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兒」EP5 你學校過得如何


█常見的情境

問孩子在學校做了什麼,孩子不是說的零零落落,就是發呆說不出來。

明明平常話就很多,為什麼這麼簡單的事情反而說不出來?



█發生了什麼事情

有特質的孩子在記憶上比較特別,他們可能記得很多細節,但卻記不得事情的全貌。


他們可能記得人物的每一句台詞跟動作,但卻不知道動作之間的關聯性,以及我們自己的行為態度怎麼影響別人。


單獨的問答題通常孩子都能回答,因為那就像從題庫裡回顧一樣只要照著回答就可以,但是 一旦超出題庫之外的問題就一片空白,眼神空洞的看著你。


█讓孩子學習一些結構來輔助

有特質的孩子需要一些結構幫助他們理解這個世界的構造,還有原因跟理由。所以在他們年紀尚小的時候,其實很需要一些固定的結構與概念來幫助生活。因為有順序、有秩序的事物是他們很好理解的,然後在這個架構之下就有餘力去理解各種因果關係跟規範。因此我們會發現一個現象,在孩子年紀還在兩三歲的時候,其他孩子還在因為各種情緒感受而困擾、分心的時候,有些有特質孩子對於單純的問題、有固定答案的問題,能夠反射性的回應,我們會覺得孩子怎麼這麼聰明早熟,怎麼什麼都會。


但是等到更大的時候,大人問題的語句變得模糊的時候「大家覺得怎麼樣?」「有意見的舉手」「今天在學校做了什麼事」,孩子就找不到題庫裡相似的問題跟答案,只好保持無言或者呆滯。


其實孩子是可以回答的,但是在認知上需要做一點像是「格式化」的事前準備跟學習,讓他日常的記憶與感受有地方儲存跟提取。因此在理解故事的時候,我會分成「一開始」「然後」「最後」的結構讓孩子把記憶安放。再用同樣的結構請孩子回憶跟回顧。


更小的孩子也可以用簡單的方式產生結構,比方說「早餐」「午餐」「點心」來分割學校的時間,所以提取記憶的時候就按照「早餐之後發生什麼事情?」「然後午餐之後呢?」「吃點心之前有沒有什麼事情?」來幫助孩子存放記憶與回憶。


當孩子有了這樣的記憶結構以後,相信你就能聽到更多孩子分享的生活點滴。



---

如果還想知道更多

歡迎追蹤臉書 (適合家長) 

以及IG  (適合青少年成人及本人)

看更多文章與參加活動喔

黃百善臨床心理師|自閉症|親職|日常療育
黃百善臨床心理師|自閉症|親職|日常療育
▉非典型臨床心理師,現為沛智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中山企管畢業後前往澳洲、日本渡假打工,回台工作後發現自己想要做「適合自己的工作」而轉職臨床心理師。現在專長是早期療育與親職教育,讓我一起陪你和孩子一起面對人生的煩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