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規定就是規定」不是一個好的解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撰寫日期:2023.08.26 作者:FAHAHA|翁順法

​​我們的大腦極度渴望原因,因此,當你提出一個結論,就要一併給對方理由,這樣才會有說服力。

比如有人告訴你:「你這件衣服不好看。」,你一定會直覺反問:「為什麼?」如果對方說不出來,你有可能會不開心,認為他在質疑你的品味。

這其實很好理解。然而,很多人在提出原因來解釋結論時,常常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有位年輕人問神父「為什麼聖經是對的」,神父慈祥地拍拍他的肩膀,說:「因為聖經是這樣說的。」

疑?你有覺得哪裡怪怪的嗎?

是的,當神父用結論(前提)來解釋結論,根本不等於提供理由。

這種情況在職場溝通最常見的話,叫:規定就是規定。

會說出「規定就是規定」,很有可能是表達者不清楚:為什麼會有這個規定?規定背後的考量是什麼?才會用這句話來當擋箭牌。



比如說,我還在醫院工作的時候,常需要幫感染住院的病人吊點滴打抗生素。

不同的抗生素,都有一定的療程天數,但很多病人在打了兩三天的藥之後,身體感覺比較好了,就會急著想出院,問護理師能不能不要繼續用抗生素。

如果護理師說:「不行,因為抗生素就是要打滿療程。」病人就會問:「為什麼?我已經好很多了啊?

這時,如果護理師說「抗生素就是要打滿療程,因為這是規定」,病人一定會覺得莫名其妙,難以被說服。

「抗生素就是要打滿療程,因為這是規定」這句話,就犯了和上面故事中神父一樣的錯:用結論本身來當作原因,解釋結論。

護理師可以這樣說:「抗生素要打滿療程,否則如果細菌沒有被真正解決,會產生抗藥性,到時候就會更難處理了。」這樣說,才有真正提供解釋結論的理由。


當然,要了解每個規定背後的原因太難,但至少我們要知道「規定就是規定」,這並不是一個好的解釋。

在正式簡報的場合中更是如此,當你提出某個結論,請務必給出能合理解釋的理由。不要說「因為我覺得是這樣…」、「資料就這樣寫…」、「以前都這樣…」,否則,會讓聽眾對你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若有簡報設計、溝通表達等內訓或個人諮詢的需求,歡迎來信討論。

與我聯繫

最新活動資訊

追蹤IG

訂閱週報 (每週三收到一篇原創短文)

(本文為FAHAHA所有,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FAHAHA的沙龍
57會員
79內容數
嗨,我是順法,是一名簡報培訓講師,主講 : 視覺溝通、內容策略、上台表達等簡報技巧。超過 100 場以上的授課實戰經驗。希望透過公開班、讀書會、寫作,推廣大眾簡報能力的養成。有任何培訓需求,歡迎與我聯繫。信箱:fahahatalk@gmail.com
FAHAHA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11/26
撰寫日期:2023.10.26 作者:FAHAHA|翁順法 十月中的時候,我寫了一篇到某科大上課,看似戲謔開玩笑,實則內心失落的課程紀錄。 那天真的很慘嗎?其實還好。 因為更慘的是,這是教育部的企劃,我還必須跟這群學生相處好幾堂課。昨天是第二次上課,我做了六個小改變,簡單記錄一下,也跟大家分享。
Thumbnail
2023/11/26
撰寫日期:2023.10.26 作者:FAHAHA|翁順法 十月中的時候,我寫了一篇到某科大上課,看似戲謔開玩笑,實則內心失落的課程紀錄。 那天真的很慘嗎?其實還好。 因為更慘的是,這是教育部的企劃,我還必須跟這群學生相處好幾堂課。昨天是第二次上課,我做了六個小改變,簡單記錄一下,也跟大家分享。
Thumbnail
2023/11/24
撰寫日期:2023.11.25 作者:FAHAHA|翁順法 A 組設計流程的問題,其實也發生在非常多人身上。差別只在他們是畫在紙上,而多數人是直接發生在投影片中。 很多人做投影片時,一打開空白的頁面,就會急著找模板、配顏色、找插圖、玩動畫…,卻忽略掉應該要先去思考真正要溝通的核心訊息...
Thumbnail
2023/11/24
撰寫日期:2023.11.25 作者:FAHAHA|翁順法 A 組設計流程的問題,其實也發生在非常多人身上。差別只在他們是畫在紙上,而多數人是直接發生在投影片中。 很多人做投影片時,一打開空白的頁面,就會急著找模板、配顏色、找插圖、玩動畫…,卻忽略掉應該要先去思考真正要溝通的核心訊息...
Thumbnail
2023/09/21
撰寫日期:2023.08.24 作者:FAHAHA|翁順法 當我們要表達的內容項目太多時,資訊就容易變得零散,讓聽眾感覺很混亂。 這時,我們要做的事情是將想法正確分類,在聽眾腦中建立容易理解且一覽全局的框架,讓他們一目瞭然。 實際上怎麼做呢?可以掌握兩個重點... ​
Thumbnail
2023/09/21
撰寫日期:2023.08.24 作者:FAHAHA|翁順法 當我們要表達的內容項目太多時,資訊就容易變得零散,讓聽眾感覺很混亂。 這時,我們要做的事情是將想法正確分類,在聽眾腦中建立容易理解且一覽全局的框架,讓他們一目瞭然。 實際上怎麼做呢?可以掌握兩個重點... ​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工作中,我被老闆提醒,我總是追求絕對正確的答案。這讓我開始思考,其實大部分的事情並沒有一個絕對正確的答案。這篇文章分享了我和老闆的對話,他希望我能夠接受事情的模糊性和多元性。
Thumbnail
在工作中,我被老闆提醒,我總是追求絕對正確的答案。這讓我開始思考,其實大部分的事情並沒有一個絕對正確的答案。這篇文章分享了我和老闆的對話,他希望我能夠接受事情的模糊性和多元性。
Thumbnail
撰寫日期:2023.08.26 作者:FAHAHA|翁順法 ​​我們的大腦極度渴望原因,因此,當你提出一個結論,就要一併給對方理由,這樣才會有說服力。 這其實很好理解。然而,很多人在提出原因來解釋結論時,常常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
Thumbnail
撰寫日期:2023.08.26 作者:FAHAHA|翁順法 ​​我們的大腦極度渴望原因,因此,當你提出一個結論,就要一併給對方理由,這樣才會有說服力。 這其實很好理解。然而,很多人在提出原因來解釋結論時,常常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
Thumbnail
★讓對方心服口服的說話法。   ●根本就沒有必要聽從那些沒有道理、缺乏邏輯的話。 如果聽到人家說:「可以先讓我用嗎?我真的非把這份資料印出來不可。」我們應該反問:「為什麼你要搶在我前面影印?」 接著,假設對方真的因為某些事情急須使用,那再去斟酌該狀況的合理性。 如果可以接受對方的狀況,內容
Thumbnail
★讓對方心服口服的說話法。   ●根本就沒有必要聽從那些沒有道理、缺乏邏輯的話。 如果聽到人家說:「可以先讓我用嗎?我真的非把這份資料印出來不可。」我們應該反問:「為什麼你要搶在我前面影印?」 接著,假設對方真的因為某些事情急須使用,那再去斟酌該狀況的合理性。 如果可以接受對方的狀況,內容
Thumbnail
今天的筆記來自於「再思考」這本書,主要筆記內容來自於第十章「如何避免謬誤」,從前面的章節我們已經了解什麼樣的論證才是好論證,那麼在能力不足,無法判斷時,要怎麼樣以較簡單的方式避免自己被論證所誤導呢?本章提出了日常常見的謬誤,讓讀者認知到可能被論證欺騙的點,讓讀者能夠有所警覺。
Thumbnail
今天的筆記來自於「再思考」這本書,主要筆記內容來自於第十章「如何避免謬誤」,從前面的章節我們已經了解什麼樣的論證才是好論證,那麼在能力不足,無法判斷時,要怎麼樣以較簡單的方式避免自己被論證所誤導呢?本章提出了日常常見的謬誤,讓讀者認知到可能被論證欺騙的點,讓讀者能夠有所警覺。
Thumbnail
撰寫日期:2022.08.23 作者:FAHAHA|翁順法 在上【邏輯表達課】時,有一個非常經典的問題,那就是:「為什麼別人都聽不懂我說的話?」 我們表達自己的觀點,總是希望能被身邊的人認同、喜歡。 但在那之前,要先讓人聽懂。
Thumbnail
撰寫日期:2022.08.23 作者:FAHAHA|翁順法 在上【邏輯表達課】時,有一個非常經典的問題,那就是:「為什麼別人都聽不懂我說的話?」 我們表達自己的觀點,總是希望能被身邊的人認同、喜歡。 但在那之前,要先讓人聽懂。
Thumbnail
你可以使用一個叫「PREP」的經典表達框架,幫助你快速組織有邏輯的論述。 什麼是PREP呢?PREP是四個英文的縮寫:Point(先講結論)、Reason(給出理由)、Example(舉例說明)、Point(重申論點),按照這四個順序說明,能讓聽你說話的人,快速掌握你想傳遞的論點。
Thumbnail
你可以使用一個叫「PREP」的經典表達框架,幫助你快速組織有邏輯的論述。 什麼是PREP呢?PREP是四個英文的縮寫:Point(先講結論)、Reason(給出理由)、Example(舉例說明)、Point(重申論點),按照這四個順序說明,能讓聽你說話的人,快速掌握你想傳遞的論點。
Thumbnail
這篇將舉出網路文章中(包含筆者在內),常見的推論相關問題。包括訴諸權威、偏見、資格論、過量術語或刻意干擾閱讀,濫用巧合、數字等方式引導讀者等等。
Thumbnail
這篇將舉出網路文章中(包含筆者在內),常見的推論相關問題。包括訴諸權威、偏見、資格論、過量術語或刻意干擾閱讀,濫用巧合、數字等方式引導讀者等等。
Thumbnail
不正確的思維邏輯導致不對的問題,進而產生錯誤的解法,造成或長或短且深淺不定的後果,不過仍然有機會導正,怎麼做呢?
Thumbnail
不正確的思維邏輯導致不對的問題,進而產生錯誤的解法,造成或長或短且深淺不定的後果,不過仍然有機會導正,怎麼做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