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理論】最先需要的「涵容」,其次是「我想要被理解」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Photo by Sam Hojati on Unsplash

Photo by Sam Hojati on Unsplash

有些感受是一時說不出來的。

但那又很重要、很急迫被看見,否則就會卡在那動彈不得、鬱鬱寡歡。

例如在職場上受了「委屈」,卻無法說的很清楚是怎麼回事(甚至連「委屈」都形容不出來)。

在還無法辨識自己怎麼了並說清楚前,那塊無以名狀的能量會驅使你『找親近的人,並希望被理解—亦即雖然我說不清楚,可是我很難受,你能專注、接受、看看我嗎?』

「嗚嗚嗚,我覺得很不好。」

「好,先抱抱,等一下再說。」

這是「涵容」。

接納在理解之前。


被接納後,接著是「被理解」。

以同理心捕捉到你的難受,辨識出「委屈」,描述出你的內心狀態怎麼了。

當你「無法說的部分」被觸摸到,你的心會平靜下來,那個「???的經驗」就有空間經由思考、反省開始整理,變成「已知的經驗」。

「原來,那件事會讓我這樣。」你最後會這麼說,並將它告一段落。


「被理解」或許需要專業人員才能講出細節,不過「涵容/接納」的概念大家都可以做。當那些「???的經驗」及感受一時說不出來,也不能理解時,第一時間需要有人來接住(涵容)。

接住就是接住,承認感受為真(即使是抱怨),沒有要分析。傾聽、擁抱、陪著,都是具體的接住。


如果那個「???經驗」沒被看見,或者期待被接住卻落空,當事人就會一直做固執重複的無效行為(卡關/卡住),盲目衝動看似排斥他人靠近,其實在訴說「我渴望有人理解,有人阻止」的意思。就像一直搞破壞的孩子,(無意識)想有人注意、有人陪他玩。

如果那個「???經驗」一直被忽視,或者總找不到人,另一個方向是自我放棄,轉為憂鬱、沮喪、無動力,認為「反正也不會有人理我」。


行為是結果的最終表象

要能知道這個道理,才能主動涵容他人與試著理解他人。這有點難,需要「心理衛教」,不是人人都知道。

開始的第一步是先學理解自己「我想要被理解的是什麼」。試著觀察自己處於「???」時會出現什麼反應。例如:暴怒、孤單、想哭。

把正確的反應模式背起來:離開現場冷靜、主動求援、找人對話。藉由互動中理解自己「覺得是什麼」以及「想要怎麼樣」。


人性心理最重要的順序,不是「我就想要這樣」,而是「感覺到被理解」。
232會員
164內容數
亞斯伯格(AS)、過動特質(ADHD)及邊緣性人格(BP)整理專區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