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怎麼填?詰問法教你

2023/07/1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孫子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顯示了決策時掌握正確情報的重要性。悲哀的是作為應試教育下長大的學子,只能透過答題練習「知彼」,「知己」的練習少地可憐。到了高三卻得面對「大學科系選填」這個重大決策。親子天下在2019年的調查也側面驗證了此一事實:高達1/4的台大學子後悔自己的志願選擇。擁有最多資源與選項的台大生尚且如此,何況他人?
認識自我的重要性遠大於「科系選填」一事,還會影響自信的建立與進行重大決策的能力。對自己不夠了解,便難以界定包含喜好在內的價值觀,容易誤將他人價值奉為圭臬,只能在一次次與他人的攀比中獲得自我認同,最終疲憊不已。
其實,認識自我的難度遠低於了解他人。畢竟自己不會跑走,也沒道理欺騙自己。因此,可以用沒朋友蘇格拉底的詰問法,來提高對自己的認識。
什麼是「詰問法」?查詢維基百科,會看到包括諷刺、催生、歸納和定義等,讓人有聽沒有懂的步驟,頁面下方的舉例反倒十分傳神。因此我也來效法一下,透過舉例來說明此方法的目標與實踐。
目標就如同標題所說,是『了解自己』,詰問法只是手段。通常會以一段「聲明」,又或是一段「陳述」作為開頭,例如:
「我想賺大錢。」——2023.07.13,海龜
接下來提問的方法可大致分成三類:
詢問定義:「大錢是多少錢?」
「能環遊世界的數目。」
詢問目的:「所以賺大錢是為了環遊世界的手段?」
「可以這麼說。」
詢問手段:「有沒有不必賺大錢,就能環遊世界的例子?」
「(在網路上搜尋)還真的有......」
上述的舉例或許不盡完美,但我想在此重申一次:目標是『了解自己』,並不是要找自己麻煩,氣死自己。反覆的自我問答,是為了讓埋藏在潛意識下的價值觀浮出水面,並進行清楚的定義。這類問答也能用在不起眼的小事上,例如:「我喜歡吃蘋果。」可以接著問「那我喜歡青蘋果嗎?」又或是「我是真的喜歡蘋果,還是喜歡酸的水果?」等等,能對自己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無論是將價值觀定義清楚,或是明確自己的喜好,都能在進行重大決策,好比『選填大學志願』一事時派上用場,少繞許多遠路。當然,在進行自我問答的過程中,免不了會出現許多的「不知道」,這便能成為蒐集資料的契機,更加了解這個世界,達成「知己」和「知彼」。
最後期許在這個動盪局勢下成長的莘莘學子們,即便不小心繞了遠路,也沒必要害怕落後他人。因為我們都不知道自己的終點在哪,也不必活在他人的評價裡。
祝福你們,畢業快樂。
海龜
海龜
社會新鮮人 半路出家的AI工程師 目標是像海龜一樣周遊世界 每個不同的觀點都值得細細品味 褪去你我的標籤,敞開溝通的門扉 讓世界豐富人生的眼界 因而,我看,我聽,我思,我寫 故我在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