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都有念繪本,但為什麼孩子不說話呢?

2023/11/2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懂孩子的個性,下一步就有方向了~~

懂孩子的個性,下一步就有方向了~~



前陣子跑大里親子館的親子會客室,遇到一組家庭,媽媽說小孩在約1歲半左右因為還沒開口發聲所以曾帶去讓醫師看過,醫師建議再觀察,但請家長多跟孩子互動,多聊天、多講繪本。媽媽這段時間在家裡跟孩子增加了許多語言的互動,但這次來孩子2歲多,有多了一些聲音,但仍舊未開口開始學說話。家長疑惑著,醫師建議的爸爸媽媽該做的都有做,但孩子卻還是不開口,下一步家長可以怎麼辦呢?我也思考著---爸媽做了我可能也會給予的建議,但過程中是不是MISS掉了什麼細節呢?


我想,應該是------”全套引導”,輸入+輸出,並重!


家長對孩子講繪本、多語言互動刺激,讓孩子浸泡在語言豐富的環境中-->給了訊息的【輸入】。但少了要有輸出!-->缺少了要去引導孩子學著”回應”大人。


那針對不同孩子的個性、語言學習的特質,大人需要給予不同的引導方法,因材施教的概念~~~~大概可以分為不同類型的孩子:

1. 孩子”不知道”要回應大人。孩子聽完大人的繪本、語言互動後,孩子沒有任何表 情任何動作任何聲音,孩子此刻的大腦就像一張空白的紙張,不知道要做些什麼說些什麼。所以當大人繼續說著說著,孩子就繼續聽著聽著。

2. 孩子有回應,但是用原本就已經會的方式回應著大人(ex發出聲音、用一指神功指向物品、點頭搖頭..)。孩子此刻需要的是被創立一個新的回應方式。

3. 孩子感受到壓力。當大人在要求孩子回應大人時會釋放出一種”期待你學我說話”的壓力,所以孩子會迴避壓力轉移陣地,寧願自己去找新的物品來玩也不願意承接大人的期待與要求,所以孩子會放棄大人手中的玩具或餅乾,轉身走人。

4. 孩子的注意力分散沒有集中在同一目標上。大人輸入語言給孩子聽,孩子聽完後一耳進一耳出或其實注意力沒放在大人的目標上,眼睛看著別處被吸引走了,思緒跟注意力也就離開了。

5. 沒有對到頻率。大人的語言輸人或互動沒有跟孩子的頻率對到頻,孩子對大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沒有產生興趣,所以當大人輸入語言或跟孩子互動時,孩子的內在動機就沒有注意著大人,演變成大人說大人的,孩子的內在、眼睛跟想法都關注在自己在意的。


接著,要怎麼辦呢?

第一步,大人要先觀察出自己的孩子是屬於哪一種個性類型,才會知道要引導孩子的眉角~~~

對於第1.類型的孩子,孩子專注力是穩定著,孩子的眼神會不斷跟隨著大人一舉一動觀看著大人,所以大人要學習如何引導孩子建立起一個回應別人的動作或方式;

對於第2、3.類型的孩子,大人要學習引導孩子一個最簡單、最快秒懂、最低壓力感的回應方式再逐步進階到孩子願意用嘴巴仿說出大人期待的詞彙或聲音;

對於第4.類型的孩子,大人要知道在與孩子共同相處的數個小時中,在哪一個時間點?哪一個場所?用哪一個活動或籌碼最適宜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先能夠抓住孩子的注意力才能來進行”學習如何回應大人”的練習;

對於第5.類型的孩子,大人要先放下(要孩子學說話)這件事情,要先讓大人的頻率去找對孩子的頻率,先讓彼此的頻率可以合一時間久一點,合一的活動次數多一點,才能再來談讓孩子跟著大人一起學說話表達的這件事情。


以上,懂了孩子,剩下就不難了唷~~~




早療碩士x語言治療師,我想讓孩子,因信任想學說話,因開心開口說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