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在大量情緒下,無法處理、當機
他無法事前講得清楚,下意識會自動找人求助(訴說)
可以想成他的情緒像水一樣太多了、溢出了,心靈盆子不夠裝,快把他淹沒
所以他轉向你並分一些給你承接,來不及告知你發生甚麼,突然就抱怨或哭起來了
自我覺察高的人才能事前意識,做好分裝再找人求助,但真的不多
你幫他承接情緒,自然也會反映情緒,有點像是幫忙過濾的感覺,例如原來你是悲傷、憤怒或恐懼…這也是兩人共同分擔自然會快些流通的意思
情緒有傳染性,他這樣做也會引起你的能量反應(同理、共鳴、共感),你也會感到辛苦甚至痛苦,才會急著想幫他解決問題
找你訴苦的人,可能是一般朋友、同事,他們不會講很深,但是常常講
另一類是你的好友,他們不敢常常打擾你,但是一講都深似海
傾聽前,先分辨一下[對方是你的誰?]
關係是有親疏遠近的,對不同的人反應自然有別
你愈在乎的人其情緒傳導愈高,他激動100你大概80跑不掉,而沒交情的人他激動100你大概只有15
先分辨,有心理準備,就像醫生幫病人開刀與幫家人開刀的差別,再用你事前想好的心理界線應對
(PS:若你無法分辨關係親疏,或無法阻隔情緒,那表示有高敏感、害怕拒絕、創傷、自我概念弱等議題...,需樣進一步討論)
因為傳導性沒那麼強,只要提醒自己是[某種角色],心理便可以保持客觀距離
所以請設好[時間界線][心理界線][行動界線],讓你在傾聽時有所本
[時間界線]:設好一次可以聽多久、何時才方便被找
[行動界線]:實際上只能幫他做到甚麼地步
[心理界線]:同理非同情,他的人生還是要他自己負責
如果對方不能遵守界線,那對不起,他的事就不干我事
關係越親越深,傳導性強,通常無法冷靜,你不可能只是傾聽,他衝動你激動,慷慨激昂。面對至交、伴侶、家人,很難置身事外,因為你們綁在一起。起初可能會壓抑、忍讓,然次數一久,「久病床前無關係」,變成他衝動你不耐煩,他怎麼都沒進步,你也陷入無助。
建議:一旦你開始感覺不對時就要覺察與整理
(1)覺察自己不舒服在哪。
例如常常被干擾,例如有些事你希望對方先整理好不要馬上倒給你
這個覺察不是「二選一」的關係斷絕或存續,而是「哪個部分」你覺得不舒服、不被尊重、過勞了等等。
(2)說明理由:誠實但婉轉說出不舒服處,因為在乎所以一同陷入
告訴對方你的不舒服,無法立即回應,因為你正在忙、休息,你可以幫忙,但一直這樣會覺得困擾。你是在乎對方的,但因為在乎所以也替他著急、慌張,若一直感受到他把能量丟給你(很多充滿情緒的字句零碎地丟過來,因沒有陳述對象,第三者讀起來會以為是給他的而引發更多情緒),兩個會一起陷入,又不能做什麼而感到無助。你也有自己的情緒與生活,可以討論共識怎麼辦。
(3)引導對方可怎麼做
告訴對方甚麼時間你才能接聽,或請對方先寫下來(如寫信,有格式,第三者讀起來比較不會被激出情緒),晚上再一起傾聽與討論。你都會在,但並不是隨心所欲把情緒丟過來,如果很對方感覺身不由己快要生病,那就一起去看醫生或諮商,你能做的是哪些部分,而其他部分要找專業。
最後正向肯定,謝謝他願意說,一起來發展更好的陪伴關係。
PS:關係親疏遠近的差異,在於「自我揭露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