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欲」強迫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五欲」強迫症?(象山慶’23.4.17)
世人多半有「五欲」的類似(我執症)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1],每天被情欲所驅迫,前瞻後顧、左思右想,如何吃喝玩樂,才不虛此生? 為此到處奔波,總是弄得身心焦慮、煩躁、勞累,長期處於人擠人、車塞車的困惑,內心與外境都不得順遂、自由;這就是「五陰熾盛」、「求不得」的苦;世人卻視為當然,以苦為樂,或苦中作樂,總以為苦盡則甘來,明天會更好(強迫症最大的謊言就是:它很有趣),只管繼續往前衝,冒險攀摘「懸崖上的毒花」,因而墮落谷底而屍骨無存的,難以算數。所謂出師未捷(大夢未醒)身先死,常使英雄(諸佛)淚滿襟。其實,世間之樂,乃是「執取」五欲而造作的假象,是誇飾、夢幻的自我催眠,並以此虛張的向人炫耀,至為了證明:我快樂、我值得。
若能深入的觀察並了知,世間一切「欲樂」只是暫時輪到我,雖有「使用權」而無「所有權」,終究不是我的,不能盡如我意;因此,有了,就隨緣享用而不佔有,沒了,就安分休息而不渴求;能逐漸習慣於如此的事上無心(貪)、心上無事(求),就可省下許多內熱外煎的思慮,及患得患失的情緒,少一分攀緣,就多一分閒暇;少一些計較,就多一些平靜;從「五欲」中騰出的心思,就轉用於單純、清淡的念佛,或將發現:平淡的生活、簡單的心行,才是「安樂、長壽」的的秘訣,在「嚼菜根淡中有味」的念佛中,自然具足了阿彌陀佛「極樂國、無量壽」不可思議的內涵,因為是阿彌陀佛修行多劫之本願功德力所成就、所賜予的,故而真實而豐饒,享用不盡。世人依自力「苦求而少得」之五欲,若與此對比,則虛假而匱乏,後患無窮。曇鸞師《往生論註》云:「愚哉!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南無阿彌陀佛
[1]強迫症是「泛焦慮症」之一入侵式想法(intrusive thoughts)、重複某種行為或儀式、影響日常生活的運作……世界上最普遍的心理問題之一。又,黃國勝<佛教心理治療對強迫症的療效觀察>、<佛教“自淨其意”對治現代人心病>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戰疫”到“與疫共舞”(象山慶“23.3.18) 經過3年的疫情,終於逐漸解封了,是回首恍如昨夢,或至今猶有餘悸?很難說清楚,人生似乎就是這樣苦樂参雜,啼笑無常,幸而,有佛號可念,有淨土可生,或許比一般人更安心,更淡然的一日過一日,雖未必可說”日日是好日”,卻也對世間的恩怨得失少了一些
就這樣,無樣為樣(象山慶“23-3/16) 雖然學佛四十餘年,幾乎都在聖道門跟隨善知識熏習,在教理與實修上,偶有受用,到後來,都不如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親切,安心。 名號既出,無佛無魔~~這是禪行者的氣勢;佛名才稱,多善根多福德~~這是念佛人的信心。若自問,我是哪種人? 年少輕狂之時,也曾學禪
念佛不離乎人情(象山慶’23.2.1) 蓮友A:我對人事物以開放、學習、探索的心情去觀察及解。就是What、Why、H0W。舉例說,為什麼有花燈?為了延續民俗傳統,花燈給民眾視覺娛樂之外,有何附加價值及意義?可能有:文化的認同、社區的特色及居民情感的交流、創作潛能的開發等。當然還促進地方
<酒色財氣>四題 佛印禪師:「酒色財氣四堵牆,人人都在裡面藏。誰能跳出圈外頭,不活百歲壽也長。」 蘇軾:「飲酒不醉是英豪,戀色不迷最為高;不義之財不可取,有氣不生氣自消。」      王安石:「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無財民不奮發,無氣國無生機。」      宋神宗:「酒助禮樂社稷康,色育生靈重
念佛好--(象山慶23.1.17依"繼程法師"詞改寫) 念佛好 念佛好 佛在心中少煩惱 歡喜信靠順佛願 欣極樂如向日葵 念佛好 念佛好 佛在口中相續念 一心不亂無間雜 平生業成現不退 念佛好 念佛好 佛中之王阿彌陀 無量光明無量壽 本願加持入佛會
大年初二.藕思(象山慶’23.1.23) 看了一部反殖民的影片,片中的英雄說:「我們的尊貴,不由於血統、土地與抗爭,而來自於對神 (真主)的信仰。」是的,我們生為人的珍貴與尊嚴,並不是「天賦人權」「性本自由」「生而平等」之類世間價值的假設,或由於民族的認同、文化的歸宗,及存在之證明……..;事實上,
從“戰疫”到“與疫共舞”(象山慶“23.3.18) 經過3年的疫情,終於逐漸解封了,是回首恍如昨夢,或至今猶有餘悸?很難說清楚,人生似乎就是這樣苦樂参雜,啼笑無常,幸而,有佛號可念,有淨土可生,或許比一般人更安心,更淡然的一日過一日,雖未必可說”日日是好日”,卻也對世間的恩怨得失少了一些
就這樣,無樣為樣(象山慶“23-3/16) 雖然學佛四十餘年,幾乎都在聖道門跟隨善知識熏習,在教理與實修上,偶有受用,到後來,都不如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親切,安心。 名號既出,無佛無魔~~這是禪行者的氣勢;佛名才稱,多善根多福德~~這是念佛人的信心。若自問,我是哪種人? 年少輕狂之時,也曾學禪
念佛不離乎人情(象山慶’23.2.1) 蓮友A:我對人事物以開放、學習、探索的心情去觀察及解。就是What、Why、H0W。舉例說,為什麼有花燈?為了延續民俗傳統,花燈給民眾視覺娛樂之外,有何附加價值及意義?可能有:文化的認同、社區的特色及居民情感的交流、創作潛能的開發等。當然還促進地方
<酒色財氣>四題 佛印禪師:「酒色財氣四堵牆,人人都在裡面藏。誰能跳出圈外頭,不活百歲壽也長。」 蘇軾:「飲酒不醉是英豪,戀色不迷最為高;不義之財不可取,有氣不生氣自消。」      王安石:「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無財民不奮發,無氣國無生機。」      宋神宗:「酒助禮樂社稷康,色育生靈重
念佛好--(象山慶23.1.17依"繼程法師"詞改寫) 念佛好 念佛好 佛在心中少煩惱 歡喜信靠順佛願 欣極樂如向日葵 念佛好 念佛好 佛在口中相續念 一心不亂無間雜 平生業成現不退 念佛好 念佛好 佛中之王阿彌陀 無量光明無量壽 本願加持入佛會
大年初二.藕思(象山慶’23.1.23) 看了一部反殖民的影片,片中的英雄說:「我們的尊貴,不由於血統、土地與抗爭,而來自於對神 (真主)的信仰。」是的,我們生為人的珍貴與尊嚴,並不是「天賦人權」「性本自由」「生而平等」之類世間價值的假設,或由於民族的認同、文化的歸宗,及存在之證明……..;事實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貪求五欲就好像舔刀口上的蜜,雖然只有一點點甜味,卻不知不覺地傷了舌頭,「如蜜塗刀,舐者貪甜,不知傷舌」。 另外又說,我們貪求五欲,求不到很痛苦;得到的時候,卻又很恐懼、苦惱隨時都可能再失去;失去的時候又很懊惱。甚至有的人為了貪欲而失去了寶貴的性命,就好像飛蛾撲火一樣。
Thumbnail
某個角度來說,思考是一件讓人開心的事。有時當我們想到開心的事情,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樂呵呵的。背後的動力,在於人總想感受「我是特別的」,因此會有一連串自我驗證的行動,但我們並不是通過「一定要成功」、通過「成為不會犯錯的人」才顯現我們的特別,這都是社會上某些偏頗價值觀加諸於我們的壓力。
瞋恚之五過失與修忍之五德 人們貪愛某物,得不到的很想得到,得到以後又怕它損壞、遺失,或被人搶奪。所以,佛陀說八苦都是來自於貪著。對外物的貪著而產生「求不得苦」;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貪著,就有「愛別離苦」;有的是一看就討厭,再看更傷心,自己怨恨的人卻天天要見面,這是「怨憎會苦」。
Thumbnail
強迫症(OCD)患者對強迫性的想法、衝動或圖像產生厭惡情緒,情緒禁錮是導致強迫行為的關鍵。文章探討強迫症患者的情緒與語言表達,以及神經科學研究發現的大腦功能異常。此外,介紹了強迫症患者常見的四種情緒:焦慮、憤怒、悲傷和羞愧,以及痛苦耐受性和焦慮敏感性。提供了將情緒融入治療的方法和建議。
Thumbnail
非關宗教,純粹欣賞「貪嗔癡慢疑」的字義,簡單詮釋了其內涵,分享這份美好~ 貪——貪愛五欲 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意指是對於喜好的過分偏執。 《大乘義章》卷五說:「於外五欲染愛名貪。」 嗔——嗔恚無忍 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
Thumbnail
沒有錢的人羨慕有錢的人,有錢的人羨慕健康的人,有病的人羨慕能隨心所欲的人 只要是人,慾望都會隨時都想要擁有自己不足的 人性追求慾望的極端值就像在刀刃上舔蜂蜜,無法控制的人還是會選擇為了吃到香甜蜂蜜而受傷 這就是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的寫照 多巴胺以及身體的獎勵系統,與我們的注意力息息相關
Thumbnail
達賴喇嘛曾說,一個人會有破壞性的情緒,都是因為貪瞋癡慢疑引起的。因為貪不到,或是貪不夠,所以生氣,氣到極點,做出愚癡衝動的行為,兩敗俱傷。又或是疑心另一半不忠,所以生氣,氣到極點,做出不可挽回、玉石俱焚的憾事。又或是被人蓄意怠慢、輕賤、看不起,所以生氣,氣到極點,做出不可饒恕的事情。 貪瞋癡五
Thumbnail
強迫症 (OCD) 患者經常會對強迫性的想法、衝動或圖像產生厭惡情緒,例如焦慮、恐懼和厭惡。這篇文章介紹了與強迫症相關的神經迴路研究,並探討了形成強迫症的方式。內容包括多個神經迴路模型以及實際例子,以期能提供對強迫症的更深入理解。
生而為人,有恐懼和焦慮是正常的。 因為,我們的色身太脆弱,慾望和妄想卻太多。 因為,我們有杏仁核和邊緣系統。 因為,為了求生,我們需要靠恐懼和焦慮,來解決問題,來突破現實上的困境。 然而,邪魔眾生卻在我們的靈識參數動了手腳,讓我們的恐懼和煩惱,也變成是一種癮頭,一種迴路,讓我們習慣性地在
Thumbnail
原本只是微不足道的想法與行為,長期下來,逐漸演變成強迫想法引發了強迫行為,但習慣的強迫行為,可能反過來強化了強迫想法與情緒。譬如因為我害怕髒,所以出現過度清潔的行為,但清潔過度的行為,可能塑造強化我是怕髒的想法。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貪求五欲就好像舔刀口上的蜜,雖然只有一點點甜味,卻不知不覺地傷了舌頭,「如蜜塗刀,舐者貪甜,不知傷舌」。 另外又說,我們貪求五欲,求不到很痛苦;得到的時候,卻又很恐懼、苦惱隨時都可能再失去;失去的時候又很懊惱。甚至有的人為了貪欲而失去了寶貴的性命,就好像飛蛾撲火一樣。
Thumbnail
某個角度來說,思考是一件讓人開心的事。有時當我們想到開心的事情,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樂呵呵的。背後的動力,在於人總想感受「我是特別的」,因此會有一連串自我驗證的行動,但我們並不是通過「一定要成功」、通過「成為不會犯錯的人」才顯現我們的特別,這都是社會上某些偏頗價值觀加諸於我們的壓力。
瞋恚之五過失與修忍之五德 人們貪愛某物,得不到的很想得到,得到以後又怕它損壞、遺失,或被人搶奪。所以,佛陀說八苦都是來自於貪著。對外物的貪著而產生「求不得苦」;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貪著,就有「愛別離苦」;有的是一看就討厭,再看更傷心,自己怨恨的人卻天天要見面,這是「怨憎會苦」。
Thumbnail
強迫症(OCD)患者對強迫性的想法、衝動或圖像產生厭惡情緒,情緒禁錮是導致強迫行為的關鍵。文章探討強迫症患者的情緒與語言表達,以及神經科學研究發現的大腦功能異常。此外,介紹了強迫症患者常見的四種情緒:焦慮、憤怒、悲傷和羞愧,以及痛苦耐受性和焦慮敏感性。提供了將情緒融入治療的方法和建議。
Thumbnail
非關宗教,純粹欣賞「貪嗔癡慢疑」的字義,簡單詮釋了其內涵,分享這份美好~ 貪——貪愛五欲 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意指是對於喜好的過分偏執。 《大乘義章》卷五說:「於外五欲染愛名貪。」 嗔——嗔恚無忍 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
Thumbnail
沒有錢的人羨慕有錢的人,有錢的人羨慕健康的人,有病的人羨慕能隨心所欲的人 只要是人,慾望都會隨時都想要擁有自己不足的 人性追求慾望的極端值就像在刀刃上舔蜂蜜,無法控制的人還是會選擇為了吃到香甜蜂蜜而受傷 這就是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的寫照 多巴胺以及身體的獎勵系統,與我們的注意力息息相關
Thumbnail
達賴喇嘛曾說,一個人會有破壞性的情緒,都是因為貪瞋癡慢疑引起的。因為貪不到,或是貪不夠,所以生氣,氣到極點,做出愚癡衝動的行為,兩敗俱傷。又或是疑心另一半不忠,所以生氣,氣到極點,做出不可挽回、玉石俱焚的憾事。又或是被人蓄意怠慢、輕賤、看不起,所以生氣,氣到極點,做出不可饒恕的事情。 貪瞋癡五
Thumbnail
強迫症 (OCD) 患者經常會對強迫性的想法、衝動或圖像產生厭惡情緒,例如焦慮、恐懼和厭惡。這篇文章介紹了與強迫症相關的神經迴路研究,並探討了形成強迫症的方式。內容包括多個神經迴路模型以及實際例子,以期能提供對強迫症的更深入理解。
生而為人,有恐懼和焦慮是正常的。 因為,我們的色身太脆弱,慾望和妄想卻太多。 因為,我們有杏仁核和邊緣系統。 因為,為了求生,我們需要靠恐懼和焦慮,來解決問題,來突破現實上的困境。 然而,邪魔眾生卻在我們的靈識參數動了手腳,讓我們的恐懼和煩惱,也變成是一種癮頭,一種迴路,讓我們習慣性地在
Thumbnail
原本只是微不足道的想法與行為,長期下來,逐漸演變成強迫想法引發了強迫行為,但習慣的強迫行為,可能反過來強化了強迫想法與情緒。譬如因為我害怕髒,所以出現過度清潔的行為,但清潔過度的行為,可能塑造強化我是怕髒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