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父母給孩子的不是愛,而是“投資”

2023/08/29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前陣子刷抖音看到個影片,講的是:我們這代人受的不是愛的教育,而是買賣教育、條件教育、交換教育——引起了許多人的強烈共鳴。點開評論區,幾條高贊顯得尤為紮心: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很明顯,在大家的感受裡,父母對我們的愛,更像是一種投資,我們覺得自己被視為一種資源或資產,價值在於能按照父母的意願成長發展,並在未來給 ta 們帶去某種特定性質的回報。 

如果“投資”失敗,我們就無法得到 ta 們的認可和肯定,甚至可能會被懲罰和拋棄。而就算“投資”成功,我們也感覺不到真正被愛,更不會在其中體會到幸福。 

也正因如此,越來越多人開始反思:投資型父母對孩子真的是愛嗎?投資型教育背後的心理動機是什麼?以及,真正健康的愛的教育又應當是怎樣的。 

一起來看今天的文章吧。

 養育孩子的兩種驅動:利他主義(altruism)和父權主義(paternalism)


經濟學研究領域的親子關係理論中,將不同代際父母養育孩子的驅動力分為兩種類型:利他主義(altruism)和父權主義(paternalism)(Matthias Doepke & Fabrizio Zilibottiz, 2017)。 

大家不妨先通過下面的日常場景,淺淺感受下兩種驅動風格的差異: 

正在備考的孩子,向父母提出請求說:“最近學習太緊張,週末想去迪士尼玩兒,放鬆放鬆。”
通常情況下, ta 會收到兩種回應—— 
一種:“是個不錯的想法,爸爸媽媽可以陪你一起去。” 
另一種:“這時候去迪士尼只會讓你分心,考完試再說。”
  • 前者是利他主義——利他主義父母的關鍵特徵在於對孩子充分的同理心(full empathy with the children)。

換句話說,父母願意接受孩子自己認為的“什麼對我來說是有益的”觀點或決定,願意通過孩子的眼睛去看待孩子。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識、需求及與其他孩子的差異,而非給孩子強加大人的意志,在家庭教育中強調分享合作、有同理心。 

  • 後者是父權主義——相對的,父權主義父母關於什麼對孩子來說是有益的,有一套自己的判斷標準。如果孩子的想法和他們不一致,就會被否定、駁回。

相較於利他主義,父權主義父母更注重制定嚴格的規則準則,強調父母在家庭中的權威指導地位。 

同時,父權主義也被稱作“家長式作風”——認為孩子的自主權是需要得到約束和限制的。這往往意味著違背或無視一個人意願所採取的行動,代表一種對他人不尊重的優越態度。 

兩者最根本的區別就在於,利他主義關心的主體是孩子自身,而父權主義的主體則是家長自己。 

儘管某種程度上,幾乎所有的父母,在孩子成長的不同時期(特別是幼兒期),都存在父權主義驅動。

但不可否認的是,的確有一部分父母,可能一生在孩子的生命中都扮演著實打實的「父權主義」家長。 

投資型父母,就是其中的一類典型代表。 


投資型教育的本質是利己而不是真正的愛


不論哪個年代,相信許多人成長的過程中,恐怕都有過一種被父母“告知”的歉疚感: 

“我們含辛茹苦把你養大,你考不上理想的大學,對得起誰?”  
“這麼大年紀了,不結婚、不生子,這是不孝。”  
 “你能有今天的成就,說明我們一輩子的心血沒白花。”

這種有意無意之中的言語或觀念灌輸,其實反映的正是投資型父母的思維底色:生養孩子的過程是一種「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投資,最終的目的就是讓孩子的人力資本能夠變現,轉換成經濟價值並為自己所用。 

所謂人力資本,指的是人能夠用來創造經濟價值和效益的那些資源和資產。比如工人的核心人力資本可能是體力和某項工種技能,醫生的核心人力資本是醫學學歷、知識儲備或臨床經驗等等。 

也正是基於這種思維方式的驅動,父母對孩子的一切投入和付出,其實本質上都不能稱之為對孩子真正的愛,而更接機於一種利己主義下的逐利行為。 

進一步來看以下幾個顯著特徵,或許能更好地理解為什麼投資型的養育不是真愛: 

高預期和結果導向:

因為十分看重子女最終是否能夠創造價值和實質性回報,投資型父母通常會從孩子很小的時候甚至是從出生起,就圍繞學業、職業、興趣愛好等與人力資本密切相關的方面,設定非常高的期望並制定明確、嚴格的目標。 但這些目標以服務他們自身的意志和利益為核心,並不會考慮否滿足孩子的需要和意願來設定。 

高度控制甚至是操縱:

投資型的父母絕不會讓孩子脫離自己所設置的發展軌道,這個過程中的每個關鍵環節,他們都會對孩子的選擇進行高度的介入跟控制。 為了防止出現偏離軌道的情況,有時候這種控制還會演變成一種更令人窒息的操縱。例如一旦孩子違背了父母的意志,就會被停止給予或得到懲罰。

愛對外吹噓、對內否定:

對投資型父母來說,向外界吹噓自己孩子所取得的各種成就,是一種無法克制的滿足自我虛榮感的需求,也是強烈競爭意識的體現。 但在面對孩子時,他們能夠給予的肯定卻相當有限,更多情況下,是不斷地否定、糾正和激勵。 

忽視或厭惡風險:

儘管在用投資的思維養育孩子,但投資型父母並不會真正做好承擔「投資失敗」的風險準備。畢竟孩子的數量是有限的,他們重倉押寶、孤注一擲的目標常常是只允許成功,不允許失敗。一旦失敗,他們就會計算自己的投資成本,並試圖從孩子那裡“索取”點什麼回來。 

自身利益前置:

和一級市場的某些投資人類似,投資型父母常常也宣稱自己和孩子是命運共同體,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幫助和陪伴孩子共同成長,實現共贏。但事實上,當孩子的利益和他們們自身的利益產生衝突時,他們會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前面。  

為什麼有的家長會對孩子進行投資型教育? 


過去,我們常常將父母對孩子的愛“神聖化”,認為它是最接近無條件之愛的代表。但如今,這種愛又在新時代的互聯網上走向另一個極端,被控訴為「有毒的原生家庭」和「父母皆禍害」。

這也導致許多人會深深地陷入,對於父母愛恨交織的矛盾旋渦中。我們無法理解他們為什麼會以「愛」的名義、實則有毒的方式養育下一代。 

但人口學家針對投資型父母的行為動機進行分析之後發現,這可能是父母被社會環境和趨勢異化後的反應: 

動機一,教育投資是一種社會階級再生產工具(Albertini&Radl, 2012) 

近幾十年來,在大多數工業化國家收入不平等日益加劇的背景下,父母對子女教育的投資被認為是中產階級父母保護下一代社會地位的一種方式(Napolitano et al., 2014)。也被視為一種在社會階層中向上流動的方式(Skirbekk, 2008),以及應對地位焦慮的策略(Zuanna, 2007)。 

在這種環境下,不論是父母還是勞動力市場都更偏愛“高品質”(即更昂貴)的孩子,而不是“數量多”的孩子。久而久之,孩子被物化為一種理想的消費品或投資商品。並構成了生育的主要障礙之一,特別是在東亞社會(Anderson & Kohler, 2013)。 


動機二,迫于「好父母」的社會規範壓力 

社會層面關於好父母的標準發生了變化,這些標準涉及父母對孩子進行大量投資(Nomaguchi & Milkie, 2020 ),特別是投入時間和財力來刺激孩子的發展。 

除此之外,伴隨新自由主義興起下個人責任價值的上升。曾經又政府承擔的公民福祉責任,在過去幾十年被轉回給個人——更具體地說,“好公民”被視為對自己孩子的成功負責、為他們做出正確選擇並聽取專家指導的人(Karlsson et al., 2013)。 


動機三,滿足父母自我的擴展需求 

換句話說,父母對孩子的投資是個人成就和自我成長的源泉(Arendell, 2000)。這意味著,儘管投資育兒所要付出的成本很高,但父母能夠從認可此類標準中獲得成就和滿足感。就好比養育子女的這段經歷,可以作為父母錄入自己“社會簡歷”的成功案例。 

當然也存在一些文化差異性,例如東亞父母更加重視教育和努力工作作為成功的方式,而美國父母在較低程度上強調學校的成就。 

儘管投資型父母的動機,受到了經濟發展和社會文化構建的影響。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錯誤的、畸形的愛所釀成的後果,依然主要由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承受: 

ta 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會陷入一種隨時會失去父母的愛的不確定感和恐懼中,與父母的關係是緊張、疏離或破裂的。
 ta 們還可能唾棄自己不受(父母)珍視的那部分,並認定自己只有以某種特定方式表現(思考、感覺)時才是有價值的。 
同時由於需要回避依附感, ta 們內心深處抗拒應對複雜的人際關係,且由於害怕被拋棄,可能很難在親密關係中找到穩定的安全感。 
最後,ta們中有的人也許不再有欲望和動力生育自己的下一代, ta 們需要用一輩子去治癒自己。


健康的、愛的教育應當是怎樣的? 


健康的父母之愛,其實是從利他主義和父權主義的結合下誕生的。 

基於Diana Baumrind的開創性研究,養育方式按「父母對孩子的回應程度(代表關懷和溫暖)」和「父母對孩子的干預程度(代表嚴格和紀律)」兩個維度分類為四種類型: 

專制型:低回應+高干預 ; 權威型:高回應+高干預

寬容型:高回應+低干預 ; 忽視型:低回應+低干預 

raw-image

其中,權威型養育方式被研究證明是最為健康的一種,在這種教育方式下成長的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表現最好,包括: 

  • 更加快樂和活躍
  • 更獨立,有更好的自尊
  • 學業表現更好
  • 有更好的社交能力
  • 心理健康問題或吸毒和酗酒問題較少


而這主要是因為權威型的父母做對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通過合理有效的方法去支持孩子的行動,使他們取得成功。這類父母的一些共有教育特徵體現在: 

  • 傾聽並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
  • 鼓勵孩子獨立 
  • 對行為設定限制、期望和後果
  • 更加靈活並根據情況和情況調整他們的反應
  • 制定明確的規則
  • 對孩子抱有很高但合理的期望 


換句話說,雖然權威型父母也希望能夠影響孩子的人生選擇,但他們並非依靠自己想要設定的命令和紀律來達到目的,而是通過引導和嘗試塑造屬於孩子自己的價值觀來實現——這相當於一種理性的利他主義,也是父母之愛的一種現代化詮釋。 

值得強調的是,儘管父母向子女表達愛的方式可能有多種,無論是表達溫暖、教導生活,還是提供家庭日常活動,表達愛的首選管道和方式也可能因傳統而異,但愛本身(利他主義的動機),在塑造孩子未來健康和福祉方面的強大力量是普遍且無法被替代的。 

如果你現在也成為了父母,或者你還沒有放棄自己成為父母的可能性,還是請一定記得: 

“幫助 ta 成為健康和快樂的人,尊重 ta 自由的表達和選擇,放開 ta 去追求獨立與自主。發自內心地、堅定地好好愛 ta 吧。”


17會員
67內容數
是戳穿係,不是治愈係。飯糰@亮亮帶你「關注自我和內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