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政策批判:畫大餅還是真解決問題?以社會情緒學習中長程計畫為例

臺灣教育政策批判:畫大餅還是真解決問題?以社會情緒學習中長程計畫為例

綠園嬿語-avatar-img
發佈於教育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國教育部制定政策的特色是什麼?

編口號、畫大餅,然後,把教育第一線搞得雞飛狗跳。

 這次也不例外。教育部又頒布了一個「社會情緒學習中長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口號是「幸福教育、健康臺灣 幸福學校、師生共好」,聲稱希望能夠「實踐教育願景與人才培育的目標,亦可促進正向氛圍、同理心關懷、社會和諧及可持續的社會發展。」

看起來一切都很美好,對嗎?

問題是,如果我們回顧過去教育部推動政策的軌跡可以發現,教育部最擅長的是推出口號般的政策,而最不擅長的是發現真正的政策問題,並找出真正的解方。

舉例來說:

一、過去政府推動「教育專業發展評鑑」,引起基層一片譁然。為何?因為政 

    府找了許多學者專家所設計出的「教師專業規準」離「專業」相當遙遠,

    甚至在推動政策過程中為了便宜行事,第一線將形成性評鑑紛紛扭曲

    為總結性評鑑;最後,此政策除了大量增加第一線的文書工作之外,對於

    專業提升幾乎沒有幫助。

二、政府為了處理不適任教師,把教育界搞成風聞言事的所在。人民可以隨意

    檢舉老師而不用負任何責任,就算檢舉的內容完全是編造、栽贓也不用負

    責,讓第一線教師處於惶惶不可終日,隨時擔心被投訴、被調查的工作環

    境中。

更可怕的是,此政策將學生縱容成玻璃心,只要讓學生有一點點的不開

心,就檢舉老師霸凌。如:學生沒有將公物歸位,被老師指正「缺乏公德

心」,就投訴老師言語霸凌他,傷了他脆弱的心靈。

言歸正傳,為什麼我要說「社會情緒學習中長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又是一個畫大餅的政策呢?

理由如下:

一、不知道教育部想解決什麼「問題」。

    就政策原理來說,政策制定是為了要「解決問題」。教育部推動這個政策

    究竟想解決什麼問題?

    在新聞稿的開頭有提到,此計劃要實踐「健康臺灣」之國政願景。

請問:現在的臺灣有「很不健康」嗎?如果「很不健康」的話,是哪些方

面「很不健康」呢?如果,我國教育環境中沒有「很不健康」的問題,現

在的臺灣就已經很健康,「健康臺灣」就不是願景,而是現實,根本沒有

必要推這個政策。

二、文中又提到,此計劃的推動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聯合國教科

    文組織(UNESCO)所提出的願景與趨勢相符,有助實踐教育願景與人才培育

    的目標,亦可促進正向氛圍、同理心關懷、社會和諧及可持續的社會發

    展。」

    一般來說,政策的推動要與背景相結合,也就是說,政策不能長在真空

    中。OECD和UNESCO提出的願景和趨勢是一回事,此願景和趨勢是否符合

    我國教育需求是另一回事。如果,我國在這部份已做得很好,又何必為推

而推?

三、教育部推動「快樂學習」多年,請問教育部,「快樂學習」這個政策目前

    是成功的嗎?請問,是否有針對此政策做過全面的檢討和改進?

四、回歸現實面,目前教育現場可說是「風聲鶴唳」。當師對生的「權力不對

    等」被妖魔化;當某些學生和家長動輒要用投訴和檢舉把教育環境搞得雞

    犬不寧時,不只老師每日教學都如履薄冰,擔心工作隨時不保;有心向學

    的學生也無法專心學習,因為他們的學習環境被少數人搞得烏煙瘴氣,連

    人身安全都有可能無法得到保障。

    請問教育部,這種學生和老師都遭到人身安全威脅的環境,能幸福嗎?

 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中,繼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後就是安全需求。如果教育部真的希望「教育幸福」、「學校幸福」,能否接地氣一點,先解決教育環境中的安全需求,讓學生和老師在學校環境中能免於恐懼,才是跨出「幸福學校」的第一步。

raw-image

*******************************************************

持續創作不易,若您喜歡我的文章,請不吝追蹤、訂閱、分享、留言並點擊愛心。


avatar-img
綠園嬿語的沙龍
97會員
184內容數
自從新教師法暨退休新制實施後,教育職場遭逢鉅變。因此,此專題會探討教育職場狀況與風險,以幫助更多人瞭解教育職場的實際狀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綠園嬿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新竹縣教師已逾一年無法在校外線上請假,縣府以資安問題為由,引起教師們質疑。文章探討此問題並非技術問題,而是學校行政人員與校長的心態,呼籲保障教師請假權益。
本文章探討一起老師因學生課堂行為產生肢體衝突,最後被判無罪的案例。文中詳細描述案件經過、各審級判決結果以及法官的判決理由,並分析此案例在教育調查和法律程序上的啟示。
從臺灣冤案實錄探討教育界調查員制度缺失,以案例分析檢察官草率起訴與調查員引導證詞的相似性,呼籲教師面對校園調查應更謹慎。
新竹縣教師已逾一年無法在校外線上請假,縣府以資安問題為由,引起教師們質疑。文章探討此問題並非技術問題,而是學校行政人員與校長的心態,呼籲保障教師請假權益。
本文章探討一起老師因學生課堂行為產生肢體衝突,最後被判無罪的案例。文中詳細描述案件經過、各審級判決結果以及法官的判決理由,並分析此案例在教育調查和法律程序上的啟示。
從臺灣冤案實錄探討教育界調查員制度缺失,以案例分析檢察官草率起訴與調查員引導證詞的相似性,呼籲教師面對校園調查應更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