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語言發展較慢,等到開始會說話的時候,卻不合時宜的不斷使用問句「這是什麼?」「為什麼?」明明就知道東西的名字,但是卻不斷地提出問題,家長只好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的回答。
孩子其實沒有真的要問問題,而是誤以為問問題是對話的開始。這就像是我們見到面要打招呼說「你好」、「吃飽沒?」已經是一種約定成俗的習慣,而且可能不是真的要問你是不是吃飽了。但是對於語言能力較為遲緩,或者有特質的孩子而言,他們按照經驗判斷(因為被問過幾百次),在見面的時候要問「你叫什麼名字」,在看到東西的時候,會聽到「這是什麼」,然後要被問「這是什麼顏色」,就照本宣科的問回去,所以對話就會變得像英文課本第一課一樣「What is this?」「This is a pen.」,親子雙方都在重複著詭異而且沒有意義的對話。
孩子不會發現問題所在,所以請大人自己要覺察跟停止問問題。此外,不斷地問孩子「這是什麼」「這是什麼顏色」本身就是對於語言學習發展幫助不大的句子,請大家要早點戒掉。就算是簡單的問「紅色跟藍色的,你比較喜歡哪一個」,所使用的語言能力也比較高,而且兩三歲的孩子就能夠理解。這種單純的問句只有在語言學習一開始的初期階段有重要性,之後都可以用更高級的問句來取代。
若是已經養成奇怪對話習慣的孩子,則請家長對於孩子無意義的問題視而不見,或者反問孩子「你覺得這是什麼呢?」,來破解這個重複問題的循環,然後再加入其他更有意義的對話內容。
如果你察覺到孩子是反射性的問「為什麼」,並沒有思考太多,或者是用來轉移大人的注意力,那就請家長繼續問下去「你想知道什麼?」或者「你為什麼想問為什麼?」,「你怎麼想到這個問題的?」好好探究問題背後的動機是什麼,而非反射性地回答問題。
探究事情背後的理由是協助孩子自我覺察的開始,也是家長好好認識孩子內在的最好方法。比起問題本身,孩子從什麼地方發想出這個問題更值得探究,孩子的求知慾的起源是什麼,問題萌發的契機是什麼,孩子在意跟注意什麼,有很多都值得家長花心思了解,然後跟孩子更貼近。
---
如果還想知道更多
歡迎追蹤臉書 (適合家長)
以及IG (適合青少年成人及本人)
看更多文章與參加活動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