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話摘自老子道德經第三章,意思是「不標榜賢才異能,使民眾不爭功名」。
讀到這段話時,讓我看到教育及社會亂象的源頭。
為何眾多學子要爭著進大學窄門?因為社會讓「高學歷者」貼上能得到「高收入、高地位」的標籤。
換言之,許多人擠破頭去爭大學學歷,不見得是因為愛學習,而是因為取得高學歷後,隨之而來的高收入和高社會地位。
由於社會標榜高學歷的重要,政客便開始思考如何滿足人民對高學歷的需求,廣設大學的錯誤教育政策就出現了。
廣設大學政策的出現,不只導致目前少子化所造成的大學退場困境,也剝奪孩子適性揚才的機會。
如果社會沒有對高學歷過度推崇,孩子就能夠放心地選擇自己想走的路,不會讓想走技職學一技之長的孩子,被迫浪費時間硬去上大學。
同樣的道理也看到目前錯誤金錢觀導致的社會亂象。
為什麼許多人為了金錢願意犧牲健康、家庭…?
為什麼許多人會炫富?
因為社會標榜「有錢=階級提升」,於是,許多人就算財力不足,也要追求名車、名牌,甚至願意為此出賣靈魂,讓自己的財務陷於危險,甚至身陷險境。
也許有人想問,社會都這樣了,我們小老百姓又能怎樣?
這就是教育部及地方教育主管機關該做的部份。教育部及地方教育主管機關應該知道,政策本身就能夠建構並改變價值觀。
如果教育部及地方教育主管機關真的認為「適性揚才」是正確的教育方針,就應該制定政策導正群眾的觀念,逐步削弱「萬般皆下品,唯有學歷高」的文化。
教育部及地方教育機關必須認清,隨著民粹起舞、討好群眾的教育政策,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政策。只有用心制定政策,透過政策為孩子建構一個能樂在學習、適性揚才的大環境,才能辦出對孩子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