你會發現「因為我沒有…,所以我希望孩子可以…」、「如果他現在不學/做…,以後就會落後/沒競爭力」、「別人都有…,如果我不給孩子,他以後會不會失敗或埋怨我?」,這些滿載著焦慮與恐懼的想法,也許無形中就從你的言行傳遞給孩子。
「心理師,妳有看最近建中生跳樓的新聞嗎?」坐對面沙發上的女士說著,我點點頭,知道她應該是想起以前的事情了。 其實兒子為什麼在高中時突然變得那麼叛逆,她心裡多少有底,她曾想和兒子溝通,但兒子回她「跟你們講有什麼用?最後還不是要照你們說的做?」兒子太明白跟自己的父母溝通根本沒用。
當你想要幫孩子在課表上加一點什麼的時候,試著檢視一下自己腦海裡的想法,可能你會發現「因為我沒有…,所以我希望孩子可以…」、「如果他現在不學/做…,以後就會落後/沒競爭力」、「別人都有…,如果我不給孩子,他以後會不會失敗或埋怨我?」,這些滿載著焦慮與恐懼的想法,也許無形中就從你的言行傳遞給孩子。
「心理師,妳有看最近建中生跳樓的新聞嗎?」坐對面沙發上的女士說著,我點點頭,知道她應該是想起以前的事情了。 其實兒子為什麼在高中時突然變得那麼叛逆,她心裡多少有底,她曾想和兒子溝通,但兒子回她「跟你們講有什麼用?最後還不是要照你們說的做?」兒子太明白跟自己的父母溝通根本沒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西元二零二四年,八月八日,今天是父親節。 越長大越不喜歡過父親節和母親節,因為那種節日在我們家,已經變成資本主義的那種互相競爭比較炫耀的形式了。 我的父親,從我一出生就很喜歡拿我跟其他同齡的孩子比較。我的童年時,常常因為成績不好,或者沒有好好守規矩,就會被用掃把打、用皮帶抽、或者用手捏到烏青……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工作回程的路上,男孩一到家即打電話給我,跟我說他在學校發生一些事,老師有寫聯絡簿與傳訊息給我。 回到家,男孩講著講著,就開始擔心哭泣,希望我抱抱他、陪他。我抱抱他,並引導他說出他擔心的是什麼?現在的心情與處境?他想到可以怎麼處理?我也鼓勵他可以怎麼勇敢面對與承擔選擇與行為的後果。
「老實說,處理父母的問題,會比處理孩子的問題更加麻煩得多。我們可以 設法改變孩子,卻很難改變孩子的父母。如果父母不肯跟著改變,要讓孩子確 實改過自新,就會非常困難」~你說的話,對孩子是心靈雞湯,還是心靈毒藥?~   作者接觸過很多犯罪的少年,很多時候都是出自於父母管教太多或是忽略的狀態,甚至
Thumbnail
這是一位單親家庭小孩的成長故事,經歷了霸凌、me to事件、離婚、失業、親戚的不理解,但透過心理書籍的學習,找到自我和解的方式,堅定的走出低潮,超越傳統觀念。
小時候心大認知也不多,等到上了國中後才漸漸發現,原來我的家長不是合格的家長,他的對於自己的情緒掌控極度不穩定,本來我想試著跟他好好溝通,但試了好幾次之後發現根本做不到,我毫無辦法...... 嘗試了那麼多次,真的不是我不想溝通,是他根本就無法溝通,他沒辦法心平氣和地坐下來好好聊,每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西元二零二四年,八月八日,今天是父親節。 越長大越不喜歡過父親節和母親節,因為那種節日在我們家,已經變成資本主義的那種互相競爭比較炫耀的形式了。 我的父親,從我一出生就很喜歡拿我跟其他同齡的孩子比較。我的童年時,常常因為成績不好,或者沒有好好守規矩,就會被用掃把打、用皮帶抽、或者用手捏到烏青……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工作回程的路上,男孩一到家即打電話給我,跟我說他在學校發生一些事,老師有寫聯絡簿與傳訊息給我。 回到家,男孩講著講著,就開始擔心哭泣,希望我抱抱他、陪他。我抱抱他,並引導他說出他擔心的是什麼?現在的心情與處境?他想到可以怎麼處理?我也鼓勵他可以怎麼勇敢面對與承擔選擇與行為的後果。
「老實說,處理父母的問題,會比處理孩子的問題更加麻煩得多。我們可以 設法改變孩子,卻很難改變孩子的父母。如果父母不肯跟著改變,要讓孩子確 實改過自新,就會非常困難」~你說的話,對孩子是心靈雞湯,還是心靈毒藥?~   作者接觸過很多犯罪的少年,很多時候都是出自於父母管教太多或是忽略的狀態,甚至
Thumbnail
這是一位單親家庭小孩的成長故事,經歷了霸凌、me to事件、離婚、失業、親戚的不理解,但透過心理書籍的學習,找到自我和解的方式,堅定的走出低潮,超越傳統觀念。
小時候心大認知也不多,等到上了國中後才漸漸發現,原來我的家長不是合格的家長,他的對於自己的情緒掌控極度不穩定,本來我想試著跟他好好溝通,但試了好幾次之後發現根本做不到,我毫無辦法...... 嘗試了那麼多次,真的不是我不想溝通,是他根本就無法溝通,他沒辦法心平氣和地坐下來好好聊,每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