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理論】最先需要的「涵容」,其次是「我想要被理解」

【諮商理論】最先需要的「涵容」,其次是「我想要被理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Photo by Sam Hojati on Unsplash

Photo by Sam Hojati on Unsplash

有些感受是一時說不出來的。

但那又很重要、很急迫被看見,否則就會卡在那動彈不得、鬱鬱寡歡。

例如在職場上受了「委屈」,卻無法說的很清楚是怎麼回事(甚至連「委屈」都形容不出來)。

在還無法辨識自己怎麼了並說清楚前,那塊無以名狀的能量會驅使你『找親近的人,並希望被理解—亦即雖然我說不清楚,可是我很難受,你能專注、接受、看看我嗎?』

「嗚嗚嗚,我覺得很不好。」

「好,先抱抱,等一下再說。」

這是「涵容」。

接納在理解之前。


被接納後,接著是「被理解」。

以同理心捕捉到你的難受,辨識出「委屈」,描述出你的內心狀態怎麼了。

當你「無法說的部分」被觸摸到,你的心會平靜下來,那個「???的經驗」就有空間經由思考、反省開始整理,變成「已知的經驗」。

「原來,那件事會讓我這樣。」你最後會這麼說,並將它告一段落。


「被理解」或許需要專業人員才能講出細節,不過「涵容/接納」的概念大家都可以做。當那些「???的經驗」及感受一時說不出來,也不能理解時,第一時間需要有人來接住(涵容)。

接住就是接住,承認感受為真(即使是抱怨),沒有要分析。傾聽、擁抱、陪著,都是具體的接住。


如果那個「???經驗」沒被看見,或者期待被接住卻落空,當事人就會一直做固執重複的無效行為(卡關/卡住),盲目衝動看似排斥他人靠近,其實在訴說「我渴望有人理解,有人阻止」的意思。就像一直搞破壞的孩子,(無意識)想有人注意、有人陪他玩。

如果那個「???經驗」一直被忽視,或者總找不到人,另一個方向是自我放棄,轉為憂鬱、沮喪、無動力,認為「反正也不會有人理我」。


行為是結果的最終表象

要能知道這個道理,才能主動涵容他人與試著理解他人。這有點難,需要「心理衛教」,不是人人都知道。

開始的第一步是先學理解自己「我想要被理解的是什麼」。試著觀察自己處於「???」時會出現什麼反應。例如:暴怒、孤單、想哭。

把正確的反應模式背起來:離開現場冷靜、主動求援、找人對話。藉由互動中理解自己「覺得是什麼」以及「想要怎麼樣」。


人性心理最重要的順序,不是「我就想要這樣」,而是「感覺到被理解」。
avatar-img
林仁廷心理師的沙龍
330會員
240內容數
亞斯伯格(AS)、過動特質(ADHD)及邊緣性人格(BP)整理專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每個人都需要心理上的歸屬 那是一個「你覺得你可以被理解的地方」 那段關係能聽懂你在講什麼、能接受你的各種思緒、能理解你難以言喻的苦衷 世界上總要有一段關係,能接納你連自己都很難接納的黑暗與複雜 心理上有所屬,就能寄望、寄託,才會有「然後」
你曾被說過「幼稚」嗎?那即是類似內在小孩的概念。 我們從未真正長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內在小孩,例如男性在長大後重拾對玩具/玩耍的熱情,像個大男孩。
我舉個相對的例子:「我」-「它(我家的狗)」VS「我」-「你」的關係就會不同,前者可以是真誠、善意的互動,但不會有開放、成長及創造的互相提昇。「你」是具靈性的完整人格,不是僅有表象、本能、被動決定的「它」。「我」-「你」不是「我-你」,表示兩個獨立的個體又是相連的關係。
伯恩的腳本理論並非嚇大家命運已定,其實是兩個概念,人類童年早期本來就只能依靠他人去認識世界(回到客體關係論的範疇),離開母體後文化社會家庭裡無不各種劇透,從中學習或受其影響很自然,重要的在後面,能不能「青出於藍勝於藍」,脫離既定的無用腳本,主動創造自己的新劇本。
講白點,次級作用是案主「打蒼蠅不打老虎」的防衛及自我治療,蒼蠅是可以控制和安全的,「打」的動作則有抒壓效果。心理師別過度討論蒼蠅,而接近老虎時要謹慎、做好安全網(如理解抗拒、如何建立同盟關係、引導方式…)。 除了傾聽辨識,我也提供自己的經驗:「對應原則」、「心理推理」、「情緒感受」。
在晤談時,我覺得「身、心、靈」的觀察是有順序的。從低到高,從可以看見的、感受的,到直覺的。以其他稱謂來說,也可說是「肉體(身)、精神(心)、靈魂(靈)」。 至於「心」為什麼是「精神」而不是心臟呢,那是因為古人以「心」作為至聖、神棲之所,神與魂也就是心思的運作皆在此處,後來西方生理學出現後修正為腦部。
每個人都需要心理上的歸屬 那是一個「你覺得你可以被理解的地方」 那段關係能聽懂你在講什麼、能接受你的各種思緒、能理解你難以言喻的苦衷 世界上總要有一段關係,能接納你連自己都很難接納的黑暗與複雜 心理上有所屬,就能寄望、寄託,才會有「然後」
你曾被說過「幼稚」嗎?那即是類似內在小孩的概念。 我們從未真正長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內在小孩,例如男性在長大後重拾對玩具/玩耍的熱情,像個大男孩。
我舉個相對的例子:「我」-「它(我家的狗)」VS「我」-「你」的關係就會不同,前者可以是真誠、善意的互動,但不會有開放、成長及創造的互相提昇。「你」是具靈性的完整人格,不是僅有表象、本能、被動決定的「它」。「我」-「你」不是「我-你」,表示兩個獨立的個體又是相連的關係。
伯恩的腳本理論並非嚇大家命運已定,其實是兩個概念,人類童年早期本來就只能依靠他人去認識世界(回到客體關係論的範疇),離開母體後文化社會家庭裡無不各種劇透,從中學習或受其影響很自然,重要的在後面,能不能「青出於藍勝於藍」,脫離既定的無用腳本,主動創造自己的新劇本。
講白點,次級作用是案主「打蒼蠅不打老虎」的防衛及自我治療,蒼蠅是可以控制和安全的,「打」的動作則有抒壓效果。心理師別過度討論蒼蠅,而接近老虎時要謹慎、做好安全網(如理解抗拒、如何建立同盟關係、引導方式…)。 除了傾聽辨識,我也提供自己的經驗:「對應原則」、「心理推理」、「情緒感受」。
在晤談時,我覺得「身、心、靈」的觀察是有順序的。從低到高,從可以看見的、感受的,到直覺的。以其他稱謂來說,也可說是「肉體(身)、精神(心)、靈魂(靈)」。 至於「心」為什麼是「精神」而不是心臟呢,那是因為古人以「心」作為至聖、神棲之所,神與魂也就是心思的運作皆在此處,後來西方生理學出現後修正為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