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有一個「3不孩子」嗎?不知道、不清楚、不想講:培養開放對話的教育方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家長們都曾經經歷過這樣的場景:當你試圖和孩子建立一個深入對話時,孩子卻總是回答「不知道」或保持沈默。這對於建立親子關係和促進孩子的思考能力都是一個挑戰。但別擔心,這並不是無法克服的問題。我們一起探討如何引導孩子積極回應問題,培養開放對話的教育方式。

raw-image


瞭解孩子的回答背後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當孩子回答「不知道」或保持沈默時,背後通常有多種原因。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感到壓力,擔心給出錯誤的答案,或者他們尚未充分思考問題。有時,這也可能是一種避免對話的方式,因為他們可能對問題感到尷尬或不喜歡這個話題。

愛因斯坦曾說過:“判斷一條魚的智慧,不能只看它的爬樹能力。” 這句話強調了每個人都有獨特的能力和優點。當孩子回答問題時,我們應該試圖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而不僅僅關注他們是否給出正確答案。提問開放性問題,鼓勵孩子表達他們的獨特觀點,這有助於他們感到被接納和尊重。

raw-image


創造開放的對話環境

加拿大傳記作家馬利·斯特拉希爾曾說:“問問題是知識的開始;得到答案是理解的進展。” 這句話強調了提問問題的重要性。當孩子回答問題時,我們可以鼓勵他們主動提問更多問題,以深入探討主題。這不僅擴展了他們的知識,還培養了批判性思維和好奇心。

為了幫助孩子更主動地參與對話,我們可以創造一個開放、安全的對話環境。這包括:

1. 尊重和接納:確保孩子知道他們的回答不會受到批評或責難。無論他們給出什麼樣的答案,都要表示尊重和接納。

2. 提出開放性問題:避免問只需要「是」或「不是」答案的問題。相反,嘗試提問那些需要思考和描述的問題,以鼓勵孩子進一步思考。

3. 給予思考時間:不要急於追問。給孩子足夠的時間來思考問題,不要催促他們立刻回答。

raw-image


使用啟發性對話技巧

啟發性對話技巧可以幫助孩子更深入地思考和回答問題。這些技巧包括:

1. 反射性提問:當孩子回答「不知道」時,你可以試著反問一個更深入的問題,幫助他們思考。例如,「如果你知道的話,你會怎麼回答呢?」

2. 分享你的想法:你可以開始分享你自己對問題的看法,然後邀請孩子分享他們的想法。這可以讓他們感到更加自由地表達自己。

3. 使用故事和情境:有時,將問題置於一個故事或情境中,可以幫助孩子更容易地理解和回答。例如,「如果你是這個故事中的主角,你會怎麼做?」

raw-image


鼓勵批判性思考

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鼓勵孩子發展批判性思維的能力。這包括質疑、分析和評估信息,而不僅僅是提供答案。當孩子學會思考更深入的問題時,他們將能夠更有信心地參與對話,並表現出更多的思考深度。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教育是品格的塑造,而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

當孩子回答「不知道」或保持沈默時,這是一個教育機會,而不是障礙。通過創造開放的對話環境,使用啟發性對話技巧,並鼓勵批判性思考,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建立更好的思考能力,同時促進了親子之間的更深入對話。最重要的是,讓我們記住,孩子的回答背後通常有更多情感和思考,我們的目標是幫助他們展現出來,並一同成長。


如果喜歡我的分享,請點一個喜歡,或追蹤我。

你也遇過孩子不願回答問題的時候嗎?你是怎麼處理的?留言分享你的經驗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閱心的沙龍
15會員
47內容數
孩子在慢慢的成長,他是第一次當孩子,我也是第一次當爸爸。與孩子相處的方法不是數學題,有標準公式,這是一段旅程,享受並用心觀察沿途的風光,孩子是我的旅伴,也是這段旅程中最美的風景
閱心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10/19
開始罵髒話是許多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面臨的普遍挑戰。然而,我們可以透過批判性思考的角度,深入理解這一現象,並採取適當的方法來應對。
Thumbnail
2023/10/19
開始罵髒話是許多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面臨的普遍挑戰。然而,我們可以透過批判性思考的角度,深入理解這一現象,並採取適當的方法來應對。
Thumbnail
2023/10/15
這是跟孩子在聊,爸爸跟媽媽的相識過程。
Thumbnail
2023/10/15
這是跟孩子在聊,爸爸跟媽媽的相識過程。
Thumbnail
2023/09/26
批判性思考是一種深思熟慮、分析和評估信息的過程,以做出明智、明確和合理的決策。這種思考方式不僅包括了理解和記憶信息,還包括了提出問題、懷疑、挑戰現有觀點,並最終形成獨立見解的能力。在現代社會,批判性思考被視為一種重要的生活和職業技能,有助於解決複雜的問題,做出明智的選擇,以及不斷學習和成長。
Thumbnail
2023/09/26
批判性思考是一種深思熟慮、分析和評估信息的過程,以做出明智、明確和合理的決策。這種思考方式不僅包括了理解和記憶信息,還包括了提出問題、懷疑、挑戰現有觀點,並最終形成獨立見解的能力。在現代社會,批判性思考被視為一種重要的生活和職業技能,有助於解決複雜的問題,做出明智的選擇,以及不斷學習和成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孩子長大後,他們會開始問很多問題,這是一個學習和思考的過程。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問問題,引導他們思考,培養他們的邏輯能力。本文提供了一些方法來引導孩子的提問與思考,這對未來教育將是很有幫助的。
Thumbnail
孩子長大後,他們會開始問很多問題,這是一個學習和思考的過程。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問問題,引導他們思考,培養他們的邏輯能力。本文提供了一些方法來引導孩子的提問與思考,這對未來教育將是很有幫助的。
Thumbnail
孩子還沒開口發聲帶去讓醫師看過,醫師建議家長多跟孩子互動,多聊天、多講繪本。家長疑惑著,醫師建議的爸爸媽媽該做的都有做,但孩子卻還是不開口,下一步家長可以怎麼辦呢? 過程中是不是MISS掉了什麼細節呢?
Thumbnail
孩子還沒開口發聲帶去讓醫師看過,醫師建議家長多跟孩子互動,多聊天、多講繪本。家長疑惑著,醫師建議的爸爸媽媽該做的都有做,但孩子卻還是不開口,下一步家長可以怎麼辦呢? 過程中是不是MISS掉了什麼細節呢?
Thumbnail
親子間的真正溝通不僅是表面的對話,而是深入的理解和情感交流。透過五大對話技巧,我們可以更有效地與孩子交流,並加深彼此的情感連結。每次的對話都是建立更緊密關係的機會,因此我們應該珍惜並充分利用這些時刻,創建一個充滿愛與理解的家庭環境。
Thumbnail
親子間的真正溝通不僅是表面的對話,而是深入的理解和情感交流。透過五大對話技巧,我們可以更有效地與孩子交流,並加深彼此的情感連結。每次的對話都是建立更緊密關係的機會,因此我們應該珍惜並充分利用這些時刻,創建一個充滿愛與理解的家庭環境。
Thumbnail
家長們都曾經經歷過這樣的場景:當你試圖和孩子建立一個深入對話時,孩子卻總是回答「不知道」或保持沈默。這對於建立親子關係和促進孩子的思考能力都是一個挑戰。但別擔心,這並不是無法克服的問題。我們一起探討如何引導孩子積極回應問題,培養開放對話的教育方式。
Thumbnail
家長們都曾經經歷過這樣的場景:當你試圖和孩子建立一個深入對話時,孩子卻總是回答「不知道」或保持沈默。這對於建立親子關係和促進孩子的思考能力都是一個挑戰。但別擔心,這並不是無法克服的問題。我們一起探討如何引導孩子積極回應問題,培養開放對話的教育方式。
Thumbnail
█常見的情境 有些孩子語言發展較慢,等到開始會說話的時候,卻不合時宜的不斷使用問句「這是什麼?」「為什麼?」明明就知道東西的名字,但是卻不斷地提出問題,家長只好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的回答。 █發生了什麼事情 孩子其實沒有真的要問問題,而是誤以為問問題是對話的開始。這就像是我們見到面要打招呼
Thumbnail
█常見的情境 有些孩子語言發展較慢,等到開始會說話的時候,卻不合時宜的不斷使用問句「這是什麼?」「為什麼?」明明就知道東西的名字,但是卻不斷地提出問題,家長只好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的回答。 █發生了什麼事情 孩子其實沒有真的要問問題,而是誤以為問問題是對話的開始。這就像是我們見到面要打招呼
Thumbnail
#孩子的懂了,不一定是我們認為的懂 在於國小的小孩的大腦或是心智還沒發展成熟,很能理解我們大人的邏輯思考或是框架,很多時候我們都都已經說了好幾遍,以為孩子們懂了,就懂,或是他們說「懂了」就覺得他們懂我們要表達的事情,但其實他們只是懂得表面的內容,卻不知道深沉的涵義
Thumbnail
#孩子的懂了,不一定是我們認為的懂 在於國小的小孩的大腦或是心智還沒發展成熟,很能理解我們大人的邏輯思考或是框架,很多時候我們都都已經說了好幾遍,以為孩子們懂了,就懂,或是他們說「懂了」就覺得他們懂我們要表達的事情,但其實他們只是懂得表面的內容,卻不知道深沉的涵義
Thumbnail
在充滿好奇心與生命力的孩子世界中,不時會出現不聽話的情況,這似乎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常見篇章。然而,背後的原因千差萬別,孩子可能因為各種情緒、需求或發展階段而呈現出不同的行為。
Thumbnail
在充滿好奇心與生命力的孩子世界中,不時會出現不聽話的情況,這似乎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常見篇章。然而,背後的原因千差萬別,孩子可能因為各種情緒、需求或發展階段而呈現出不同的行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